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回归蓝色调的梦想
2014-03-02宋明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文/宋明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电影《碧海蓝天》海报
影片《碧海蓝天》中有一句台词:“潜水的痛苦在于,当我身处海底时,会找不到让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碧海蓝天》主人公在海底的潜水镜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与众不同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随着主人公的下沉,一种压抑和窒息感涌上心头,不得不让观众在面对消逝的生命时进行一次凌驾于生命之上、上升到灵魂追求的思考。
按照“电影美学分析系统,”[1]本文将从知觉单元的表意线索、故事单元表现特征、思想单元表现以及审美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将视听、故事和思想连贯于整部影片。
一、知觉单元的表意线索
首先,从视觉表现来说,本片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蓝色调大海带给观众的一种宁静深邃之美。
人物造型方面。整部影片涉及个人与现实的难以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或者值得思考的严肃问题,而且在潜水中当杰克和恩佐挑战自己的极限潜入到海底时,也会带给观众一种窒息感。与此相呼应,影片中的人物在造型设置上颇具匠心。杰克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是在面对乔安娜和大海时做选择的迷茫,而且“像个初生婴儿一样奇怪”,潜水员恩佐有着滑稽的意大利潜水服,爽朗的笑声,自负不可一世的表情以及在海边颇具柔情的弹奏表演,甚至破旧被漆过的小汽车,这些都成为影片的幽默元素,从而确保了影片不至于太过压抑。而乔安娜的角色则是一种温情的元素,无论是一路追随杰克,直到两人产生浪漫的爱情,还是在怀孕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被杰克选择,都使得观众以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这个人物。
环境造型方面。首先是蓝色的大海。在对大海的镜头表现上导演着重表现的是一种蓝色的静谧。特别是杰克与海豚在海中游泳的镜头,合二为一,闪动着蓝色的光晕,这为杰克与恩佐对大海的向往提供了视觉上的直接证据和可信度。
其次,从听觉的表现上,影片的音乐可谓精彩,但是从不喧宾夺主。当黑白色调转为彩色预示童年结束,罗贝托大声呼喊后,节奏性较强的音乐响起,从而引出恩佐的出场。在乔安娜追随杰克去西西里以后,同样的音乐响起,表现的是人物一种欢快的心情以及预示电影情节的发展。后来其他国家的潜水员在潜水时洋相出尽也是用此音乐,衬托了当时诙谐的氛围。在影片设置的其它情节点处,比如杰克潜水前的准备阶段,一种大气庄重的音乐响起,这些都能与观众的观影心情相契合,融入到杰克当时的心情中去。
二、故事单元表现特征
杰克父亲潜水时发生意外死亡,在杰克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恩佐寻找杰克一较高下,两个人开始对极限的挑战。而乔安娜因与杰克的一面之缘而爱上了这个眼眸清澈的男人并一路追随他来到了西西里。恩佐在挑战杰克的下潜中死去,他要求杰克把他重新放进海中,去寻找深海中的美人鱼,最终归于大海。杰克在海豚和乔安娜之间徘徊着,当最后一次梦到大海跟海豚的时候,他决定离开乔安娜归向深海更蓝的海水中寻找美人鱼,留下怀孕的乔安娜独自一人。
本片故事的情节点之间都存在暗示。杰克小时候母亲离开他和父亲去了美国,而乔安娜来自美国这样似乎暗示着两个人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影片中对大海唯美的镜头以及杰克和恩佐最终回归大海,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杰克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海洋深处寻找并不存在的美人鱼,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继续不断下潜,特别是在与海豚在海中嬉戏的场景,都表现出杰克童真单纯的天性以及为追求梦想不顾一切的勇气。总体来说影片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但比较流畅。
三、思想单元表现
首先,导演在处理“死亡”这个话题时赋予了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导演并没有将死亡限定在黑色、悲哀的气氛当中,当恩佐沉入海底特别是杰克潜水时松开救命的绳索随海豚潜向海底深处时,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意在让观众有一种为他们勇于挑战和追求梦想的执着而感动和欣慰,这是与其它很多影片的不同之处。
其次,杰克对与海豚的依恋,他把海豚当作是自己的家人,面对大海与海豚时的眼神,与海豚嬉戏时流露出孩童般的笑容,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杰克的单纯,而这正是都市人身上所缺乏的。更重要的是,杰克身上有一种为追求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虽然他最后没有选择乔安娜,但是最终他归于大海的结局正是基于导演鼓励人们对梦想追求的目的。当然,也不能否定杰克难以融入现实世界,只能以回归大海作为生命最终的选择。
四、审美特征表现
影片总体风格表现为叙事缓慢但流畅,与导演的其它影片不同,本片在情节点设置上没有过于强烈的节奏感起伏。
从音乐层面分析,节奏时快时慢,传达着影片人物的情绪。镜头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在杰克成功从海底上浮出现在水面后,紧接的下一个镜头就是一只海豚跳出水面,接下来之前游泳池的一群海豚跳出水面,紧接着杰克重新进入海水,海豚相继也落入水中,简单来看,这是利用位置关系进行镜头之间的切换,但是这也暗示了杰克与海豚之间的“心有灵犀”,他与海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影片中大量运用了慢镜头,特别是在杰克潜水中以及与海豚嬉戏时多次使用慢镜头。
影片最后阶段杰克卧床休息时类似于梦境的一种梦幻场面更是将影片的情绪因素推到极致:湛蓝的海水,闪着波光,成群的海豚,配合欢快的音乐,杰克完全融入了这片梦幻中的大海。
《碧海蓝天》不仅给予了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把乔安娜所形容的“又黑又冷”的海底以充满蓝色调、波光粼粼的镜头展示给观众,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盛宴,让观众在杰克回归蓝色调的梦想面前重新定义死亡,赋予其新的意义。
[1]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