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麦金太尔正义理论

2014-02-26姜丽

行政与法 2014年1期
关键词:麦金德性自由主义

摘 要: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立足西方伦理传统,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构建了一种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他认为,正义的规则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为基础,正义受历史传统的制约,正义是对社群的共同善的共识。麦金太尔也曾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正义理论既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又有本质区别,我们在肯定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具有一定理论合理性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

关 键 词:麦金太尔;正义;历史;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1-0073-05

收稿日期:2013-10-10

作者简介:姜丽(1977—),女,江西上饶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简述

1971年,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使得新自由主义思潮一度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主流学术思潮。然而,在受到广泛好评的同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面临多方的挑战和批评,这其中既有来自自由主义者内部如诺齐克和德沃金等思想家的挑战,也有来自外部的诸如社群主义者的批评。在诸多的争议声中,英美著名的伦理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麦金太尔于1981年发表了著作《德性之后》,1988年又发表了《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批评。麦金太尔批评了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认为他们把人的生活的权利与人的道德目的人为地分割开来,形成了两个没有关联的领域,于是规则成了道德生活的基本概念,却忽略了人的美德。麦氏立足于西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从而构建了一种根植于历史传统的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强调从人的内在品性、内在利益角度来理解正义,不同于主流的正义理论,为现代社会正义理论探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路。

首先,麦金太尔追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正义是政治生活的首要德性,正义的规则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在麦金太尔看来,无论道德规则多么周全,如果人们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或美德,也不可能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更不用说成为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了。“正义的规则只有对那些具备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有意义”。[1](p56)因此,正义首要的不是外在的规则与制度,而是一种内在于人的遵守正义规则的能力与品质,麦金太尔把这种品质与能力称之为德性。在麦金太尔看来,当今西方社会有关正义的争议之所以无法获得社会的共识,是由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只是用一些脱离了传统背景条件的外在的规则去规范人的行为,却不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服从这些规则。这其实是排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内在品性,丢弃了古典传统中的目的因素。因此,他认为,要解决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就应当回归失落了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

其次,麦金太尔认为正义与实践合理性联系在一起,两者是无法剥离的。“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2](p241)麦金太尔理解的实践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概念不同,他认为,实践具有一种以外在结果为目的的生产活动的外在利益和以一种道德实现活动为目的内在利益两个方面,强调了实践的内在利益对实践的作用,即德性对实践的作用。德性是内在于实践之中的,实践的内涵与特性规约着德性正义的特质,这是理解麦金太尔德性正义的支点。德性正义则要通过行为的反复性而习得并在行为中锻炼运用,我们由完成正义的行为而获得了正义这个德性,我们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变得明智是系统训练的结果。

最后,麦金太尔认为当代社会正义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一定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将不同的正义观放到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中才能真正理解它们。麦金太尔对新自由主义的脱离历史条件、普遍主义正义理论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正义都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和影响的,普遍的、脱离历史的正义理论是不存在的。正义德性的践行和品格的养成只有在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才有可能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人类协作性活动方式与他人处在一种相互关系中,也就依赖于一定群体或组织来追求和实现共同的善观念,因此,正义原则应从特殊的共同体和传统中人们信奉的那些价值中汲取道德力量,共同体的价值规定何为正义,何为不正义。离开了共同体,离开了人的社会性,人是什么都成了问题,更无从谈正义。

虽然麦金太尔否定现代性道德而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的结论大可商榷,但他强调了正义规范的有效性要置于正义德性的人格基础之上,突出了人的内在品格的重要意义,突出了正义的践行离不开共同体等,应该说是独具慧眼。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的价值述评

麦金太尔曾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理论较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了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麦金太尔正义理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在肯定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发现,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

(一)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的合理性

⒈彰显了德性正义的重要性。麦金太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正义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憾,过分注重外在规则而忽视了人的内在品格,因为德性正义侧重于人的道德自我的内在品行和内在利益,以追寻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而规则正义更多侧重于金钱地位、名利财富等竞争性外在利益方面,因而难免使人类社会陷入对各自不同外物的追逐而难以获得一致的正义共识。这种把解决正义问题与德性相连,而且还要与一种人生的支配性目标相连,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所在,这是十分深刻和睿智的。所以,麦金太尔呼吁重视德性的力量,提倡重视历史传统在当前极有重要意义和启示价值。社群主义倡导者之一泰勒将麦金太尔对正义的讨论与罗尔斯、诺奇克的主张相比较,指出罗尔斯的理论虽然提出了很好的关于分配正义的主张,但他忽略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即“那种有待分配的善是什么,以及分配给谁,这取决于该社会共同体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以及这种善将如何被获得”。[3]因为对“有待分配的善是什么”的反思实际上说明了正义的反思不能合理地脱离我们对于好生活之本质以及人类最高目的。现代社会虽然不同于古代的传统共同体社会,但不能就此否认人们没有德性,人们不需要德性。现代社会生活以及网络空间的出现,凸显了规则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但规则不可能完全替代德性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中发挥作用,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价值一度被人们所忽视,我们说,“现代人类生活仍需要德性,而且需要现代的德性,仅仅有规则是不够的。”[4]麦金太尔的德性正义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统一,可以为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正义之问题提供某些启示。

⒉对个人至上价值观有纠偏作用。麦金太尔批判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所坚持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占据主流的个人至上价值观,尖锐地指出了西方社会存在严重的道德危机和民主危机。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抵制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正义观认为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任何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可能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需求制约着个人理想的实现。同时,这种正义观对于人们如何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社群主义所希望的是对群体有文化归宿感的社会人,而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自由选择,更是与社会的文化环境、个人所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记忆总是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追求的是个体权利和自主性,透过契约法律建构现代政治的框架,只是刚性地把人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缺少认同感和凝聚力,而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历史传统的力量,但不等于就放弃个人权利和对自由的强调。所以,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在培养公民的德性方面,强调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形成个性、人格和德性中的作用,有助于克服现代人日趋严重的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主义”倾向,有助于现代社会成员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和集体主义精神。

⒊历史叙事的正义理论探究方法独具一格。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在方法论方面颇有见地,也别具一格。麦金太尔对正义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采取一种历史叙事的方法,极力主张从历史现实、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和论证正义问题,他反对新自由主义者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确定正义观念,认为罗尔斯的这种抽象的普遍主义方法是想将我们每一个人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成为没有任何规定、没有任何偏见、完全中立的抽象的人,这是非历史的、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特殊的思想、情感、权利、利益等等。所以说,历史与传统的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决定了正义原则和概念的多样性,没有永恒不变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与概念。正义是在传统的时间延续中得到了很好的论证,从而批判了罗尔斯构建的永恒的、普遍正义原则。麦金太尔的历史叙事的正义探究方式将不同的正义放到历史传统框架之内进行探索,认为正义需要历史的依据,从而赋予正义理论具有历史性的维度。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探究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这在分析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当代英美哲学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笔者认为,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他的理论是否是医治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一剂良药,而在于他对当今规范正义的权威提出了挑战,视野开阔、纵横捭阖,对西方的正义传统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反思的历史主义方法比理论本身更重要。

(二)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的局限性

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虽然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所在,但并没有超越自由主义。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局限也是在所难免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从根本上超越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才能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⒈唯物史观缺失。麦金太尔主要是从抽象的社群和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正义的,其强调德性正义的重要性以及社群的共同善达成共识的正义观。麦金太尔指出:“马克思错误地假定了正义观念上的各种分歧只是次要的现象,它们仅仅反映了经济上互竞的各个阶级利益。各种正义观念以及对诸如此类的观念的忠诚,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各个生活群体的各种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经济利益通常就是基于这类观念来界定的,反之则不然。”[5](p322)这表明麦金太尔认为马克思所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互竞的正义存在的根源是经济领域的冲突,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结论,是马克思不同于麦金太尔的地方。因为马克思主张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理解正义,认为正义观念反映了经济上的各个阶级的利益,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马克思所追求的正义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从而达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正义,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正义,而不仅仅是某一“社群”或共同体的正义。麦金太尔所指的历史只是指“传统、文化、情感纽带”等,忽视了隐藏在这些关系背后的物质生产方式,没有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正义观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在马克思看来,真正对正义起作用的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决定并且是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服务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是正义背后的物质利益动因与客观历史规律。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看不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条件对于社群整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论的高度,因而不具备现实基础和革命性。

⒉麦金太尔正义理论中共同体“乌托邦”色彩明显。麦金太尔主张正义首先是个人的一种德性,而个人德性又是受共同体的“共同的善”界定的,换言之,正义的目的是为了共同体和共同的善。所以,麦金太尔所指的共同体更多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意义上的共同体,这是以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善观念为前提基础,且这种共同体必须是小规模的和局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瓦解,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各部门依赖性加强,民族和国家的限制不断被打破,世界经济文化不断地走向融合,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规则和程序,所以,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社会实践层面的困难。因而回归传统的口号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在现代自由主义社会中多少带有“乌托邦”的色彩。麦金太尔本人也已经意识到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具备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共同体建立的背景条件,所以麦金太尔所建构的美德概念有意淡化共同体这一背景,而将美德与实践的关系凸显出来。[6](p163)马克思也强调共同体,但马克思强调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正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人的自由与解放,麦金太尔与马克思主义对正义共同体重要性的强调有类似之处,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p571)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要彻底实现正义,获得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样态,彻底地把人从一切异化关系、非正义状态下解放出来,即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审视,麦金太尔的正义共同体“乌托邦”色彩明显。

⒊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归根到底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补。麦金太尔采用历史主义方法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推动了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进一步修改完善以及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但并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麦金太尔是在自由主义框架语境内思考问题。麦金太尔本人是位英国或美国化传统的个体主义者,他不可能超越历史文化而存在,当他批判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提。霍尔姆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麦金太尔作为一个温和的反自由主义者,麦金太尔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会推翻社会制度”。[8](p148)他并不是反对自由主义社会,而只是希望诊断自由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弊病,麦金太尔的反自由主义思想从实质上可以视为西方文化内部对自由主义本身弊端的审视与诊断。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非正义性——劳动者处于异化的状态和作为工人阶级遭受经济上的剥削,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消除人类社会的一切对立与压迫,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正义。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平等。这是麦金太尔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虽然麦氏也看到了西方自由主义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上的不平等,而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但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而是从道德方面寻找解决社会不平等以及道德危机的根源,强调人们能否拥有正义的美德观念是决定能不能实现社会正义的前提,没有立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去分析论证。所以说,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仍然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修补补。

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批判了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促进了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凸显了德性正义的意义,促进了西方政治哲学的繁荣与发展。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分析,麦金太尔正义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修修补补,从这一点上也更加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Charles Taylor,Justice After Virtue,After Maclntyr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Work of Alasdair Maclntyre,ed.John Horton and Susan Mendus,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4,p37.

[4]龚群.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回应德性伦理的现代困境论[J].哲学动态,2009,(05).

[5](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

[6]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9.

[8](美)S·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M].曦中,陈兴玛,彭俊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高 静)

猜你喜欢

麦金德性自由主义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近几年国际新自由主义动向回顾
一时之才
一瞬倾城
半桶橡胶汁的启示
新自由主义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雨衣叫麦金托什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