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4-02-26李晶
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补救传统基础教育偏失的重大举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综合实践课程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功能也没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曾读过几篇关于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无法深入开展的调查报告,探究发现农村学校固然存在理念落后、硬件不足等诸多客观因素,城市学校在综合实践课程方面其实同样存在诸多不足。如果说城市学校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价值理念理应在地域上带动农村学校教改的话,笔者认为,至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城市学校并没有扮好这个“火车头”的角色。在笔者所了解的学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有具体的“实践”行动,如镜花水月,境遇难堪。即使那些偶有这方面兴趣的教师的探究行为,也只是局限在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局限在学校内,限制在教室里,根本无法将触角延伸到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实质的诸多领域。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举步维艰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许多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国家级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在参与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在悟中有所得。其核心是把“学”与“做”等同起来,其重心则又在“做”即我们常说的“实践”上。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开放的学习途径和发展空间中去经历、去体验。
围绕着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会发现许多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新学期的课程表上,多了一门综合实践课程。这门课程仅出现在起始年级的课程表上,每班分单双周安排一节课,且全部在每天的下午最后一节课;学校的领导还会强调,理化生学科的实验要进行,微机房、图书馆要充分让学生去使用;学校的德育、团委部门,隔三差五的也会开展些诸如报告会、广播操比赛的活动;教务部门也会要求各学科的试卷要联系时政,要体现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以上的这些有意思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就是所谓的综合实践课程呢?且不问平均两周一节的起始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否是流于形式,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操作就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单纯的活动课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各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在实验室里的动手操作,只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以自己的课程结构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课以及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是为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并在知识中获得能力与情感态度发展的活动,其过程是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有固定的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为目标,获取的是那种间接的经验;校本课程也只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更多由教师参与的课程,更注重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地方特色。
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不是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而其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是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和兴趣中提炼出来的。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诸多学校可以因资金不足和硬件设施落后而找借口。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也许存在着客观因素的制约,但至少都没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自己现行所拥有的资源。农村中小学附近的确没有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高层次的文化设施,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房等必要的设备也很难达到要求,但农村有天然的村庄麦田,有数不清的花鸟虫鱼,有纯朴古韵的民风民俗。其实,社会就是很好的大学校,社会的资源是无止尽的。“没有条件学会去创造条件”,这是人之所谓高级动物的能动性表现。教学条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不是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被耽误掉的理由。我们的城市学校资源丰富,又怎么样?比如一说社区活动,就是去福利院帮助老人,一说研究性学习就是去调查环境污染,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因此要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变革、去创造,才能去具体落实,否则,都将会是纸上谈兵,虚假繁荣。
(2)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指导。这种指导除了理论上宣传之外,还应有具体操作的指导,否则,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一线教师还是会一头雾水。我们的上级部门从理论上讲是非常重视的,经常利用寒暑假对诸多学科的老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也会以文件形式外派学校几个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组织一些比赛。但是这种理论上的“重视”,并没有普及到基层,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没有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很多教师不知所措。
同时,教育部门在对学校的评价方面,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不够。因为在社会上,人们评价一所学校,更多的是把眼光聚焦在升学率上,而不是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广泛存在的社会功利性和家长的短视行为,让我们学校为了有好的生源、为了生存发展,只能迫于社会压力而忍痛割爱。因此,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检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乃至教师良知的一个重要试金石”。当然,据笔者了解,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努力在考试体制中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考查内容。各学科试卷评价中,都有意识的加入综合实践题。只是,笔者认为,在其他学科中蜻蜓点水般地融合一门独立学科的知识,又怎么能完全体现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退一步讲,当前的综合实践考查形式和考查类型,也远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语文学科为例,在现行的150分值的试卷中,综合实践试题类的分值仅占5分左右,更为关键的是,这5分值左右的试题,基本是来自于书本知识,来自于死记硬背。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的解题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无需进行所谓的日常的实践活动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扇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生活的一个窗口,其实践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但是,安全是悬在学校头上的一把刀,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出了安全事故学校是要承担重大责任的。于是,学校“怕”出事,只好因噎废食,走向极端,把学生圈在校园内,拘束在教室里,生怕有什么闪失。很多学校连“进行春游”这样起码的活动都不敢组织就是明证。
(3)能够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匮乏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能力,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协调以及掌握信息技术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只习惯于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是一门实践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会遭遇各种情景和各种问题,而且这种问题不是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就能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而且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的。如果在实施中遇到了不是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问题时,教师就往往无法解决。我们常常听到《科学》课缺乏教师教的问题,更何况综合实践活动课比《科学》涉及的问题更广,碰到的问题更稀奇古怪,那么,实施起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能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除了要有“万金油”式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有许多其它的素养,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主题如何确立、主题是否结合学生特点、是否考虑到学校实际和社会背景、是否有便于操作的具体计划等等;还有在实施过程中,准备是否充分、实施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总结交流阶段是否能做恰当的评价,切实让学生有所收获,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与社区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关系,怎样与他们进行融洽的沟通,争取他们的配合等等。
综合实践课程的师资要求如此之高,再比较我们的学校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把“老弱病休”的老师派任这一学科。试想,老师在综合实践课程方面把握不了,在知识储备和行为能力方面都呈弱势状态,怎么能有效的对学生开展活动和教学,怎么能有效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实践活动信息采集处理的基本方法,怎么能有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让学习兴趣更浓,怎么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快速进入角色,怎么能有效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不管是从教育观念,还是从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面,都亟待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
(4)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时间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是活生生的教育,种种体验和知识是在书本中和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只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充分的情感、行为体验,作为发起者、参与者的学生才能由形象到抽象、由直观到理性、由浅入深、由己及彼的感悟生活和社会,并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但由于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使有的几节课,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就连有的体音美非文字科课程都为了迎考而被挤占,那更不用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了。
另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很有科学性,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而确定。这也要求学校统筹安排,具体调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
尽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加大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我们的教育生活。
李晶,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