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的“困”与“乏”公务员生态启示录
2014-02-28庞丽静徐霄桐
■ 特约记者 祁 石 庞丽静 严 凯 徐霄桐 李 林
公务员的“困”与“乏”公务员生态启示录
■ 特约记者 祁 石 庞丽静 严 凯 徐霄桐 李 林
进入新年以来,公务员生存状况成为媒体聚焦的热门话题之一。
话题的起源来自中央自出台八项规定之后,2013年整个一年又陆续颁布一系列“戒规禁令”,对公务员的日常生活、工作行为进行了新的规范,诸如,不能公款吃喝、不能请客送礼、不能吃拿卡要,等等。中央更是对公务员可能产生寻租腐败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当前,有不少公务员感觉:手中的权力“贬值”了,出行不再风光了,生活不再“滋润”了,乃至私下议论“公务员开始难当了”。公务员生态开始出现了悄悄的变化。
许多媒体也以“公务员是否难当”展开了热列讨论。许多网络更是对“公务员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评议,不少观点还完全对立:有的认为,公务员日子太好过了,享受着稳定的工资,不太紧张的工作,还有较好的福利,有权势的职位还有更多的隐形收入;有的认为,公务员也是一种职业,大多数公务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属于社会精英分子,应当有着较高的社会身份,何况也要养一家老小,收入虽比较稳定但多年不涨,大大“跑输”物价上涨速度,更何况,网络上既无理性、又呈碎片式的“吐槽”,怎么能够将当今社会上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都强加到整个公务员群体呢?现在,的确应当对公务员群体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了,决不能让“网络”大字报式的“谩骂”毁誉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如何正确看待公务员群体,客观认识公务员的生存状况,为我们的公务员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舆论生态环境,这不仅成为必须,而且也是激发广大公务员整体活力、调动广大公务员奉献国家、为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必然要求。尤其需要多听听来自公务员的声音,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如此才能进行沟通与交流,并掌握全面而准确的信息,避免因为误导而产生偏见。真正和谐而成熟的社会,不缺质疑精神而缺少质疑的能力与素养,让公务员说话天塌不下来,让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才是社会之幸。
本刊从这一期开始,以“公务员生态启示录”为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结合专家们的分析,对当前的各种争议展开实事求是的描述、分析和讨论。这不仅是为了还广大公务员一个公道,更主要是要澄清一些实质问题,为社会净化一个良好的问题讨论氛围,让理性回归国人的认知,让公务员回归公共生活,让理性的媒体为社会营造公平正义的舆论环境。
去年一年,一场廉政风暴席卷了整个公务员队伍。
自2013年3月至今,国家已连发了15道禁令,约束国家公务人员。这15个与公务员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件,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办公用房到贺卡、接待等多个方面。多重禁令之下,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太难干了”、“好日子没有了”、“不适应”,甚至想跳槽的声音。一时“公务员”不再光鲜,成了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公务员生态也成为一个敏感热议的话题。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对北京、山东、辽宁等省份的公务员调查,不少公务员认为,严格禁令对于公务员队伍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廉政成为常态之后,作为清水衙门的公务员可能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生态环境的变化继续持续下去,会影响到一些人加入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进而改变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追逐,当然,这将还公务员队伍一个清正的形象,回归到正常的公共生活。
“禁令戒律”下的公务员新生态
这个春节对于赵民(化名)来说,感觉很是清淡。赵民是北京市朝阳区下属单位的一位乡镇干部。他对记者说,以往过年都会搞团拜会,每个人会得到一个大礼包,里面都是干果之类,还有油、米、鸡蛋、牛奶等都少不了。
一位在中央部委工作了十多年的处级干部也对记者表示,以前尽管我们这个部委是清水衙门,但毕竟在各个省市都有分支机构。因此,各个地方最好的土特产都能吃到。比如说黑龙江地道的五常大米,每到年底,平均每人能分几箱,够吃大半年的。现在,自从有了八项规定之后,一方面地方上不敢再往上送了,另一方面单位的领导也不敢收了。
一位部委领导还笑谈,以前到年底饭局特别多。要是过去,下班后基本回不了家,都得去各个场子应酬。一般吃完饭后,还能收个卡什么的,里面三百元、五百元的购物卡。八项规定颁布后,一个饭局都没有参加过。“这个春节,单位自己不敢发福利了。以前油啊、米啊、面啊,都多少会有点,现在一概没有了。”
他表示,对于一些新进入的职员来说,比如说中直机关,以前都是有分房指标的,好多人其实都是奔着这个去的。毕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比什么都强。而且中直机关分的房一般位置较好,都是学区房。尽管工资比较低,但好歹有这个奔头。如今,这个奔头也可能没有了。
某部委的一位处级干部对记者表示,公务员管控的大气候越来越严。现在外出吃饭、参加婚礼、到墓地都是开私家车。“纪检部门暗访很多。国土系统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部门,被作为监控的重点。每天从上班到下班时间都查岗。本单位纪检部门进行了很多暗访,纪检部门还把电脑与工作无关的软件都给删掉了,无线网卡也都停掉了。公车出行,在高速公路都检查后备箱,看看里面的东西是你送给别人的,还是别人送给你的。总之,对于公务员管得很紧。”这位干部说。
记者在青岛胶州市政府办公楼看到繁忙的景象,公务员们正在搬迁办公室。一位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科长以上办公室要调到每人9平方米,普通科员要调整为6平方米。原来大办公室要倒出来,调到小的办公室。跟一个同事共用一间。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车辆也在登记上报,本部门的一些车辆也要交上去了。这是按照去年12月26日“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限期整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超标准占用办公用房的通知”的要求,其中规定,“超标面积占标准面积50%及以上的,要抓紧整改,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可继续使用,超出部分应予以清理腾退”。
一位当地的处级干部对记者表示,青岛市政府处级以上领导,都刚刚签署承诺书,“根据中共青岛市纪委、中共青岛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的通知》精神,本人郑重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随着中央廉政措施的不断出台,中央15道禁令发出之后,特权带来的各种“福利”渐渐消失,公务员工资也逐渐变“裸”。北京市政府机关一位公务员表示,他们的工资收入是固定的,每个月5000元,年底有8000元的绩效,每年也就五六万元的收入,真的不是太高。他说:“如果给我们每个月加薪1000元,不发东西也是可以的。”
随着反腐风暴一浪高过一浪,公务员的“油水”现在确实少了,甚至没了,媒体人王石川为此在凤凰网评论中指出:说白了,近期的公务员诉苦潮源自中央的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以及反“四风”等等。密集规定出台后,一些官员确实没以前爽了,比如公款大吃大喝没了,到娱乐场所潇洒被盯住了,办公面积超标得清退了,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被禁止了,靠婚丧嫁娶敛财要吃苦头了,公款买贺年卡、烟花爆竹叫停了,甚至领导干部都不能在办公室抽烟了……上述种种,本就不该存在,中央出台一些禁令,“只不过通过制度的约束,令公务员岗位走回原点”,变得纯粹。
公务员工资 “窘迫”之争
“我收入低。” “但你福利高啊!”这样的对话不止一次出现在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福利高,隐形收入多,似乎已经是公务员群体的标签。但在层层加码的严令之下,公务员原来的一些额外收入或者福利一并没了踪影。“过不下去了”是2013年来不少基层公务员念叨最多的话。
不少青年基层公务员在网络上抱怨最多的是工资太低。买房还贷,养儿育女,每一项对年轻公务员都是甩不掉的大包袱。某部委一位处级干部表示:“现在的公务员岗位就好像围城,没进来的还是想进来,所以考公务员人数并没有减少,但是围城内的开始想出去。原来公务员都愿意干,是因为工作体面且收入稳定,养老、分房、吃饭、用车等方面还能得到一些方便,但是现在只剩下纯收入了。”
为此,新媒体《上海观察》就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揭露了基层公务员的尴尬处境。1月13日发表了一位上海市原市级机关“80后”公务员自述辞职心路历程的文章。这位“80后”在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公务员,自称很努力,但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反观其本科毕业十年的同学:“谈到买房,看的都是600万以上的档次。提起股票,账户里至少7位数。”他在选调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不成功之后,选择了辞职。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2014年广东省“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呼吁给公务员加薪。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商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林慧更表示,由于自己单位就在法院旁边,对法院队伍的辛苦程度了解比较多。“法院的人真不容易,他们工资真不高。而在国外,法官的工资相当高,所以很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的法官按行政级别,副处、处级,基本工资也就一万元左右。”
与呼声相对的是许多民众的不屑一顾。红网在文章中质问《公务员为何只“哭穷”而不辞职?》:“一些公务员为什么只是‘哭穷’却不愿意辞职?原因还在于要么有灰色收入,要么看中的是其背后的优厚福利和社会地位。至于普通人群既没有什么灰色收入,福利待遇也比较低。有些人收入很高也源于其为企业做出了贡献,甚至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换钱。更何况年收入达几十万元者,在每个城市里都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只拿月薪几千元的普通工薪族。”
《金陵晚报》评论:在中国,事实上,社会调查被误解的职业,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公务员。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公务员就等于官员,是“有面子”、“有油水”的代名词。可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务员都在基层,他们的收入未必有你我高,也未必真比你我过得滋润。正是公务员“特殊的光环”遮盖了大部分人的眼睛。
由于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地方津贴补贴和福利三部分。其中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是中央统一制定的,各地公务员都一样。目前职务工资表和级别工资表都是7年前制定的,一直没有上调。而地方津贴补贴,取决于地方财政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别较大。同一岗位和级别,工资差距可达几千元。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不同省份和地区间,还存在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市县之间。福利是最引人瞩目和引来争议最大的部分,它包括两部分,一是住房,二是养老。政府尽量帮助公务员解决住房问题。养老方面,公务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但是退休之后可以享受较高的养老金,高于企业职工。在很多“福利”消失之后,公务员涨工资的呼声开始高涨起来。不少公职人员都期待自己的工资有所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评议?“从表面上看,公务员晒工资‘哭穷’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在这种个人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工资单的真假看,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这样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必然结果却是公众对于公务员工资的误读”。时评人王传言如是说,不可置疑的是,即使有深圳公务员月入万元高薪也哭穷,破解之道唯有通过信息公开,打破信息不对称,还原一个真实面目。
有评论员撰文指出,一些公务员“撒娇”,说明中央反腐手段“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真正触动了这个群体的不正当利益,这是好事。我们要警惕某些利益群体利用“优势话语权”干扰中央的反腐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反腐败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红网为此评论:就应堵死偷懒耍滑的公务员出路,给肯干、苦干、能干的公务员以希望,真正做到老实人不吃亏。其次在队伍建设上,“建立不合格公务员清退机制”,让敷衍了事的“逍遥派”难以“逍遥”起来。而当此之时,再来讨论怎样的工资水准才对得起公务员,或许才不至于陷入彼此割裂的阵营对立之中,赢得社会共识。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刘旭涛认为,与其判断公务员的薪水是高还是低,不如改变公务员薪酬的决定机制。“按道理,政府是管家,人民是主人,管家自己给自己定薪水显然不合适”。刘旭涛建议,公务员薪水的决定权应该回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手中。他认为,关于公务员薪水高低,网上的许多比较都显得太过简单。“现在取样调查经常就拿出一个平均数来,但整个社会的平均薪水受很多因素影响。我认为应该和中等企业的薪金水平比较”。刘旭涛进一步解释说:“同为工作10年的研究生,在机关与在中等企业薪水,各种福利加在一起来比较,这样才有意义。”
薪水是高是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刘旭涛的看法是,只要决策过程合理公开,结果就容易被接受。按照这样的机制,刘旭涛相信,公务员的薪酬会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准,“主人给管家的工资低了会影响工作的质量,的确有调整的需要也可以上涨。” 在公务员享受的诸多特殊福利中,养老金双轨制是最被老百姓所诟病的。公务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可以达到80%(指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工资的比例),高于一般退休群体。
除了不公平的质疑,养老金的双轨制还有制约公务员流动的嫌疑。刘旭涛说,公务员的养老金由财政支出,辞职以后不能“跟人走”。这意味着,一旦辞职,公务员所放弃的是多年来养老金的积累,这也让不少体制内的人对辞职下海望而却步。
职业升迁和事业发展之困
“这就是一座围城,没进来之前充满期待,进来之后才知道,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回事。”说起自己工作的感受,28岁的青年基层公务员吴桐(化名)有些无奈。身为公务员,她常常困惑,工作该有的满足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到底该落在何处?
2009年,吴桐大学毕业,成为东部某城市镇政府的公务员,在镇政府办公室工作。“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和许多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一样,吴桐一腔热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周而复始地接打电话、收发文件、接待来访等工作中,这份热情逐渐被消磨。
“这些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责任心,几乎换成谁都能做好。”吴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做的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
同样困惑的还有夏雨(化名)。2010年,夏雨从北京某知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日子并不顺利,选择考公务员,在他看来是给自己多一条出路。 “那时候班里几乎80%的人都考,自己也只是为了练练手,多少有点从众心理。”夏雨考中了,尽管在老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等着他,但因为想留在北京,他选择了这份自己并不熟悉的职业。
但很快,夏雨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工作中都用不上。“做的都是特别具体的事,制表格,组织活动,派发材料,写总结。”虽然他明白,自己是在基层,本就不可能去做多少“高端的事”,但仍打不消那份惋惜的心情。“做这些工作,基本的素养根本体现不了。”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消极怠工是民众对公务员队伍最诟病的几点。有公务员在网上发帖称:在机关里,每天8小时满负荷工作的人几乎找不到,绝大多数人有1/3的时间用于工作就足够了,把县里的机构和人员砍一半,也不会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甚至可能比之前运转得更好。
“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已经OUT了”。这是一段在网络上盛传的公务员自白。在他们看来,公务员队伍的冗余体现在内部工作分配不均。“毫无疑问,我国的公务员队伍有精简的空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新的科技工具可以承担起许多原有的工作。同时,政府还可以向社会购买服务。“不一定什么事都要自己干,很多时候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机构反而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
除了收入待遇之外,让机关里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一眼能看到头的发展空间。有青年基层公务员在网络上发帖自白说:“六七年过去了,只有极个别同龄人因善于沟通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实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数人决然离开,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县镇的基层公务员混到科处级就不错了”。刘旭涛表示,这样的晋升速度确实有些缓慢。此外,终日文件来文件去的生活,也让年轻人在机关里的日子变得沉闷。
“公务员这个工作自我价值的实现,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升迁”。吴桐认为,她身边的不少同事,都认为提拔升迁是衡量自身价值的主要标准。“有时候甚至成了唯一。但这条路并不好走”。吴桐说,公务员和在企业的员工不同,有太多的因素可能影响升迁,不是有能力和才华就行。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论资排辈”。吴桐说,在提拔时,领导一般会优先考虑资格老的人,年轻人往往有能力也很难优先获得晋升机会。许多青年基层公务员都承认,升迁是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主要动力。公务员上升渠道如果不通畅,无形中会影响不少人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受升迁导向的影响,会有一些人认为,做事不如做人重要,这个做人其实就是搞关系。“因为在提拔时,需要领导和同事的推荐和投票,这个时候就看人际关系了。”吴桐说,为此,单位里会产生很多“老好人”,工作能力不突出,但谁也不得罪。 “因为一些工作能力强的人做的事,势必会得罪人,而老好人就不会去干这些工作”。吴桐说,有时候,搞关系甚至溜须拍马,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公务员的从业经历,在技能方面对找新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不管干什么都得从头开始。因为外界对这段职业经历的不认可,很多人时间一长,就是想跳槽也跳不出来了。
吴桐身边也有辞职的同事。“但那多数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像她这种从事综合管理类岗位的人,干上几年,就很难有勇气选择跳槽。“你手中已经有一个馒头了,虽然不喜欢,但至少还能糊口,不会被饿死”。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换一个新环境、新岗位就能好吗?吴桐很是怀疑。“刚毕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以有勇气选择,但工作几年之后,就很难再有这种勇气了。”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吴桐,也是不少青年基层公务员共同的苦恼。当提拔升迁几乎成为衡量公务员价值的唯一标准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公务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该从何谈起。
晋升无望,工作无趣,“毫无职业成就感”,一名公务员在网上这样总结道。
近年来,公务员成为“香饽饽”,国考热潮一年高过一年。但事实上,真正对这个职业有认识,从而做出选择的人并不多。懵懵懂懂之中跨入这个职业,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处寻觅的存在感。
武汉大学行政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李和中对此表示,公务员发展存在“天花板”效应,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的级别就难以继续上升。他认为,把职务和级别分开是应对“天花板”效应的一项措施。即公务员按一定标准上升级别,级别决定薪水,同时级别与职务无关。据李和中介绍,这一做法在一些地区已经试行。
许耀桐教授比较了国外的公职人员制度后表示:“国外公职人员一般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由选举任命。数量更多的是事务官,他们负责具体政策的执行,有专门的职级,根据工作年限和考核会累进职级。”
事实上,类似的划分在我国同样存在。2006年开始施行的《公务员法》把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但此后,并没有出台不同类别的职级晋升的配套细则,这意味着公务员职位分类没有得到落实。刘旭涛表示,机关管理岗位仍然吸引了太多的人,“完善不同类别公职人员的发展途径,公务员就不需要挤着去做领导,在自己的岗位上就能体现价值”。
基层公务员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
面对社会对公务员的种种非议,记者在采访一位基层公务员时,快人快语的雷女士提起社会上对公务员的偏见就满腹委屈。“我们的福利待遇,从来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好,所以,现在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坏”。“很多人觉得我们公务员清闲,‘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其实我们早就不是那种工作状态了。昨天都大年二十七了,我还在下乡给基层单位培训。平时我们也是经常加班,企业加班得给加班费,我们全是义务劳动”。
雷女士坦言,年前这几天的工作量明显下来了,不过也要一直坚持到除夕。“马年了,大家都在祝愿马上有钱,我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
其实,这正是许多基层公务员的基本生态,基层公务员很辛苦,很劳累,待遇不高,工资不高,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必须面对。
为此,记者在采访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时,他指出:“围城”定律不是婚姻的专利,在职场等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对于公务员来说,体制内的人想“突围”,体制外的人想“进城”,这都是一种常情与常态。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位,当然有其他职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样也容易因为其特殊性而饱受指责与偏见,并使之成为被伤害的一部分。
这位专家说,不可否认,由于公务员本身的权力属性,使得其手中掌握着很多资源,也容易因为边际效应而使职业优势更加明显。“工资基本不用”等现象也确实存在,但一个问题是,无论是职业性的正常、灰色还是黑色收入的叠加,其间存在着很大的结构性差异和地域性差别。比如沿海比内地高,经济发达地区比相对落后地区高,职级高者比低者高,更重要的是,这里同样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而且以倒金字塔的方式呈现。
他说,网络媒体上种种“碎片化、片面化”的认识,很容易导致社会偏见的产生。他说,其实大多数公务员的收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就正常而言,甚至可以用“微薄”来形容;自然,也没有想象中的所谓灰色收入,更没有提前放假,“一杯茶,一张报”等特殊待遇。更多的人还是处于“付出了,但没得到理解”的境地。至于一些基层公务员的“带甲种田”和“因职抑郁”,其实是绝大多数公务员的真实写照,只是他们的声音在强大的质疑声中被淹没了,其真实状况被一些体制内的优势者给拔高了。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当前,我们对公务员队伍的评价应当采取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我们不要被极个别腐败的公务员,奢侈的公务员蒙蔽双眼。当前社会公众不是对公务员队伍不满,而是对公务员队伍中的特权以及腐败现象不满,主要是对那些拥有一定权力并且蛮横的公务员不满,反对“四风”、出台禁令,主要是针对这些公务员的,但不要忘记最基层的公务员,他们很辛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第二,我们的制度禁令是为了让公务员更规范,不是为了卡公务员的正常生存。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是比较规范的,其实,制度禁令就是让所有的公务员都规范起来,都正常起来,以前在一些部门,一些岗位存在的灰色收入是不合理的,现在,必须铲除,回归正常。
第三,我们应该重视基层公务员的待遇。必须承认,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很重要,我们也应该保证公务员基本的待遇。公众对公务员的待遇也不是吹毛求疵,关键是公开,阳光,坦荡,没有灰色收入,这是最重要的,公务员挣钱应该挣到明处。公务员明处挣钱,老百姓从来不反对,公务员没有了灰色收入,应该根据社会生活水平给公务员制定规范的工资标准,进行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这也是保证公务员队伍廉洁的重要工作。
最后,这位专家指出,我们的公务员要能够以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挣钱,国家也应该建立这方面的机制和标准,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让公务员工作成为公民的一个展示自身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打造人生事业的好舞台。这样,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属性,就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社会公众生活中了。
记者在整理采访材料时注意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今年年初在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公务员队伍的90%是科以下干部,60%在县以下机关工作,如何使基层公务员有晋升通道,是公务员制度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指出,今后要继续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职位和职责,给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探索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来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拓展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空间,调动公务员队伍积极性。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公务员公开遴选制度,树立重视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来自基层的干部选拔培养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让基层机关成为优秀人才的“蓄水池”,形成优秀人才到基层去、上级机关公务员从基层来的良性循环。
记者认为,随着当前社会对公务员队伍状况由关注、到热议、到深入分析讨论,大家会越来越真实地了解我国公务员整个生态状况,并予以更多的理解。记者也真切期望,通过对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了解,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全面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步伐,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将会进入正常的建设发展渠道,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会为这个转型发展的社会贡献出应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