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之河北机遇:唯农业驱动

2014-02-27潘卫艳

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河北蔬菜农业

本刊记者│潘卫艳

编者按:

在本刊此前连续两期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关注中,对河北省发展落后的地理、产业、城市规划等多层面的原因均已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报道。在习近平总书记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七点要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京津冀要协同解决三地的环境治理问题,为新一轮的区域型经济体发展探索出一条区别于过去的生态发展之路。通俗说,相当于从中央层面确定了治理“雾霾”的路径:三地合作。

在这样的要求下,承接天津与北京淘汰的“三高”产业,将“雾霾”的部分源头“疏散”至河北,显然不符合中央精神。河北当前的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显然又不能在短期内成为互联网科技、文化创意、服务业等“无污染”产业的生长土壤。如果上述目标要完成,河北在目前唯一的出路,只有在农业方面下功夫。传统农业显然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这里的农业,一定是将农业当作服务业来发展,服务京津,用农业去拉动三地的融合,驱动小城镇的发展,驱动特色城市的发展。

河北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不久前,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到定州调研时强调,现代农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要抓住机遇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为京津冀的发展提供更优服务。他还指出,“现代农业在现代农业园区、现代林业园区和家庭农场、家庭林场是将农业变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转产已成必然

河北省唐山市,昔日的钢都为了减少雾霾面临减产。丰南区,国丰钢铁厂外,骑车的小贩捂着鼻子穿过烧荒的浓烟。

特殊的省情,让河北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一直充满了悲剧色彩。

计划经济时期,河北作为国家战略前线和防线,不可能布局过多的产业,因此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即便在进入新时期后,河北的经济发展也始终没有被摆到国家的最高战略点位上。不仅如此,北京定位经济中心时期,需要从周边经济腹地吸纳资源,河北首当其冲,然而当北京去经济中心后,腾出来的位置又给了天津。

“这就好比是苦等已久的甘霖越过河北下到了天津。”原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这样形容,不能不说是河北作为“护城河”的悲哀。可以说,在过去的10年,河北全省的发展几乎就在一个停滞期徘徊。

据原河北社科院副院长刘连文介绍,河北的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化工业趋势,河北省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有4个,分别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简言之,河北的工业优势集中突出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与冶炼及压延加工即钢铁业方面。而信息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到2%。

多年来,河北“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钢铁行业和石化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这样的产业布局使河北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每年燃煤2亿吨,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传统产业投资效益递减,特别是钢铁,产能过剩1倍多,全行业亏损,只有少数企业盈利,而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还不足以占领主导。

总体而言,河北全省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不到2%,世界500强河钢和冀中能源利润率分别为1.17%和1.22%,导致河北省经济“大而不强”的面貌依旧。“十一五”期间,河北按照国家规定关闭了很多小钢厂和小建材厂,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了河北经济总量的做大。

刘连文认为,河北过于依赖钢铁、化工等资源型、高耗能型传统产业,而这些产业基本上是以上游基础原料为主,模式粗放,附加值非常低,因此除了给目前河北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形成重大阻碍外,也为河北甚至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淘汰落后产能,缓解环境压力,确实势在必行,然而如果按照目前一体化的规划,到2017年河北将缩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和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这样粗略估算,等于拿掉河北省政府几百亿的财政收入和数千亿的GDP。

这无疑会让贫穷的河北雪上加霜,因此这些损失如果单靠河北来支撑恐怕后果是严重的。刘连文认为必须要建立京津冀三家的分担机制,因为大量压缩重化工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改善自然也会让三地同时获益。

绿色服务业对接京津

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河北的专家曾经苦笑着向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抱怨,河北是“东部的区位,中部的体制,西部的思维”,这个分析给乔润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乔润令看来,河北有河北的问题,河北的经济之所以多年无法实现突围,必须要承认有为首都牺牲的客观原因,但是河北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发展一直缺乏定力,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都缺乏连贯性,往往是“张书记挖渠、李书记埋沟”,发展方向频频调整,导致了资源要素的极大浪费,因此很难让地方经济发展起来。

京津冀一体化对于河北的机遇,首先是强化了多年来欲弱化工业的决心。在乔润令看来,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工业所能吸收的就业人口将会大大下降,传统工业模式根本无法支撑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发展的特定阶段需要工业来推动,但是城市最终要远离工业,回归服务业的本质,这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正处在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期,因为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意味着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如果大量新增人口依然在传统工业当中完成就业,碳排放不可能减少,环境也不可能改善。所以,“即便河北的GDP增速是全国最快的,但是由于全省工业结构都是高排放高污染的,所以产业结构一定会调整,无非是时间问题。”乔润令说。

目前河北的现状是:传统产业不强且带来的环境负担巨大,转型提了多年未见成效,面对京津冀一体化机遇,承接产业专业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会影响环境战略的实施,而北京教育、医疗等基础资源能否承接还要看北京的态度。

河北省省委副书记赵勇提出做强河北省的现代农业,究竟有多大可能去成为驱动河北发展的核心定位?在乔润令看来,“河北的城市一定要摆脱模仿和复制,一定要走差异化道路。实际上,河北最大的机遇就是开发北京,北京30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就是北京给河北的最大福利。所以在一体化问题上,最重要的并不是河北需要什么,而是北京需要什么,这是客观事实。”

那么北京需要什么呢?乔润令分析指出:“北京本身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全国最优势的政治、文化、医疗社会资源都已经在这里了。实际上,对于深受大城市病折磨的北京老百姓来说,他们最需要最向往的恰恰是生态绿色的农副产品、干净的水源以及小城镇安逸的生活。河北能不能利用当地的优势,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的小城镇环绕北京,为北京提供绿色农副产品的同时,也为北京提供一个周末休闲的去处呢?可能这才是河北需要认真考虑的,也很有可能成为河北的突破点。”

即便河北的GDP增速是全国最快的,但是由于全省工业结构都是高排放高污染的,所以产业结构一定会调整,无非是时间问题。乔润令说。

?

寿光的蔬菜博览会

河北为何不是北京的“菜篮子”?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城镇化率高达86%,拥有3000多万常住人口,每天消耗的蔬菜大约有2000万斤,肉蛋鱼700万斤,奶和豆类1200万斤,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随着农产品供应大流通局面的形成,北京市场开始从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甚至海南等省份在内的全国范围吸收农副产品供给,特别是蔬菜的来源地更加广泛,外埠蔬菜的上市量逐渐加大。

根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北农产品在新发地的交易量是325.8万吨,交易额为110.4亿元,其中蔬菜交易额为25亿元,占到总量的25%,这个比例不能说小,但是要知道,山东蔬菜在总量的占比数字是55%,是河北的2倍多,等于是北京蔬菜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在山东的蔬菜交易中,最大的分支是寿光蔬菜。地方对农业的热衷程度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去年寿光在农业方面利用社会资金高达18.89亿元,寿光鼓励农业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打造了农村住房、大棚、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收益权抵押借款的“寿光模式”,去年共从银行获得5亿元集中授信和集中贷款,用于农业园区建设。与此同时,以现代农业金融试验区为目标,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组团上市,目前金正食品已成功上市,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正在积极运作上市。

目前寿光全市有合作社形式的组织900多个,农业龙头已发展到41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家。在镇级,寿光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建设的形式,建设了126个占地300亩以上的封闭式蔬菜园区,建设面积达8.9万亩,新建大棚8000多个,建立了集“生产管理、农资配送、技术指导、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了寿光80%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产业化、国际化经营。寿光全市70%的园区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英国乐购、法国家乐福、卜蜂莲花、北京京客隆等大型超市与寿光园区合作设立了集中配送站,大型连锁超市直接配送覆盖面达80%。

山东蔬菜是越过了河北运到了北京人民的餐桌上,这无疑令河北与北京的地缘优势形同虚设。原因何在?根据我们走访多位农业问题专家以及政府官员的结果表明,河北政府不重视农业是主要原因之一。“农业不挣钱”,在这种主观意识影响下,河北很多政府官员对京津定位河北“菜篮子”、“米袋子”的抵触情绪非常严重,而认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让河北富起来。

1)在2%的坡度上,使用发动机制动可以将车速控制在60 km/h以内,使用液力缓速器可以将车速控制在大于18 km/h范围内。无论使用发动机制动还是液力缓速器都能保证车辆以国标规定一、二级公路速度稳定下坡。

农业真的不挣钱?我们以寿光为例,与河北的张家口做一个简单对比。寿光仅以张家口1/4的人口,1/16的土地,创造了接近张家口1/2的生产总值。这也就是说,“农业是可以挣钱的”。农业部农垦局原副局长丁力分析认为,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当中以农业为突破口是可行的,因为农业门槛低,调整起来难度相对来说是最小的。

电商农业

说到河北的蔬菜,其实种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卖。如果河北意识到在农业方面的机会,在环首都地区种出蔬菜来是容易的,但是种什么,怎么卖,是更重要的问题。

在民间智库安邦咨询合伙人唐黎明博士看来,河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依然普遍存在,农民在现有的种植模式下确实收入水平很低。要解决这个难题,电商农业或许是条出路。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46亿人,农村的网络设施基础也已经初步具备,更重要的是,年轻农民的“网络意识”已经普及。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一来可以实现农村种植与市场需要的真实对接,二来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方向,同时也可以拉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很有可能会为农村开辟一条全新的致富道路。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考如何借助电子商务的力量发展农业,对河北意义重大。

唐黎明博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了“遂昌模式”。遂昌是位于浙江西南的一个偏远山区县城,遂昌县政府通过整合资源搭建起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发挥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利用电子商务弥补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微型企业市场信息闭塞、营销手段缺乏、物流不畅的短腿,将电子商务作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在短短的两年内成功打造了“遂昌模式”,成为山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典型之一。

据唐黎明博士介绍,遂昌县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向上整合资源,向下号召网上创业,已经打造出一条成熟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链,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和产业,吸引了众多外出打工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不仅农村留守问题迎刃而解,乡邻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安定和谐。如今这个只有 5 万人口的小县城已拥有网店1500多家,年销售额过亿元,毛利率超过 30%,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县”。

遂昌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值得河北借鉴,在实际操作方面,唐黎明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合作社先行探索电子商务,之后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类蔬菜种植大户和农户上网开网店。

其次,由县政府牵头、联合多家蔬菜企业成立服务于当地蔬菜销售的电商平台——网店协会,平台向上可整合资源,实现蔬菜集约化营销;向下可号召网上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实现零成本开店,集中蔬菜分销,同时协助供应商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种植开发,更好的对接市场;同时规范电商平台的服务市场与价格。例如网店协会通过与物流公司谈判,控制住物流费用上涨,并积极促成网商面临的仓储、资金难题纳入政府的电商扶持政策。

遂昌模式示意图

采用电商农业的发展方式,可以直接拉近河北与北京消费者的距离,根据“吃什么”决定“种什么”,根据“谁想吃”决定“卖给谁”,必定会让河北菜农找到脱贫道路。

农业成为服务业的可能

德国乡村的发展经验,尤其是以农业驱动服务业的模式,也许能为河北提供很多启发。乡村经济不只是农业,愿意到乡村投资设厂的中小企业,也能提供当地的就业机会。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马格尔强调,“这不是买地搞工业,而是寻找农业相关产业,或是适合乡村的产业,例如手工业、创意产业、观光等。”

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当参与者达到一定数量,当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普遍效仿,社会变革的拐点就将来临。用农业去驱动一种生活方式,形成特色的服务业究竟有无可能?

我们走访调查了在北京“五零后”到“九零后”多个年龄层的成年人,他们的职业横跨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普通员工以及媒体人等各行各业,面对“你是否愿意为过上田园生活付费?”这样的提问时,我们得到了100%的肯定回答。

需求是存在的,应该怎么做?位于北京与天津区位之间的某地,有人先行一步尝了“螃蟹”。他们以“做一回农夫”为主题,在当地探索了很多对接城市的周末休闲农业方式,既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道路,又为地方做了很好的形象宣传。他们为“城里人”提供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在春天的时候进行水稻认领,游客可以在当地特意开辟出的水稻园认领一分田,成为DIY水稻公社社员,可以自己插秧、耕种和管理,当然也可以委托当地农民进行管理,而水稻园则采取立体种植,上种水稻下养蟹,不用任何农药。秋天的时候,便能收获自己耕种的纯绿色无公害水稻,真正体验做农夫的感觉。当地负责人表示,开发生态旅游可以旅游产业带动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当前动辄千亩、万亩的农业产业园令人担忧。中央发展河北政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得到河北政府的积极回应。农业部刚有发展河北农业的意向,河北在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定州等六个城市新建近百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已经应声而落。

为欧洲农业史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农村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范德普勒格,自2007年以来,数十次深入河北、四川、湖南等地的村庄开展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在他看来,中国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粮食主产区也极不均衡,小规模农业和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的事实决定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小农经济,绕不开城市和乡村同时并存的二元结构,是近百年内都不会改变的基本事实。

而因现代化和资本化带来的“食品帝国”,力主农业集约化,认为这是稳定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价格、预防农业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事实上,今天市场上80%的农产品都是小农提供的,食品帝国才是粗放农业,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环保等方面看,均无法与精耕小农相提并论。

“中国只有12%的土地适宜耕种,且人口众多,所以参考美国式的大规模标准式的农业在中国也是不现实的。”范德普勒格指出,具体到河北,应该大力发展小农经济。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模型,也许能成为河北农业现代化、差异化的参考。

他认为,将耕地分散到农村家庭手中,打造家庭农业小镇,统一规划农业小镇的规模、密度,甚至建筑样式。成立县一级的经济组织,统一针对京津两地的富裕家庭进行招商,模式大致为:城市家庭付费享用田园环境,农户提供种植服务,县一级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种植种类的建议和“农家院”的租金定价,按照严格的传统农耕标准统一规划种植要求由农户执行,统一农产品收购和销售,并承担协调劳动力和劳资定价的作用。

分工明确,农户享用农产品销售的一定比例的分成,城市家庭的租金和劳动报酬是其固定且稳定的收入来源;城市家庭享受田园生活和服务并付费,分担农业种植的风险的同时也有很大可能享受农业收益;经济组织负责收购、销售农产品,并在城市家庭与农户之间起到协调作用。政府在农村的保障房系统,则主要针对农户,完成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共同构成农业小镇;而传统农耕要继承和延续中国的农业文化,用最为严格的耕作方式为农产品提供最大的附加值。这类农产品不会强化市场占有率,不要求产量,追求的是品质和高利润。

在这个模型里,农户在本地就能成为收入稳定的打工者,富裕的城市家庭成为小型“风投”,同时也是“发薪者”,他们的到来同时也是当地的消费者。以周末休闲经济为起点,鼓励京津的高素质人才为当地服务,比如成立各类服务组织,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周末公益培训。采用积分制,一定的积分可换政府补贴。

同时,政府辅以各类在农业小镇创业的减税和扶持政策,主要针对文化产业与服务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围绕小镇的休闲度假类产品也将随之产生,比如酒店、公寓等等。

猜你喜欢

河北蔬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