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化螟性诱监测与测报灯效果比较

2014-02-28冯永斌蔡美艳陈海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诱剂二化螟测报

冯永斌,蔡美艳,陈海波

(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 317500)

二化螟性诱监测与测报灯效果比较

冯永斌,蔡美艳,陈海波

(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 317500)

2011-2013年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比灯诱多,5月1日至6月30日旬性诱蛾数量与灯诱蛾数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y=0.458 7 χ+12.739,R2=0.546 1(n=16,=0.468 28),5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间达极显著相关关系,y=0.304 9 χ+4.768 1,R2=0.348 7(n=181,=0.188 98),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灯诱监测;效果

二化螟(C hi l os up p e r s s al i sWa l ke r)是浙江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受耕作栽培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面积扩大,为害加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稻螟的监测预报以往主要是通过剥查田间稻桩和枯心苗中残留虫蛹的数量及发育进度进行,同时通过灯诱进行佐证,以指导大田防治。在预测蛾高峰时,因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常有一定的差距;测螟灯还受周围灯光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停电、灯坏等)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观测效果。为了探索二化螟监测预报技术,提高稻螟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昆虫性诱剂监测害虫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专一性、环境友好性等优点。2011-2013年进行使用二化螟性诱剂与二化螟灯诱比较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性诱剂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诱芯类型为毛细管型(P V C毛细管),长度(80±5)m m,外径(1.6±0.2)m m,内径(0.8±0.1)m m。

诱捕器选择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盆诱捕器(塑料制品),盆口直径(内径)20cm,底部直径18.5cm。

对照工具为河南佳多200 W频振白炽测报灯。

1.2 方法

性诱剂。在水稻种植区本市大溪镇念姆洋村,选择试验田面积8 000 m2,四周空旷,试验田内放置3个诱捕器,相距50 m呈正三角形放置,距田边5 m,放置高度高于水稻20cm。每个诱盆用3根木棒做支架支撑。

诱虫灯。距离性诱试验区500 m以上,用200 W白炽灯按测报技术规范安装。

在水盆口固定一枚性诱剂诱芯,按“S”型嵌入诱芯杆的凹槽中,盆内加入0.2%洗衣粉水,灌至离盆口约2cm,诱芯距盆内水面约1cm,当诱盆中水分因蒸发而减少时应及时添加。每10 d更换1次盆中清水和洗衣粉,大雨后及时补充洗衣粉。

在二化螟主要发生期5-8月间进行监测,在整个监测期逐日记录诱获数量,每隔30 d更换1次诱芯,每日上午8:00左右查虫,观察结果记入性诱和灯诱情况记录表,并将蛾子清理干净。

1.3 数据处理

通过将各月性诱量与灯诱量进行相关统计分析,验证性诱监测效果。所有调查数据用Excel 2003和DPS(v 14.10)进行分析,原始数据不作任何转换。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化螟性诱与灯诱蛾量时序分布

由表1可知,2011年5月1日至8月31日性诱剂每盆共诱二化螟303头,比对照灯诱总虫量206头增加47.1%,比灯诱雄虫量102头增197.1%。2012年5月1日至8月31日,性诱剂平

均每盆共诱二化螟1 092头,比对照灯诱总虫量512头增加113.3%,比灯诱雄虫量227头增381.1%。2013年5月1日至8月31日性诱剂平均每盆共诱二化螟960头,比对照灯诱总虫量992头减少3.2%,比灯诱雄虫量472头增103.4%。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但总体上时序蛾量波动曲线起伏变化,灯诱数量随着时序代别变化而变化,性诱数量前30 d波动明显,然后7月份性诱剂总的诱虫比灯诱少,性诱剂诱蛾量在年度间的差异,仅2013年比灯诱少。

表1 5-8月二化螟性诱与灯诱数量比较头·盏-1

2.2 二化螟性诱剂与灯诱诱蛾高峰比较

2011年5-8月性诱共出现8个蛾峰,分别为5月5-11日、5月16-22日、5月25-29日、6月30日、7月9日、8月16-23日、8月30日;灯诱共出现6个蛾峰,分别为5月3日、5月10日、5月16-19日、6月7日、7月16-23日、8月28-30日。2012年5-8月性诱共出现6个蛾峰,分别为5月10-11日、5月20-21日、5月 25日、5月31日、8月1-2日、8月27日;灯诱共出现5个蛾峰,分别为5月10-12日、5月18-20日、5月30日、8月19日、8月27日。2013年5-8月性诱共出现5个蛾峰,分别为5月7日、5月18日、5月30日、7月21-22日、8月16-18日;灯诱共出现4个蛾峰,分别为5月7日、5月13日、7月16日、8月22日。从峰期波动态势来看,性诱剂出现的峰次比灯诱多,2010年性诱比灯诱多了2个高峰,2012和2013年性诱比灯诱多了1个高峰。

2.3 二化螟性诱与灯诱发生期比较

性诱剂和测报灯诱到3个世代的成虫始见期相近(表2),特别是1代始见期基本一致,全代成虫发生期相差4 d,2代始见期相差2 d,3代成虫发生期相差2 d。理论盛发期是以全代蛾量计算出标准值,以逐日诱蛾量累计至此值的日期为标准。

表2 二化螟性诱和灯诱各代发生期比较

2.4 二化螟性诱与灯诱消长动态

性诱和灯诱的情况基本一致(图1),无论是蛾峰产生的时间或峰期的长短都较接近。1代蛾高峰也较明显,两者差异仅峰值高低不同。无论性诱或灯诱,从2代开始,蛾高峰不如1代明显,蛾量也不高。这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一致。

图1 2011-2013年性诱剂和白炽灯诱集二化螟蛾量消长

2.5 二化螟时序性诱蛾量与灯诱蛾量的相关性

对2011-2013年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5月1日至6月30日,性诱剂与诱虫灯的旬诱蛾数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图2),y=0.458 7 χ+

12.739,R2=0.546 1(n=16,=0.468 28);7月1日至8月30日,性诱剂与诱虫灯的旬诱蛾数量间不呈显著相关关系(图3),y=0.180 2 χ+ 30.635,R2=0.024 4(n=16,=0.468 28);5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两者达极显著相关关系(图4),y=0.304 9 χ+4.768 1, R2=0.348 7(n=181,=0.188 98);6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两者不呈显著相关关系(图5),y=0.036 6 χ+1.480 4,R2= 0.002 8(n=178,=0.146 32);7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两者不呈显著相关关系(图6),y=-0.134 χ+2.963,R2=0.01(n=181,R20.05=0.145 11);

图2 2011-2013年5-6月每旬灯诱蛾量与性诱剂线性关系

图3 2011-2013年7-8月每旬灯诱蛾量与性诱剂线性关系

图4 2011-2013年5月每日灯诱蛾量与性诱剂线性关系

图5 2011-2013年6月每日灯诱蛾量与性诱剂线性关系

图6 2011-2013年7月每日灯诱蛾量与性诱剂线性关系

8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两者不呈显著相关关系(图7),y=0.239 9 χ+3.346 7, R2=0.057 4(n=181,R20.05=0.145 11)。由此可见,时序性诱与灯诱相关性主要取决于前30 d,该期间两者有极显著的相关效果;5,6月每旬诱虫量呈显著水平。

图7 2011-2013年8月每日灯诱蛾量与性诱剂线性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据监测数据分析,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性诱剂和测报灯诱到3个世代的成虫始见期相近,总体上性诱剂时序蛾量波动曲线起伏变化特征,灯诱数量随着时序代别变化而变化,但性诱数量以前30 d波动表现明显。据时序诱量统计分析,总体上性诱数量与灯诱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度,特别前30 d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性诱监测具有良好的监测效果,还可用于防控二化螟。为使防控效果达到最理想状态,需及时掌握田间蛾量变化,尽量在蛾峰出现前放置诱芯,从而诱集到更多的雄蛾,以减少农药用量。

[1] 蔡国梁,张华旦,王华弟,等.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9):5-7.

[2] 牟吉元,徐洪富,李火苟.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82.

[3] 余柳青,周勇军,张建萍,等.杂草稻落粒粳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J].植物保护学报,2005,32(3):319-323.

[4] 姜玉英,曾娟,刘万才,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具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增刊):49-51.

[5] 焦晓国,宣维健,王红托,等.水稻二化螟性诱蛾量与测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256-259.

[6] 蒋学辉,章强华,胡仕孟,等.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3):27-29.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435.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0528-9017(2014)05-0720-03

2014-03-14

冯永斌(1983-),男,农艺师,从事农作物预测预报工作。E-mail:f y b-036@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冯永斌,蔡美艳,陈海波.二化螟性诱监测与测报灯效果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14(5):720-722,731.

猜你喜欢

诱剂二化螟测报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综合流量法在金沙江下段水文测报中的应用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平湖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