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青岛
2014-03-01董瑞林
■董瑞林
民营经济的弱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发达,导致青岛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青岛终于被挤出城市排行榜前十。
青岛,这座曾长期位居中国城市经济排行榜前十的岛城,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被誉为其“五朵金花”,青岛也因拥有众多知名品牌成为“品牌之都”。
青岛还是国资大市,青岛知名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知名的品牌是国有企业打造出来的,知名人物都是国有企业老总。培养大企业一直是青岛经济工作的重点,青岛市政府的大企业战略造就了国有经济的“青岛现象”。
与此相对应的是,青岛民营经济的不发达,过于依赖国有大企业和围绕这些大企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已处于价值链低端和产能过剩领域。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民营经济的弱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发达,导致青岛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青岛终于被挤出城市排行榜前十。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青岛将如何应对?
岛城的再产业化
2010年青岛实现GDP5666亿元,位列城市排行榜第十位,佛山、武汉、成都三地仅落后数十亿穷追不舍,让青岛感受到极大的压力。次年,青岛因工业增速不敌成都、武汉,被后者超越,与杭州、无锡一道被挤出前十。
2012年8月,青岛为重振工业,发布《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为有效解决当前工业存在的经济总量不够大、产品层级不够高、产业集聚不够强、产业本地配套率不够高等问题,推进全市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提出加快发展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
方案公布的2012年,青岛拥有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五条千亿级产业链,但这五条千亿产业链或处于市场竞争极其惨烈领域、或处于价值链低端、或处于产能过剩领域,这使得青岛极为焦虑。为此,青岛提出打造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五条新的千亿级产业链。
两年后的2014年8月12日,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进展情况,今年上半年,十大千亿产业完成产值5915.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5%。青岛市政府所提到的十大千亿级产业链,是指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十大产业。在十大产业链当中,机械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257.2亿元,同比增长13.3%,家电行业完成产值776.8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余的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船舶海工和汽车行业产值也都有10%以上的增速。
截至目前,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中,除了已有的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传统千亿产业,其余5条致力打造的千亿产业中,只有电子信息产业超过1000亿元。
目前,青岛市千亿级产业链呈现“六快三稳一降”的运行态势。其中,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家电、机械装备、汽车、船舶海工六条产业链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超过11%。食品、服装、橡胶三条产业链增长平稳,石化产业链受国内产能过剩、企业搬迁停产和管线安全改造等因素叠加影响,生产出现下降。
7月,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正式落户即墨,为青岛市的汽车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期投资110亿元,占地126万平方米,年产30万辆,将于2017年投入生产,主要生产大众的中高端家庭轿车和SUV车型。
拓展生存空间
多年来,青岛深受“工业围城”之扰,110多家高污染、过剩产能企业散布于主城区。5月初,青岛市政府发布《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方案》,以老城区企业搬迁和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腾出土地、能源、环境空间,集聚发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投资、产出、效益和节能环保水平。
散布主城区的110家老企业,全被列入搬迁范围或已实施搬迁。远离主城区的各县区,成为老企业集聚升级的新土壤。用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话说,“实现全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是青岛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为了尽快推进企业搬迁,青岛出台了土地级差收益返还给搬迁企业的政策。按照政策,单体搬迁企业的原址土地按照规划用途拍卖后,除上缴国有土地收益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外,其余80%返还给搬迁企业,成片搬迁则以土地评估价的90%为标准返还。另外,地方收取的地铁建设基金、交通建设基金,对实施搬迁并能够实现升级改造、转型发展的企业,经审核后再奖励返还。
主城区环境改善了,污染排放会不会转移到迁入地?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搬迁计划一出台,就引发不少质疑声。事实上,青钢新厂区的环保项目投入超过18.5亿元,占到总投资额的近12%。做环评时,青钢专门邀请迁入地的干部群众代表参加,详细了解项目情况。
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办主任陈勇说,实施搬迁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耗相对较高、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等问题。“搬迁就是引导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市里出台了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和55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每个区域发展都要按规划来,否则就不给土地指标、不享受优惠政策。”
在老城区企业搬迁过程中,青岛市跳出主城区,建设“大青岛”,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引导企业、资金向县域地区布局。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2/3落户县域四市及原胶南市。通过给予资金扶持奖励,青岛市还引导老城区企业向省级开发区、工业经济功能区、产业集聚园区搬迁,形成集聚效应。
据测算,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全部投产后将拉动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1000亿元以上。110户企业完成搬迁后,预计可使县域工业产值在全市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新增就业4.8万人。
世界动车小镇城阳
三大龙头动车制造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全国近七成的高速列车从这里开出;30个动车产业配套项目相继在这里落户,配套企业达70余家。
多年前,青岛人口中的“四方机厂”远到城阳区棘洪滩建厂时,可能没有人会把一家企业的发展与那片落后的街道驻地的兴旺联系到一起。今天,不但当年的四方机厂分厂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其周围更形成了产业集群,这片相对偏远落后的城区也得以迅速繁荣——一个“世界级”动车小镇初露峥嵘。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主体位于城阳区,该区域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整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南车四方股份、四方庞巴迪等整车制造企业,动车组份额占全国60%,城轨地铁份额占全国25%。
在4月底举行的2014中国·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和技术创新研讨会上,最新数据显示,至2013年底,全国19个城市(不含香港)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2530多公里;33个城市开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建、规划城市总数超过了54个,规划路程超过14000多公里。在如此庞大的潜力市场面前,轨道交通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工业经济发展增长的优势力量,青岛已经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生产相对集中的地区。今年上半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实现32.5%的高速增长,成为青岛增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继家电电子、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之后,城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集聚区成为岛城培育的第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月初,《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13-2030)通过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的专家评审组评审,这意味着青岛着力打造的10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轨道交通产业确定了纲领性发展脉络。
根据规划,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将建设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集居住、休闲、商贸、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2020年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203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未来,一座“世界动车小镇”将在这里崛起。
规划提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区将着重发展五大产业,包括整车制造、车辆零配件、车辆维修、有轨电车全产业链,还有配套产业,如机电系统、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
随着中国高铁出口的强劲,未来,小镇城阳开出的动车将驰骋于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