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技术措施促进红松结实的效果分析
2014-03-01贾明王永祥孙宏华顾海燕常青
贾明,王永祥,孙宏华,顾海燕,常青
(1.凤城市通远堡林场,辽宁 丹东118100;2.丹东市林业局,辽宁 丹东118000;3.新宾县木奇镇林业站,辽宁 抚顺113214;4.清原县甘井子林场,辽宁 抚顺113300;5.宽甸县林业局,辽宁 丹东118200)
红松为优良的多功能树种,它不但材质优良,工艺价值高,而且富含油脂。红松的种仁营养丰富,含油量高(70.5%),可食用和入药,称“海松籽”,为滋补强壮剂,有滋补、祛风寒等功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对红松种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年生产的红松种子除林业育苗外,所剩无几,满足不了国内外的需求。为快速扭转这一局面,增大红松的结实量,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对促进红松的结实进行了试验研究。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凤城市通远堡镇山区,该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200~600m,年均气温6.1℃,年降水量800~1 000mm,年蒸发量为1 065mm,无霜期140d,相对湿度70%,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土层厚度40~60cm,适宜红松的生长。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选择20年生的红松丛状造林试验地,30年生红松人工林截冠试验地。
试验方法:红松丛状造林试验地分3株1丛和5株1丛2种类型;红松截冠试验地,是在树冠1/6、1/5、1/4、1/3部位截冠。对以上2种类型设固定样地,面积667m2,观测红松每年的结实情况。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红松丛状造林对结实量的影响
红松结实绝大部分都在主干的顶尖部位,侧枝有一部分也能结实。为了增加植生组树冠的面积,使之在有效面积上扩大红松主干的数量,为大量结实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了红松丛状造林试验。试验方法按照3株1丛、5株1丛和单株栽植3种类型进行布局,经过20年的试验,有了初步结果,其结果见表1。
表1 红松不同方式造林20年时的结实量和种子质量
从表1看出,红松3株1丛和5株1丛造林20年后,结实率都在70%以上,比红松单株栽植提高21~24个百分点。结实量5株1丛和3株1丛都高于单植红松林。5株1丛略高于3株1丛,但不明显。从种子质量看,单植红松林好于丛状造林,其千粒质量比丛状造林提高28%。
红松丛状林分结实增多的另一原因是林分的分杈木增加,丛状林分由于植株间距离较近,树冠交错,相互间因长期碰撞、挤压,很容易折断主枝,如遇大风天气,断枝现象更为严重,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分杈木产生。通过调查表明,红松丛状林分的分杈木高达72%,单植林分的分杈木为48%。
由于分杈木的增多,促成了结实量增大,种子产量也高。但是,分杈木会影响到林木的质量和产量,分杈木过多虽然能提高结实量,但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会明显下降。特别是分枝点低的分杈木(1~3 m),木材的产量降低得尤为严重。据调查,分杈木以幼林发生率(10a左右)最多,能占林分的50.6%。中龄林(37a)能占36%,分杈木虽然对林木产量和质量有影响,但能提高红松的结实量,如果从培育种子角度考虑,可以有目的来培育,但面积不宜过大,今后培育红松要求果材兼用型,既能保证木材的产量和质量,又能获得大量的红松种子,使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3.2 红松截冠对结实量的影响
截冠是指当林木达到一定高度后(8m以上),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和质量前提下,在树冠各轮生枝中,截掉3~5轮的轮生枝,使林木能够形成多点结实部位,来提高红松的结实量。我们按照4种截冠方法进行了试验,即截掉树冠的1/6、1/5、1/4、1/3,现将结果列表2。
表2 红松不同截冠强度结果数量
表2看出,31年生红松人工林截冠第3年起,林木开始结实,通过不同强度截冠处理后的林木4个丰年的调查,在同一林分内,采取截冠措施的林木对结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在第2个丰收年达到最高值,截冠处理的林木结实效果比对照能提高9%~42%,尤以截冠1/4处理效果为佳。由于截冠后,增加了侧枝的数量,并有多个侧枝可替代主梢形成新的主干,就主干形成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均能满足林木结实的抗压能力,所以会获得理想的结实效果。
3.3 疏伐对红松结实的影响
为了给林木制造较大的营养空间,使林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条件,使其能提高林木的结实量,对红松林进行了疏伐试验。按4种处理方法实施,即Ⅰ:弱度疏伐区;Ⅱ:中度疏伐区;Ⅲ:强度疏伐区;Ⅳ:不疏伐。各试验区的面积为667m2,林龄为21a。弱度疏伐区强度为15%,中度疏伐区强度为32%,强度疏伐区强度为43%。疏伐后各区的结实表现见表3。
表3 不同疏伐强度红松结实量
由于疏伐强度不同,各林分的伐后结实率以强度区(43%)最高,达到91%,中度区达到85%,弱度区为76%。结实量以中度区最高,其他试验区结实量略高于对照。中度区结实量比对照区提高23%,强度区结实量比对照区提高7.2%,弱度区和对照区相近,提高幅度不明显。
以上试验表明,适宜的林分密度对结实有一定促进作用。
3.4 人工授粉对红松结实的影响
红松幼果的形成,必须经过花粉授粉。当小孢子叶球冲出苞鞘之后,继续发育,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小孢子叶囊背部裂开,被风吹动,小孢子开始飞散,遇到孢子叶球时,黏附在大孢子叶基部的大孢囊上,即完成了授粉任务。授粉这段时间较短,在开花后的2~4d,如遇无风和阴雨天气会直接影响授粉,受孕率也会随之降低,严重影响红松结实。所以,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来促进红松结实很有必要。为了提高红松的坐果率,进行了人工辅助授粉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人工辅助授粉红松坐果率调查结果
从表4看出,从1995年始进行红松人工授粉后,1996年、1999年、2000年,授粉后的坐果率比未授粉的坐果率有明显的提高,提高的幅度在12%~71%,说明人工授粉对红松的结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4.1 采取红松丛状造林,能增大植生组的树冠面积,也容易产生大量的分杈木,能提高红松的结实量。3株1丛和5株1丛植生组造林20年后,结实率达70%以上,比单植提高21~24个百分点。
4.2 4种不同截冠的处理方法均有明显的促进结实效果,其结实数量比对照提高9%~42%,尤以截冠1/4效果最佳。
4.3 红松采取疏伐措施,改变了林分的现实密度,因此对红松的结实也产生了影响,强度疏伐区(43%)结实率达91%,比对照提高33个百分点,中度疏伐区(32%)结实量最高,比对照提高23%。人工授粉对红松的坐果率有明显的作用,试验证明,经人工授粉的红松坐果率比未授粉的提高12~7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