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衡论“官德修养”(之一)官念与官德

2014-02-28

人民公仆 2014年3期
关键词:梁衡官德权力

■ 邢 轩

梁衡论“官德修养”(之一)官念与官德

■ 邢 轩

去年末,笔者参加了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行政文化论坛。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在会上做了题为《官德建设的十个内容》的精彩演讲。

梁衡从政治文化、行政文化和权力文化的角度阐明了当前官风、官德的重大问题,指出当前官德建设就是包括“为公、为民、诚实、敬业、廉洁、独立、坚定、谦虚、坦荡、淡泊”等十个方面主要内容,并细解当官就是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忠诚老实、勤政敬业、廉洁奉公、坚持真理、谦虚谨慎、宽厚坦荡和淡泊名利。他用大量生动的事实和案例加以阐述,其对“为官之念”和“做官之德”的深刻见解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梁衡不仅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资深报人和散文作家,也做过政府官员。他为人谦逊、学养厚实,其多篇散文作品是中学和大学课本的范文。前年,梁先生出版了一本叫《官德》的专著颇受好评。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围绕权力、职守、人格等,全面分析了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出了“官德高度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官德水平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的鲜明主张。在这次演讲中,梁先生对官德的理解又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人很受启迪。

本刊从这一期起,以“官德修养”为主题,就“为官”与“修德”这个重要问题,与梁衡进行对话,希望从对话中感受他对官德的深入思考,并与广大读者一道分享为官做人的智慧。

笔者:我们注意到,您在谈论为官之道中,特别强调“德”的重要性,您对“为官之德”是如何理解的?强调“德”是不是官员修德的应有“官念”呢?

梁衡:我们说,“德”讲的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而为官之人更多一层,就是怎么用权。因为做官的人比普通百姓拥有更多的权力。而权对官来说具有两重性。一是用权可以为百姓办事,服务社会;二是也可以用权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欺压百姓。如果就此区分,就可以分出“好官”和“坏官”来。

笔者:所以,我们讲为官首先强调“以德为先”。

梁衡:不仅如此,衡量官的政绩既要讲能,又要讲德,其政绩又决定于他的能与德,但主要是德。有德无能至少不会办坏事,无德有能却可大大地办坏事。所以,德是基础,是软实力,是一个无形的大磁场。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一些统治者和衙门在选官时也十分“重德”。比如,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汉武帝选官时首重德,举孝廉。隋唐开始科举考试,重能亦重德。到明清总结出“公生明,廉生威”,还出现了曾国藩这样的“道德榜样”。回溯历史,大凡一个政权,在开创之初,德和能都不成问题。替天行道,为民请命,自然大得民心,且自戒甚严,德风感天下。至于能,更是在战火中打出来的,无往而不胜。但掌权之后,有的官员德渐松弛,能亦下降。

从我们党的历史进程看,讲“德”更具重要性。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就自豪地说边区有“十个没有”:即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真实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令人羡慕,使人向往。

笔者:我们党的确在选干部时很重视“德”,虽然不同时期对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要求不同,但对“德”的要求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始终没有变过。

如果列数我们党几个重要时段看,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郑重提出“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具体解释了德才兼备中的“德”主要是指干部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要看能不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1996年,江泽民对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他强调,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就必须坚持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从而全面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德才兼备干部选拔任用标准。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梁衡:是这样。我们党一直有这样的好传统好作风。不过也需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变化,生活条件好了,但一些好的风气在现实生活中也丢掉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有些干部抵御不了各种物质诱惑,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有不少高级官员贪赃枉法。其中,一些官员“胃口”还很大,竟然贪个千百万觉得很平常。有的干部滥用权力,最终走向了腐败。

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对权力没有约束就必然走向腐败。我始终认为,对权力的监督可以使官员变成一匹奋蹄腾飞的千里马;而对权力的放纵亦可以使他变成一个为所欲为的魔鬼。治国先治吏,国败吏先衰。治理的办法当然是有的,如领导带头,使有楷模;严刑峻法,使不敢犯;民主监督,使不能犯;还有就是道德教育,使之良心发现,自我约束,不该去犯。这几条中,制度约束、民主监督是最重要的,对官员来讲,自我约束,正确对待权力则是内因。

笔者:您新著《官德十讲》一书,全面分析了目前官场的现状和时下官德的种种表现,也总结了我国古代为官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围绕权力和工作,强调了以德施政,以德辅政;围绕个人修养,强调了以德自立,处世待人,以吏为师的观点。请您概要地谈谈究竟什么是官德?

梁衡: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吏为师”。师什么?师其德。官员的道德程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尺度。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一向注重仕途。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中“士”排名第一,士是什么呢?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社会特定阶层,后演变为知识分子。古话说学而优则仕,士的主要出路就是做官。在很多人眼里,读书人科举高中、当官吃皇粮才是光宗耀祖的人间正道。

官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从事君的臣吏,到现在的公务员、公仆,从古代9品18级到现代6大等级12小等级,官的称谓、官职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论如何演进,万变不离其宗,其本性依然未变。其一,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其二,是代表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人。

这样的特性,使“官”与普通百姓有了根本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于他们拥有参与制定国家政策或地方政策的机会,还有分配手中各种资源的权力。手握权力,有所作为,这是当官的“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权力太大,诱惑太多,就有位高坠重之险。权力如同一枚试剂,检验着官员德行高下。权力面前,有是非分明、不念其私者,有良莠不辨、只取其利者,态度不同、追求不同,就有了清贪之别,忠奸之分。

所以上下两千年来的官场,贪官、清官层出不穷,既有范仲淹、王安石这样淡泊自持的清官,重权在身,如履薄冰;也不乏蔡京、和珅这样追逐名利的贪官,以权谋私,骄奢淫逸。这不稀奇。在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无论人类社会哪一个历史阶段,官员都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人群。他们的品格高低、德行好坏,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社会、影响政局。从这个角度说,官员是面临诱惑最多、社会影响最大、最需要监督的高危人群。

笔者:那么何为德?

梁衡:德即道德。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劳动是德起源的基础,社会分工是德萌芽、生成的关键条件。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复杂了,矛盾也随之产生,这就要求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维系社会秩序。德,就这样产生了。

显然,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源于风俗和习惯的德,与法一并构成了自上而下的社会规范。所不同的是,德不是强制性的,是发乎自身的内在约束力,而法则是强制性的,是外部强制力,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显然,德的尺度要高于法,违法的必定离德,合法的未必合于德。德的门槛明显高于法。比如,见死不救者,会受到道德的审判,却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德,讲求德政、德治、德礼、德行。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既然是一种社会规范,因不同的社会身分,德就细分为多种,比如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公众要遵守社会公德。《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老子《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德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德的水准反映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体现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与时代精神。比如,中国传统的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性本善的基础原点上,重德崇仁,强调通过德治,达到社会和谐,体现了农耕文明内敛、节制的特征;而西方的德深受古希腊民本思想的影响,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重信崇智,突出法治的力量以达到平衡,显现了商业文明张扬、理性的特征。

笔者:官和德又如何联系起来呢?

梁衡:官德是官员所应恪守的职业道德,是官员工作生活、思想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从政之道、用权之德,是在权力这个大背景下的行为规范。

早在中国古代,“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以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更是历代的为官之道,它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也就是说,权力只有以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因此“治人”必先“修己”。中国封建时代一向重视德治。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吏的道德评价,孙叔敖是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写的第一个人物,被尊为“循吏第一”,即奉法循理的官员。

官德的标准,不同时期侧重也不同。在司马迁的笔下,行教、清廉、守法便是好官。在战国、秦及汉初,守法则首当其冲。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三国末年,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好官标准,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唐太宗李世民结合汉代刘向“六正六邪”之说,又将好官的德行分为六类——高瞻远瞩的圣臣、扶善除恶的良臣、进贤不懈的忠臣、明察成败的智臣、廉洁奉公的贞臣、刚正不阿的直臣,以圣明、贤良、忠诚、睿智、贞洁和正直作为官德的六大内容。

德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产物,永恒不变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教条是不存在的,但这不是割断历史的借口。作为历史范畴的官德,有一部分被继承和延续下来。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坚定信念等。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中又出现了许多道德楷模。比如大无大有的周恩来、坚持真理的彭德怀、一心为民的焦裕禄、敢说真话的朱镕基……他们都赋予了官德以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梁衡官德权力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幸福三重揍
民营金融权力榜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权力的网络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