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外译本的比较研究
2014-03-02刘曲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文/刘曲,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汪榕培英译版《庄子》封面
华兹生英译版《庄子》封面
汪榕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对道家著作、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和研究有着突出的成就和造诣。汪译《庄子》体现了译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虚实兼顾、潇洒飘逸的译文风格。汪译本的最突出特点即是博采众家之长融而化之为流畅的英语,进而再现原文的真实意境。译者不拘泥于局部的“忠实”,而是在宏观上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忠实。
美国学者华兹生是当今英语世界极具影响力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汉语的翻译工作中,《庄子菁华》是其最富盛名的译作,也体现了译者极高的翻译水平和独到的翻译思想。在华兹生看来,庄子使用的虽然是散文,但却处处体现着诗人的风韵。因此,在翻译《庄子》时,译者一反在翻译其他诸子文章时惯用的意译手法,谨慎地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词句特征和行文风格,力图更真实地传递原文的思想精髓。
一、《庄子》两英译本之微观探析
《庄子》体现了我国道教的哲学精髓,而这精髓最首要的体现在对“道”的翻译上。从选词的角度,汪译的“道”采用直译手法使用了“Tao”这个词,并由此使外国读者真正地了解了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及“道”的宗旨,接受了“Tao”及由此所传递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另外,为了不破坏译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译者在单纯的直译不能表达原语的全部内涵时,采用了解释性的译法,增加了名次替代、句式转换和意群重组等手段,使译文一气呵成,使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以更饱满而完整的内涵展现在译语读者的面前。
华兹生也非常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在处理专有名词或历史引语作隐喻的句子时,译者在文中添加了可使意义更明确的背景信息,避免使用脚注。从用词角度,华译本使用了流畅的现代英语,其中甚至用了不少口语词和俚语,还用了不少成对词,使译文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较之汪译本,华兹生的句式体现了更多的现代散文英语的特征,动宾结构、独立结构和对仗结构的综合运用赋予了译文以浓厚的文学美感,这与原作中所体现的诗学特征在语言层面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庄子》两英译本之宏观探析
汪榕培先生自幼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曾师从多位国内外语界名流,大师的深厚学识和顽强的研究精神对汪榕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汪先生和《庄子》的结合既萌源于大师本人的学术素养和深厚学识,更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作为中国典籍文化的代表,《庄子》因其卓越的生态视角,深邃的内容和行云流水般的诗行文字,成为了汪榕培最感兴趣的著作之一,这里面体现的生态哲学思想也与汪先生本人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在认真总结了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庄子》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译者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翻译,使得这部最新的《庄子》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学术价值。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华译版《庄子菁华》因受到译者本人学习经历和其习得翻译语言规范的影响,在体现庄子生态思想高度方面显得略逊于汪译本。先后在日本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并在当时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学者华兹生,对《庄子》生态精髓的理解既受到了其学习经历的局限,又受到了当时工业大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他的翻译风格还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英美主流翻译传统讲究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的影响,在忠实于原文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更注重保持译文自然流畅的文风并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为考量标准。因此,华兹生的翻译较多的贡献于对《庄子》斐然文采的传播和发扬,对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阐释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庄子》两英译本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奇趣横生的浪漫散文风格和睿智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成为我国典籍文库中的珍宝。然而,长久以来,中国的《庄子》英译工作却一直由国外的翻译家来担纲主角。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英语世界已出现了多部《庄子》译本。最早为1881年巴尔福的译本,后来有1889年翟理斯的译本,1891年理雅各的译本和1933年冯友兰的译本等。虽然较之巴译本,后世的译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到当时整体翻译水平,风格及作者本人宗教信仰和研究基础的局限,译本在文学水平和对《庄子》生态内涵的揭示方面显得差强人意。然而,1964年出版的华译本《庄子菁华》,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翻译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译者本人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对中国典籍文献的深入研究,自出版以来便获得了一致好评,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卓越的《庄子》英译本之一。这为国外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开辟了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在阐释《庄子》生态哲学思想方面,华兹生更多地从唯物历史观出发,结合当时混沌不堪的痛苦世界,试图挖掘出生态中的“自由”主义,淡化了《庄子》生态思想中的普世永恒价值。
鉴于国外译者翻译中国典籍的不足及中国典籍鲜有国内译者的英译本等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以汪榕培为主导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正式启动。作为一个典型的研究型翻译家,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总体标准,即在传达原作的形式、语气、意象、修辞等之余,重点表达原作的深层意义并尽量兼顾其表层意义。在英译《庄子》过程中,汪榕培重点关注了原作文本、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译作、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动态的关联关系,以适合当代西方普通读者为基本目标,通过考证分析、比较研究、对比复译等手段,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国当代第一个《庄子》全译本的翻译工作,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道家生态哲学的现实意义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汪先生凭借着对母语的地道理解,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参考资料等独特优势,在发挥译者创作性理解力并突显典籍英译的忠实性的基础上,全面、精准而客观独到地阐释了《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表现了我国对原典内容的解读路径和英译研究策略与方法的“一家之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