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佛狸祠下”之“佛”的读音

2014-02-26邓木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野狐音读张中行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祠下”之“佛”,目前读音较为混乱。在网上搜索发现:有按古音读为bì的;有按今音读为fó或fú的……公开发表的讨论文章也如此,有人主张按古音读为bì①;有人主张按今音读为fó或fú②……

主张按古音读为bì的主要理由是:1.古无f说——上古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2.古音通假说——“佛狸祠”名称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而“佛狸”通“狴(bì)狸”(一种野狐),按“名从主人”的原则,“佛狸”读“狴(bì)狸”;3.古注说——《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斩佛狸首,封万户侯”,胡三省注“佛,读如弼”(按:这样注音的依据是“上古没有轻唇音f”)。主张按今音读为fó的主要理由是:北魏时佛教盛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与佛教有关,尽管那时无f一类轻唇音,但后来读“佛教”为“fó教”而不读“bì教”。主张按今音读为fú的主要理由是:既然“佛狸”是“野狐”,“野狐”是狐狸的一种,“佛狸”即为“胡狸”抑或“狐狸”,而“胡”在古代不读hú而读fú。

那么,这个字是该从古读为bì呢,还是该从今读为读fó或fú呢?我的看法是按今音来读好些。古诗文中的字词该不该读古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曾在《今人何必读古音》③中表达过这样一些意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的,应一律统读,因为《异读词审音表》是读音规范的法规性文件,不执行会违法;没规定统读而可读今音可读古音的,两读均可,但我倾向于读今音,因为读今音有利于推普,有利于减负,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确切知道每一个字在不同时代的古音,即便知道也不好确定该按哪一个时代的古音去读。既然“佛狸祠下”之“佛”的读音可今可古且无关意义的理解,还是按今音来读好些,因为读今音符合语音发展变化规律,有助于减负,有助于推普。须知:一般的工具书对“佛”没有bì的注音啊!

当然,对读音可今可古的字按今音读,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教学读音毕竟要“从众”,要遵从一般的读法及依据。为慎重起见,在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我在语文出版社网站(语用规范化权威网站)的“在线答疑”上贴出如下请求:

“佛狸祠下”之“佛”的读音,有的教材注音为bi(去声),人教版未注音;有人主张按古音读bi(去声),有人主张按今音读fu(阳平)或读fo(阳平),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主张按今音读……请问:这个字的读音规范没有?到底怎么读?依据是什么?

第二天,朱春玲老师回答说:

“邓老师您好!这两种主张各有道理,没有谁下命令非得只执行其中一种。我查了《汉语大辞典》了,里面读bì;如果按今音读,是不是读为fó更恰当一些呢?读fú好像适用范围较窄,出现在“仿佛”中。以上供您参考!”

有了朱老师的这个答复,我想按今音来读的勇气和信心更足了,于是,决定按今音来读。

对这个字,语文版注音为bì,当是从古;人教版未注音,估计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似乎也有倾向于按今音来读的意图。

对可今可古的字按今音来读,这也是著名学者、人教社教材编者张中行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一般说,追旧音不只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甚至不合算,因为我们是一贯用现代音寄托情意,如果换用生疏的音(假定办得到),那就会使感受的真切度和深度都受到影响。” ④故他在《文言津逮》之《读音小议》一节中主张:“凡是照字面读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就放弃另读”,如“仆射(yè)”“无射(yì)”“叶(shè)公好龙”之类的,完全可以放弃异读而读今音⑤。“佛狸祠下”之“佛”,当属“照字面读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之列,故不必读古音,可以读今音。

————————

注释

①陆精康:《“佛(fó)狸”,还是“佛(bì)狸”?》,《语文知识》,2000年第8期。

②彭秀英:《佛狸祠的“佛”的读音》,《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9期。

③邓木辉:《今人何必读古音》,《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6期。

④张中行:《文言和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通联:贵州福泉中学]

猜你喜欢

野狐音读张中行
杨沫与张中行的风雨爱情
Short A Sounds
妖怪山
文言文“四读”教学法之浅见
老人和野狐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字里行间的真性情
——评野狐书法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