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原理想主义情怀的重与轻
2014-02-26徐广驰
两千多年来,屈原忠君爱国可歌可泣的事迹一直扣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扉。正因如此,节选自《史记》的《屈原列传》也被几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列为教读篇目。但是,教学中,在充分肯定屈原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品格时,我们是否可以从终极理想坚守和开创生命境界等不同层面进一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他的人生选择呢?
屈原一生的遭遇和追求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是很深刻的。关于屈原的理想主义情怀,我不想简单地用一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来概括。还是让我们穿过历史长廊,从他深沉的人生本身去观照吧。屈原投江前,曾和渔父有一番对话,我认为这最能反映屈原的精神世界,尽管我也认为这是史家因寄所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读完本段,真为屈原感泣。但站在生命信仰的高度和生活智慧的层面探究起来,我又不能不慨叹屈原的执拗。渔父其实不是凡夫,他更像一位饱经沧桑而有着深刻人生体验的智者。这番对话其实完全可看作是屈原正处于人生歧路而陷于分裂思考的内心独白,说直了就是崇高的理想屈原和卑微的现实屈原的自我对话。这样一看,对话映现出的,实则是屈原焦灼沸腾的内心冲突。我们感动于屈原重于泰山的生命,也正是因为他能够做出一个伟大选择的结果。这是他生命能量的一次辉煌释放,虽然也导致了他生活道路的不归。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
尽管如此崇美,但如果立足于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理性来看,我心底下真是不忍心看到屈原怀石投江的。他起码可以超越这一选择。这并不悖于常情常理。政治上虽然遭到疏远,遇到贬谪,但个人要活下去,乘桴浮于江,总还不至于找不到生趣。生活中,“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追寻新的生存,这不是连平常百姓都清楚的选择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感慨道:“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热肠冷眼的庄子让我们会心,可志虑忠纯的屈子让我们多么揪心!在面对生活的挑战上,我更赞同司马迁所做的选择。面对浩浩的历史长河,到底还是司马迁更明晰生命的价值或懂得坚守的底线。
在生活的丛林里,我们就不止一次看到过类似屈原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末,诗人海子就曾在生活的潮流冲击与内心的童话坚守的冲突中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卧轨自杀。像屈原一样,海子痴迷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境界,却让自己的生活希望总是建立在对于“明天”的想象上。还有朦胧派诗人顾城,在自己一手营造的诗歌童话王国崩塌了之后杀妻继而自杀。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选择了和上帝探讨光明。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对现实产生了绝望,却不想让自己尝试一下,将精神降临到真实人间生活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努力调整自己的人生意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人即使不愿与世浮沉,也不妨随时而化。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也提示了这样的话:“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启示。爱情结束了,政治结束了,事业结束了,但生命可以延续,要像凤凰一样涅槃再生。生活中的事情不一定那么悲观,人生应该是随时开创的生动过程。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人啊,这才是勇敢而有价值的选择!
综上,我认为,生命价值之重与生活选择之轻构成了屈原理想主义情怀之下人生存在的两极。反思屈原,我们当然不是苛求古人,但教学中如果不加辨析,不以辩证,而一味颂赞屈原所作所为的一切,这恐怕总会有失于对生命的敬畏,也会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在遇到任何艰难挑战时都能生生不已的优秀传统吧。
徐广驰,教师,现居山东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