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得名的来由
2014-02-28元绪
元绪
《西游记》第一回里,须菩提祖师替新弟子花果山美猴王取法名叫孙悟空,孙当然是猢狲的狲的谐音,而悟空又有何依据呢?是作者随意想出的么?不然。
按《西游记》里的说法,须菩提祖师替新徒弟取的法名是基于如下理由的:“我门中有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至于“空”呢?当然该是佛教常讲的那个“空”字了。它本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作“舜若”,指事物之虚幻不实,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其佛学上的原理是:世界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悟“空”即悟此,就是要求绝去万物,无所拘执,达到“无我”境界,即所谓“身心俱无,即是佛道”。这当然也应视作为作者吴承恩所奉行的修养准则。
不过,汪泛舟先生提出,吴承恩替美猴王取此名,还当受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唐代就实有两位名叫悟空的僧人,一个叫车悟空,另一位叫李悟空。前者是后魏拓拔氏的远裔。天宝十载(751年),他奉命出使西域,从三藏舍利越摩法师落发受戒,途遇种种怪异,至贞元五年(789年)方携经返回京师,前后历时38年。后者本系唐宪宗之子,穆宗的异母兄弟,后来出家,从南京大寂禅师,死后有碑有塔,苏轼有《北寺悟空禅师塔》诗以赞其人。
此外,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僧人慧立原著,彦悰笺补),玄奘在西天取经途中,也先后收过两个弟子:第一个是石槃陀,胡人,系玄奘只身逃出长安到达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时收度的。石氏平时向往西方净土,此刻幸遇玄奘,便萌发去西天取经的宏愿。玄奘为其至诚所感,就替他授戒、买马,一同西行。那时,玄奘是唐朝要缉拿归案的外逃僧人,只好白天隐匿,夜间西行。三更时分,师徒二人偷渡了葫芦河(今安西双塔兔葫芦沟),在草地上休息。而玄奘对石槃陀亦有戒心,故装假寐,以察弟子。这时石槃陀深感西天路途险恶与渺茫,又念及家中妻儿老小,遂取消求法善缘,并生杀师恶心。他原以为玄奘已经入寐,便持刀走近身边。玄奘却警觉地坐起,用善言抚慰弟子,并答应他还俗回乡后,永不说出他是自己弟子,以免因自己犯科而累及徒儿。第二个弟子是玄奘到达南亚时收度的一个印度僧人,法名悟空。此人身强力壮,胆大心细,玄奘每遇劫难之时,都是他拼命营救的。
很显然,唐代两位名叫悟空的僧人以及唐玄奘自己的两个徒弟(其中之一也叫悟空)的事迹使吴承恩颇多感触,从而导致出他笔下唐僧的大徒弟也叫悟空。正如汪泛舟先生所识,在上述四位僧人身上,我们已经“窥见《西游记》中大圣人物身上的石胡僧(猢狲)槃陀与悟空僧人的成分和影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石槃陀强迫玄奘同意他还俗回乡的记载,《西游记》里亦有唐僧休逐大圣悟空回花果山的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