APP下载

束缚或自由
——论两部小说中“房子”的象征意义对照

2014-03-03

关键词:沃斯象征主义露西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莫雷亚斯1886年在《象征主义宣言》中首次提出的“象征主义(Symbolism)”这一概念有力的推动了始于19世纪末法国的那场绵延数十年且波及整个世界的文学运动。象征主义被广泛应用于美学、建筑学、文学等领域,可以泛化到一切艺术的本质。一般来说,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就是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是用具体来表达抽象的书写形式。本文拟通过“房子”这一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素材,对比《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20世纪初象征着死气沉沉的英国的“房子”,和《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象征后殖民社会中漂泊者永远的追求与希望的“房子”,试图说明在众多以“房子”为题目或者主题的文学作品中,“房子”的象征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束缚和自由,而其结果必然是反抗与解放。

一、束缚:《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房间”象征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构思独特,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英国中产阶级之家的淑女露西在佛罗伦萨旅行时,遇到英国青年乔治,乔治对她的倾慕随着一个吻而一发不可收拾,但长期保守、抑制、虚伪的生活环境使她步步后退欺骗自己的感情,当露西和乔治在英国重逢后,露西最终无法克制自己的真情,冲破传统束缚,解除婚约,选择了一直等她的乔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尔特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写作形式,即象征主义[1]。福斯特在对整篇小说的刻画中除了采用传统的小说创作技巧之外,还大规模的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特别是题目中已出现的“房间”象征意蕴一直贯穿全文,这正是19世纪后半叶风靡一时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在这部小说中,房间的意义重大,甚至没有房间这个象征,就没有这部小说的成功。

首先,房间象征着人们的内心以及来自英国和意大利的不同文化背景所塑造的不同民族性格。小说开篇巴特利特小姐就在抱怨房东没有遵守承诺给她们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朝南房间,从而与艾默森父子展开男人女人谁更喜欢看景色的讨论,其间艾默森父子坚持提议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让给露西两姐妹。这里的房间虽然是具体的,但也同时象征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巴特利特小姐和露西来自迂腐守旧的英国,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很拘谨、死板、冷漠;艾默森父子来自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这个国家处处洋溢着自由与欢乐。然而,艾默森父子友好的提议却遭到了众人的鄙视,不被接受,甚至露西姐妹都不感谢这对父子的慷慨,反而觉得惊讶和尴尬。这就是福斯特借象征手法,以看得见风景的房子开篇,讽刺那些禁锢自己的内心世界,阻碍人的天性发展的典型中世纪英国中产阶级,他们的心灵就仿佛一间根本看不见任何风景的房间,了无希望。

其次,房间象征着男权社会男人给予女人的封闭的狭小空间,阻碍她们的成长,剥夺她们的话语权。小说中露西的未婚夫塞西尔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男权主义的代表,他曾对露西说:“我有个想法—我敢说是个错误的想法—你我一起在房间里,你感到更加自在”[2]。他试图将露西与某种风景联系起来,而露西却将他与房间,而且是看不到风景的客厅联系在一起。塞西尔并不是一个有坏心眼的人,但他的封建思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他给露西的空间——也就是“房间”——是以保护者的姿态加以专断、压制和控制的。一开始,露西不断地妥协,配合塞西尔的种种言行,甚至不敢直视真爱,失去了自我。正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说过:“她为了尊重别人的意见改变了自己的价值……在那种纯族长制度的社会里得需要何等的天才、何等的忠直才能抵得过那些指责,才能毫不畏缩地抓住她们所看见的东西”[3]。但随着露西自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她最终发现在塞西尔的世界里,他所设想的唯一人际关系就是封建的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关系。而可怜的露西作为他弱小的未婚妻,自然是没有话语权的被保护人,可以随时被他塑造和改变从而融入他的内心世界和社交圈子。他把露西置放在自己那封闭的暗无天日的小“房间”内,当作一件工艺品一样,教她如何变得淑女,如何讨人喜欢,但他忽略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女性需要阳光和空气,是他自己葬送了他们的爱情和即将到来的婚姻。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房间”象征中世纪英国的各种封建纲常与道德伦理对人的禁锢,这表现在每个人封闭、阴暗的内心世界,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主宰和控制。“房间”的象征意义丰富而广阔,与辽阔的“风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意大利式的热情奔放的处世态度便是小说主人公最终追求到的“风景”,既拥有爱情又不失自我,热爱生活且永远带着欢乐的情绪。这也象征着女主人公最终挣脱“房间”的禁锢与束缚,勇敢追求爱情与希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二、自由:《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房子”意象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个印裔英国小说家,奈保尔的小说以讲述处于文化杂交状态,失去自我从而渴望找回自我确立身份的小人物著称。《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正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讲述一个生长在特立尼达的印度后裔毕司沃斯先生穷尽一生,从一个陌生的房子搬到另一个陌生的房子,以拥有自己的房子为目标始终追寻身份与独立的故事。奈保尔的创作技巧往往被国内外学者拿来与19世纪的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相提并论,但他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其中象征主义手法的出色运用是一大亮点。

阿瑟·西蒙斯曾在他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中明确提出:“没有象征手法可能就没有文学,确实,甚至没有语言”[4]。由此可见,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灵魂,而奈保尔正是将象征手法在《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房子”是小说中最重要,被作者赋予深刻内涵的象征意象,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封闭、阴暗的“房间”不同,《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里的“房子”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

从物质上来说,房子是小说主人公一直想要拥有的可以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毕司沃斯先生虽然拥有印度最高的婆罗门种姓血统,却出身贫寒,对拥有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独立空间的渴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自从毕司沃斯的父亲拉各胡因救他被淹死后,他的母亲不堪众多无赖、流氓的欺负,最终将房子和地都卖了。从此,毕司沃斯先生“离开了这个他唯一有些权力的房子”[5],在之后的余生当中不断地争取,又不断地搬家,一直试图建造或者购买自己的房子,最终负债累累,英年早逝。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毕司沃斯先生是一个孤独的,缺乏安全感,又自尊心颇强的人。他父亲的去世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哥哥们远在菲利斯狄的甘蔗地里,姐姐又成为塔拉家的佣人,而母亲越来越年迈只能靠娘家人的施舍和救济而生活,这些都使得毕司沃斯先生对于拥有自己的房子充满渴望,房子的庇护和在房子里的自由能够给孤立无援的他以安全感和慰藉。

从精神上来说,房子是后殖民大背景下以毕司沃斯先生为代表的印裔特立尼达移民追求自由、地位、身份的象征。一直以来,毕司沃斯先生的身份从未被确立过,从小他就被当作一个印度婆罗门种姓的后代,一个特立尼达劳工的孩子,一个富有亲戚塔拉的侄子等等,但无论他在某一时间被别人尊敬或是鄙视,一成不变的是“到最后,他总是回到自己那破烂的拥挤的家”[5]。入赘到图尔斯家族后,在哈奴曼大宅中,他只不过被当成一个无事生非的来访者,他总是以不合作不妥协的态度以示反抗,惹图尔斯太太生气,让自己的妻子无地自容,对其他家庭成员冷嘲热讽,这都是他借与这个古老传统的封建大家族的斗争,从而获得一些尊严和独立。这里的哈奴曼大宅如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房间,像个监狱似的约束毕司沃斯先生的行为,剥夺他的尊严和自由。之后毕司沃斯先生对自己的房子的追求仿佛也一直在遭受上天的打击,无论是在绿谷自建的房子经不住风雨而垮塌,还是锡金街满是缺点的现代化小屋花费了他所有积蓄还使他负债累累,毕司沃斯先生一生都与房子纠缠不清,最终死在了自己只拥有一半产权的房子里。

这不仅仅是毕司沃斯先生个人的悲剧,这更是20世纪上半叶奋斗在异国他乡的印度移民对自己安身立命的土地的渴望,对自己不被认同的身份感到困惑、迷茫和无助。他们是被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文化所抛弃的人,又是不被异国他乡文化所接受的群体,所以他们像流浪者一样辗转在不同文化杂交的领地,渴望得到身份认同,渴望自由。如同Viney Kirpal说过:“《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写的是特立尼达印度人的痛史:在一座岛上建造一所自己的房子,却依然感觉是在异乡(没有家的感觉),不受欢迎”[6]。这就是“房子”意象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截然不同的原因,因为没有任何文化的拘束反而是遭到抛弃与遗忘,所以“房子”在这部小说中是自由与希望的代表,是漂泊者的追求。

三、结 语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两部小说都是以“房子”作为题目,采用象征主义写作手法,但“房子”的象征意义却截然不同。它们分别代表黑暗的中世纪英国封建伦理道德对人,尤其是对女性的禁锢和束缚;与后殖民时代印裔特立尼达移民对安身立命的土地的渴望和对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地位、自由的追求。“房子”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使其成为小说最好的象征素材,而其象征的“束缚”或是“自由”都是对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最好写照。

[1]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M].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3.

[2]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巫漪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8.

[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还,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4.

[4]柳扬.象征主义诗学——花非花[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64.

[5]维·苏·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36-45.

[6]高照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象征主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1.

猜你喜欢

沃斯象征主义露西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有苦难言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安迪·高兹沃斯——塑造自然的艺术家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量一量你的热爱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