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幽州人才向后唐的转移

2014-02-26张荣波

东岳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节度使

张荣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五代后唐政权一时清明,曾有短暂的政治成就,颇为史家赞誉,以致有“中兴”、“小康”之谓。

这种局面的取得,除了当权者兴利除弊、政治开明等因素之外,当时的能吏良将等政治军事人才的付出也是功不可没,如后唐的李嗣源、郭崇韬、周德威等重臣。今人多从前者即皇帝主导的施政措施或社会变革层面考察一朝一代之政局,对后者即具体的人才能力和表现层面有所忽略。而在人才意义上,除了上述这些跟随庄宗、明宗打天下的旧部邸将,外来的很多人才也是一时之选,对后唐的建立和发展(庄、明宗时期)起到了莫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幽州流入的人才。

一、幽州在唐末五代的地位

幽州,为张国刚先生所谓“割据型藩镇”的显著代表①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第一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整个唐代都有特殊地位。

自武德元年(618)李渊将隋炀帝改幽州为涿郡复名之后,有唐一代,幽州(天宝元年曾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改回)始终是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中心。安史之乱后,朝廷完全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幽州成为长期不奉朝廷之命而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若自广德元年(763)唐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卢龙节度使②唐末幽州节度使(治幽州)兼领卢龙节度使(治平州),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仅称卢龙。算起,至后唐天祐十年(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二月李存勖灭燕国,则幽州一地的割据势力存在达150年之久,相继为节度使/留后者达30位。由史实可知:一,幽州(卢龙)主帅更换尤为繁剧,且不上贡赋时间久,早就自成一系,即如牛僧孺所言“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太和五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二,节度使虽然更替反复,但一旦稳定下来,幽州一地又很容易建功立业,有所成就(如张仲武、张允伸等)。三,幽州的历任经营者不断反正,形成了一种拥兵自立的“传统”,于朝廷而言是逐步脱离中央控制的过程,于幽州本身而言却是逐步完全自立的过程,这一传统为幽州保留了非常深厚的物质基础。

一直到五代时期,幽州的军事地位仍然十分显著。“五代初,领幽、蓟、营、平、檀、顺、儒、武、妫、涿、瀛、莫十二州及安远、卢台、山后八军”④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幽州"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13页。莫州,《新五代史》作"漠州",参卷三十九《刘守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此外,根据史书记载统计,又有沧州、景州、易州、定州等。李晓杰之《五代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辖区沿革考述》(载《历史地理》2011年4月第25辑,第70-85页)以为幽州实辖尚有新州安塞军,共13州之地。。而这些地方则是五代前两个政权后梁、后唐争斗的主要战场。同时,幽州地与契丹相邻,对契丹既有羁縻又有利用。刘仁恭父子曾依托此地优势建立大燕国,到后晋时,赵德钧父子据此地欲自立而不得,其子赵延寿最终因幽州之利而祸乱后晋灭亡,更足见其特殊地位。

此外,幽州一地在五代前期对天下局势的影响力十分明显。天祐三年(906)十月,朱全忠围攻幽州所属之沧州,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克用不愿救时,李存勖曾谏言说:“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虽强大如魏博、镇、定,莫不附之。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第8782页。。幽州的背向,可以立即转变为梁、晋的利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幽州在梁、晋争夺间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唐末五代初的幽州,重要性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一,地域广阔,为西北屏障;二,人口众多,经济独立;三,军事重镇,自成一系。这些特点,前贤多有精论,自不必赘述。因此,后梁乾化四年(914)正月晋王李克用俘斩刘守光、灭燕国,将幽州这一战略要地整个收入囊中,对后唐的建国及其后来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政治的核心——“人才”方面,幽州对后唐的意义尚有未发之覆,或曰人才足可称为幽州对(五代)后唐除以上三点重要性之外的“第四端”。

二、幽州入后唐人才概况

五代时期的社会特点之一,是人的流动性极大,亦即有非常多的从此一政权流向彼一政权的现象发生,这种流动与政权的频繁更替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复杂多样的“人才流动”。这些流动必然对时局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

就幽州来讲,处于五代十国历史时期的起始阶段,燕国灭亡后的人才大多流向了后梁和后唐,并在两个政权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较而言,幽州人才对后唐的影响又大于后梁,而且更为值得考察。开平元年(907)四月,刘守光攻其父刘仁恭并囚之,并对原幽州将领大开杀戒,“仁恭将佐及左右,凡守光素所恶者皆杀之。银胡录都指挥使王思同帅部兵三千,山后八安巡检使李承约帅部兵二千奔河东,守光弟守奇奔契丹,未几,亦奔河东,河东节度使晋王克用以承约为匡霸指挥使,思同为飞腾指挥使”②《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后梁纪》一,第8789页。。此为幽州将领流入后唐最早的明确记载。此后,又有更多将士自幽州入后唐,而且,流出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上述被迫出走外,其他还有叛(反)、降、奔亡(逃)等。为便于观察,今据史载将原属幽州的将士流入后唐情况列为下表,并择典型人物简析。

表一 五代幽州入后唐将士表

将/士 原属幽州职务 后任职务 流动方式(时间)结局 备注元行钦(李绍荣) 刘守光爱将后唐检校太傅、忻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邺都行营招抚使。降(天祐十年三月)被后唐李嗣源斩(同光三年四月)。据《通鉴》卷二六六,《旧五代史》卷七十本传,《新五代史》卷二十五本传。周知裕 幽州大将后梁归化军指挥使;后唐房州刺史,伐蜀前锋骑将,绛州刺史,淄州刺史、宿州团练使,安州留后,右神武统军,赠太傅。奔梁(乾化三年三月)降后唐(同光初)卒于官(清泰初)。《通鉴》(卷二六八)云:凡军士自河朔来者皆隶之。《旧五代史》卷六十四本传。卢文进 刘守光骑将后唐寿州刺史(遥领);契丹幽州兵马留后;后唐滑州节度使、检校太尉,邓州节度使,累加同平章事,上将军,潞州节度使,改安州节度使;南唐天雄统军、宣州(润)节度使,左卫上将军。唐庄宗攻范阳时"先降"。 卒于金陵。《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四十八本传。李小喜 刘守光部将 降(乾化三年十一月)被晋王斩(乾化四年正月)。 据《通鉴》卷二六八。吕琦 横海军节度判官吕兖子后唐代州判官(代州军事推官),横海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礼部郎中、史馆修撰,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御史中丞,复端明殿学士;后晋秘书监,累迁礼、刑、户、兵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开国子爵。逃(开平四年正月) 卒(天福八年)文士。据《通鉴》卷二六七;《旧五代史》卷九十二、《新五代史》卷五十六本传。刘去非 刘守奇客 奔(乾化二年正月)文士。据《通鉴》卷二六八。刘知温 涿州刺史 降(乾化二年正月)据《通鉴》卷二六八,《旧五代史》卷二十八。王行方 燕将 奔(天祐九年正月) 据《旧五代史》卷二十八。赵凤 幽州进士后梁博州刺史、郓州节度判官;后唐护銮学士,中书舍人,礼部员外郎,端明殿学士,权知贡举,知汴州事,中书侍郎、平章事,太保。奔(乾化二年正月)卒于家(清泰二年三月)。文士。据《通鉴》卷二六八,《旧五代史》卷六十七本传,《新五代史》卷二十八本传。冯道瀛洲景城人,天祐中为幽州掾。太原监军使巡官、霸府从事、太原掌书记;省郎,充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门下侍郎、户部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封始平郡公;唐明宗山陵使,镇同州使;司空。(入后晋后从略。)奔(天祐十年) 以疾卒(显德元年四月)。文士。参《旧五代史》卷七十二《张承业传》,卷一百二十六本传;《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本传。单廷珪 燕大将 被擒(乾化二年五月)据《通鉴》卷二六八;《旧五代史》系于天祐九年四月。赵行实(李绍斌) 燕将奔(天祐九年十月) 《旧五代史》卷二十八。陈确 檀州刺史 降(天祐十年正月) 《旧五代史》卷二十八。王在思 顺州刺史 被擒(天祐十年正月) 《旧五代史》卷二十八。胡令珪及所部 居庸关使奔(天祐十年三月) 据《旧五代史》卷二十八。

将/士 原属幽州职务 后任职务 流动方式(时间)结局 备注高行珪(幽州将高思继之子)武州刺史 后唐朔州刺史,云州留后,邓州节度使,安州节度使,赠太尉。降(天祐十年三月)以疾卒(天成初)。据《旧五代史》卷二十八《庄宗纪第二》、卷六十五本传;《新五代史》卷四十八高行周传附。范延策 高行珪部属 安州节度使高行珪副使。 降(天祐十年三月)被诬而见杀(天成初)。《旧五代史》卷六十五《高行珪传》。李晖 燕将 奔(天祐十年四月) 《旧五代史》卷二十八。张在吉 平州刺史 被擒(天祐十年四月)据《旧五代史》卷二十八;《通鉴》卷二六八同。杨靖 营州刺史 降(天祐十年五月)据《通鉴》卷二六八;《旧五代史》卷二十八同。司全爽 燕将 奔(天祐十年六月) 《旧五代史》卷二十八。杨师贵 燕将 降(天祐十年六月) 据《旧五代史》卷二十八。张文礼(王德明)幽州裨将,沧州部将。镇州将领;后梁镇州留后。叛而后奔(开平元年)惊悸而卒(天祐十八年八月)据《通鉴》卷271,《旧五代史》卷62本传。扫剌(李绍威) 妫州部将降(天祐十年) 西奚人。据《通鉴》卷二七一、二八一。李严 幽州人,莫州刺史。客省使,三川招抚使(招讨使、安抚接应使),赠太保。降(乾化二年三月) 为孟知祥所害。据《通鉴》卷 268、273,《旧五代史》卷70本传,《新五代史》卷26本传。赵敬 幽州人,瀛洲刺史。降(乾化二年四月) 据《通鉴》卷268。毕元福 莫州将 被擒(乾化三年七月) 据《通鉴》卷268。赵元 幽州人 六军判官、司谏郎中。 据《通鉴》卷278。刘在明 幽州人 后唐赵州刺史、北面行营都指挥使,入后晋。据《通鉴》280。龙敏 幽州永清人后唐户部郎中、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晋判户部、尚书左丞、工部尚书避刘守光乱,从戴思远南渡。病卒(乾祐元年)《旧五代史》卷108、《新五代史》卷56本传。

以上将领(士兵与流民具体数目和隶属难以统计,故暂不及)及文士33人,具体流动方式有举城以降,有举族而奔,有率军来归,有只身以投,不一而足。然而他们流动产生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除却身亡和不知所终者外,上表中有很多后来成为影响后唐乃至五代时局的关键人物,这一点仅从表格只能见其大略,若分类举例而论,则更为了然。

三、幽州入后唐人才的建树及影响

据史载,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时,勤于政事、力求有为,曾“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因此被欧阳修赞许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①《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纪第六》,第66页。。这其中,与他一起“作好事”的“公等”功不可没。而这些人,除了郭崇韬、安重诲、周德威这些晋王时代的旧部宿臣之外,从原幽州镇流入的人员就是重要一端,包括当时与明宗直接对话的冯道。可以说,幽州入后唐人才这一群体的作为和建树,对后唐的巩固和发展影响甚大。

(一)文臣

幽州入后唐的文士,有赵凤、冯道、吕琦、刘去非等,这些人都是可以与后唐重臣豆卢革、韦说相提并论的栋梁之才,对于后唐大事参谋甚多、对其文化发展功莫大焉①参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特征初探》,《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曾国富:《论儒士在五代历史上的作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而且,后唐所设地位极高的文职——端明殿学士②参程遂营:《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载《东方论坛》,2001年第3期;李云根:《五代十国端明殿学士考述》,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等。,冯道、赵凤、吕琦,均位列其中。其中,名声最大的首推历五代十帝(连契丹十一帝)、自称“长乐老”的冯道,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后唐一代,更是对整个五代都有颇为重要的意义,算是五代人才流动的一个另类。学界对冯道研究甚详③参《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冯道等传序》欧阳修评语(第六一一页),《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记二》司马光评语;任崇岳:《略论冯道》,《史学月刊》,1985年第5期;房锐:《虎狼丛中也立身——从<北梦琐言>所载史事论冯道》,《晋阳学刊》,2004年第2期;严修:《重新审视冯道》,《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但对赵凤、吕琦等人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赵凤(?-935),幽州人,天祐年间为避刘守光征兵而落发为僧至太原,后随刘守奇奔梁,梁灭,入后唐。由上表可知,赵凤参与中枢政治为多,论其贡献略有如下几方面:第一,辨明礼仪、奏读文书。唐庄宗之刘皇后拜齐王张全义为义父时,便“命凤作笺上全义,定往来仪注”,而赵凤则根据典章规制,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并“上书极谏”,虽然最后没能阻止其事④见《旧五代史》卷六十七,第889页。,但这一前一后的上“命”下“谏”,都可见赵凤是熟知当时礼制的最佳人选。第二,修史。据《旧五代史》卷六十七本传,赵凤是《庄宗实录》的修撰者⑤《旧五代史》卷六十七条下注引李之仪《姑溪居士集》言:"凤为《庄宗实录》。"第889页。,其事当在成为端明殿学士之后。第三,谏止佞佛崇邪。唐明宗甫即位时,欲召术士周玄豹进京重用,赵凤谏言阻止说:“‘好恶,上所慎也。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则倾国之人,皆将奔走吉凶之说,转相惑乱,为患不细。’明宗遂不复召”。后来,又“有僧自西国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褐渍皴裂,进于明宗。凤扬言曰:‘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随斧而碎。时宫中所施已逾数千缗,闻毁乃止”⑥《旧五代史》卷六十七,第889页;《新五代史》卷二十八略同,第309页。。这两次事件,让唐明宗避免了“不务正业”的风险。

吕琦(894-943),字辉山,幽州次安人。其父吕兖为沧州节度判官,刘守光陷沧州,族吕氏,琦为父门下义士赵玉所救乃免,天祐中为唐庄宗延揽。吕琦的具体可考事迹,一是决断了一起贪污冤案。明宗时,河阳有官吏贪墨,诏军巡院查之,军巡使尹训受当地官员贿赂,未缉拿到位,冤家举告至御史台,而尹训为安重诲所庇护,时吕琦兼御史知杂事,不畏强权,屡请治其罪,最终训畏罪自杀,“其狱遂明,蒙活者甚众”⑦《旧五代史》卷九十二本传,第1215-1216页;《新五代史》卷五十六本传,第645页。。二是对后唐当时面临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唐末帝时,晋高祖已据河东,而契丹亦为大患,《新五代史》之本传载吕琦建言与契丹和亲,“使强籓大镇顾外无所引援,可弭其乱心”,末帝不许,因而降职,结果后来晋高祖果然因契丹为助,灭了后唐。如果当时采用吕氏之策,后唐未必如此速亡。三是晋高祖与后唐相持时,唐末帝令吕琦赴柏谷犒军,“会晋祖降下晋安寨,遣使告于近郡,琦适遇其使,即斩之以闻,寻率郡兵千人间道而归”,后来晋高祖入洛,吕琦不仅未获罪,反而为其所重用⑧详见《旧五代史》卷九十二,第1216页。,足以看出吕氏之才颇少见。而且吕琦能在为数不多的历后唐、后晋两朝文士中独占一席,亦颇为难得。吕琦有二子:吕余庆(927-976)、吕端(935-1000),前者为北宋开宝年间参知政事,后者为北宋名相。

(二)武将

幽州入后唐的人才中,将士比文人更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更加明显。其可述者,有王思同(892-934)、李承约(生卒年不详)、元行钦(?-926)、周知裕(生卒年不详)、卢文进(生卒年不详)、高行珪(生卒年不详)等,传见上表备注。以上诸将,在后唐的表现颇有共通之处。

第一,有极重要的战功。王思同在梁、晋战争的转折点即同光元年(923)发生的杨刘之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李承约则在贞明四年(918)胡柳陂之战中成名,后来任泾州节度副使期间还“谕以祸福”,制止了邠州节度使毛璋的“异志”①《新五代史》卷四十七《李承约传》,参同书卷二十六《毛璋传》。。元行钦更甚,在杨刘之战中,唐庄宗李存勖差一点遭遇不测,是元行钦从汴兵包围中救了他一命。周知裕与王思同皆为后唐伐前蜀时的先锋,在归后唐之前,周氏曾先投后梁,“凡军士自河朔归梁者,皆隶于部下”,当言其自在幽州时即已有名望,方能为帅一方;“自河朔归梁者”数量不在少数,反梁归晋时,他又是带着隶属部队一起投靠的,所以在入后唐将领中地位一开始就非同一般,归后唐后,不仅战功煊赫,其忠节亦令人叹服②参《旧五代史》之《周知裕传》,第859-860页,第860页。。

第二,能镇/治一方。上述武将与文人不同的是多有机会放外任,为节度使等职,而在镇守一地期间,又表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如王思同明宗时任雄武节度使,修边事武备,外拒吐蕃五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③《旧五代史·王思同传》,第868页,第870页。。李承约任黔南节度使,“数年之间,巴、邛蛮蜑不敢犯境,外劝农桑,内兴学校,凶邪尽去,民皆感之”,而且任期满后因为当地父老赴京请愿而又留任一年④《旧五代史·李承约传》,第1188页。,可算是十分难得了。周知裕同样也是“老于军旅,勤于稼穑,凡为郡劝课,皆有政声”⑤参《旧五代史》之《周知裕传》,第859-860页,第860页。。

第三,行事忠节。这些人虽非晋王时期的邸将,但一入后唐,却都效忠主上,毫无二志。应顺元年(934),潞王李从珂据凤翔反,当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独王思同不与谋;潞王入长安,王思同亦面折不屈⑥《旧五代史·王思同传》,第868页,第870页。。元行钦在幽州时,曾“矢及明宗马鞍”,差点射死唐明宗,而降后唐之后,却对庄宗忠心耿耿,明宗自立,终被执见杀,被欧阳修称为“其诚节有足嘉矣”⑦参见《旧五代史·元行钦传》,第925页;《新五代史·元行钦传》,第273页。。这些人才,就个人特点言,忠勇而智节;就社会影响言,有功于当世。归化之后的表现,堪与本属河东的周德威、安重诲、郭崇韬等人比肩,俱称中流砥柱。

总而言之,后唐收揽的这些人或政令一方、平定一域;或筹谋献猷、文讽一时,都对当时政权产生了莫大影响。后唐庄宗、明宗败梁伐蜀,对这些人都依仗很大,这也说明幽州一地对于后唐的战略意义并非仅就地域、经济而言,人才意义也非常重要。

当然,这些人对后唐的影响也并非全部都是积极的,而是与后唐当权者的知人善任、提供良好的环境也有关系,双方的融合程度很重要。这些人虽然都是按照终于何朝即于何朝立传的史书撰述原则,都归在了后唐一代,但细察各人传略,在幽州时绝大多数人并无甚建树,入后唐后反而大显风采。这一方面说明此类人的确颇具卧龙之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后唐所提供的环境更为适合他们的发挥,二者算是相得益彰。此点或可算对于后唐繁荣开明一时原因的一个未发之覆罢。

猜你喜欢

节度使
关于初中历史“‘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及“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延续”的理解
中晚唐藩镇割据,不能全怨节度使
三槐树
唐安史之乱后的统治方式变化原因探析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下)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上)
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
诗酒风流的杜牧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