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①
2014-03-02马军
马军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多次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培养目标从单一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向培养从事各类体育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转变。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目标的转变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
1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育观念
1.1 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虽然多年来体育院系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了较多改革尝试,但现有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涉及运动技能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硬”能力培养,而较少涉及培养非技能层面的“软”能力,即职业化能力。缺乏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体育专业工作岗位,很难展示其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途径,以能力为导向,建立“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水平的同时着重培养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培养的适应性,从而能够培养出具备创造性和竞争力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图1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模型
1.2 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工作紧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展开,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的是以“厚基础、强能力”为基本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弱化知识本位的教学传统,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强调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性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1.3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育观念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按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置。能力本位所强调的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培养的人才能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一种行为;重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能力培养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动态的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统筹兼顾课程体系总体目标、课程类型和内容等各个要素,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在以知识传授基础之上的,很难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要求。
所谓“全程实践”,它既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种实践形式,而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意识或理念。它是将所有课程整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各门课程渗透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从入学到就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一体化、立体化的教学过程。整合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核心课、专业核心课、各类选修课的实践教学,各学期集中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所有培养体育教师实践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如图1)。
图2 体育教育专业能力纬度模型
图3 体育教育专业能力体系及其实现路径模型
图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2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按照“全实践”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考虑,可将体育教育专业的能力分为四个纬度:通用能力、基础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四个纬度又包括两个层面:专业性层面和综合性层面。(见图2)
通用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动能力等;在综合性层面能力主要表现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职业能力是以体育教师职业为导向而确立的能力范畴,是能够胜任体育教师这个岗位而具备的能力,是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动作技能,是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完成职业任务的必备能力。职业能力由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组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四项核心能力: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体育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科研与创新能力。通常若干个一般能力组合成一个核心能力,要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使每个一般能力得到具体化,使之不仅是能力的表象特征,更重要的是对每个能力能够操作,使隐性的能力显性化,也就是能力的具体化。因此,每个一般能力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实施路径、实施标准、评价方式以及在能力体系中的位置。只有明确了每个一般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地位、性质、培养目标等才能依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由于本文侧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里就不再详细论述每个能力的内容及实现路径。
2.2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三个平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普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政治、外语、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引导、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是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以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
2.3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能力为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与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以能力分析为基点,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统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服务能力培养的过程,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体系改变以往直线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采取分层级、分阶段、不断递进、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路径:理论课与实践课互相渗透;在时间上贯通全程,能力培养不断线;在空间上拓展,实践环节不脱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连通。校外机构从入学开始参与实践教学,直至学生毕业,参与程度、范围随学生入学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加大。以体育师范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一个平台(体育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运动训练与竞赛、职业资格证考取)、两条路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支撑与渗透、实践教学环节与各类课程的互通)、三种模式(问题取向的研讨教学、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的多方合作)。
3 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软”能力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能力培养角度来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陈立万,谢辉,陈强,等.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63-65.
[2]方爱莲,陈亮,陈洪,等.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
[3]朱军,白跃世.体育院校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4]王建民,谢芳,朱忠锋,等.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动态与分段管理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8(4).
[5]胡军.对当前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