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2014-02-25郭洪新
郭洪新
[摘要] 目的 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喜炎平;利巴韦林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4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可合并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以3岁以下年龄段发病率最高。本文旨在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共60例,符合卫生部于2010年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肝炎、肾炎和血液系统疾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个月~5岁,诊断为普通病例45例,重症病例15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口腔及皮肤疱疹的护理、补充能量、维生素B、维生素C等,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抗菌治疗。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
1.3 疗效判断[2]
显效:治疗3 d后体温降至正常,4 d内皮疹消退、疱疹结痂,无新鲜皮疹出现;有效:治疗3 d后体温基本稳定、5 d内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黏膜溃疡减轻但未完全愈合,仍有散在皮疹出现;无效:治疗3 d后仍有发热、皮疹未结痂或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达96.7%(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80.0%(2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出现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停药后予抗过敏治疗好转。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异常,均顺利完成治疗。
3 讨论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呕吐、手足部位出现皮疹等轻度症状,一般1周左右病情自行缓解,症状消失,但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治,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3,4]。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轻症者予抗病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患者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5,6]。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为一种较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具有阻碍病毒核酸合成,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但研究发现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有很强的依赖性,持续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7,8]。喜炎平注射液为一种中药制剂,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喜炎平的作用机制为占据病毒复制DNA或RNA与蛋白质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或RNA片段的包裹,使病毒不能复制,从而抑制或杀灭病毒。同时喜炎平还具有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9,10]。
本研究在常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将二者联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且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武玲等[11]报道的观点相符。
综上,我们认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勇,陈天敏,田雪莉. 手足口病161例诊治体会[J].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684.
[2] 朱庆雄,朱春晖,廖细生,等.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27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0(10):780-782.
[3] 郑元胜,冷艳秋.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2):338-339.
[4] 林昌锋,邢诒雄.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17):1846-1847.
[5] 王栋. 喜炎平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56
[6] 魏萍.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25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4):334-335.
[7] 王成秀,陈静,王斌,等. 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126例临床疗效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2012,(6):32-33.
[8] 莫大,陆薪合.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86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63-264.
[9] 何秀雯,余洽超,张碧君. 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 0):63-64。
[10] 刘刚,乔海平,黄洁明,等.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3):57-58.
[11] 武玲.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12,16(5):664-665.
(收稿日期:2013-11-25)endprint
[摘要] 目的 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喜炎平;利巴韦林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4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可合并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以3岁以下年龄段发病率最高。本文旨在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共60例,符合卫生部于2010年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肝炎、肾炎和血液系统疾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个月~5岁,诊断为普通病例45例,重症病例15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口腔及皮肤疱疹的护理、补充能量、维生素B、维生素C等,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抗菌治疗。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
1.3 疗效判断[2]
显效:治疗3 d后体温降至正常,4 d内皮疹消退、疱疹结痂,无新鲜皮疹出现;有效:治疗3 d后体温基本稳定、5 d内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黏膜溃疡减轻但未完全愈合,仍有散在皮疹出现;无效:治疗3 d后仍有发热、皮疹未结痂或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达96.7%(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80.0%(2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出现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停药后予抗过敏治疗好转。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异常,均顺利完成治疗。
3 讨论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呕吐、手足部位出现皮疹等轻度症状,一般1周左右病情自行缓解,症状消失,但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治,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3,4]。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轻症者予抗病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患者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5,6]。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为一种较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具有阻碍病毒核酸合成,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但研究发现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有很强的依赖性,持续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7,8]。喜炎平注射液为一种中药制剂,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喜炎平的作用机制为占据病毒复制DNA或RNA与蛋白质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或RNA片段的包裹,使病毒不能复制,从而抑制或杀灭病毒。同时喜炎平还具有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9,10]。
本研究在常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将二者联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且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武玲等[11]报道的观点相符。
综上,我们认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勇,陈天敏,田雪莉. 手足口病161例诊治体会[J].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684.
[2] 朱庆雄,朱春晖,廖细生,等.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27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0(10):780-782.
[3] 郑元胜,冷艳秋.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2):338-339.
[4] 林昌锋,邢诒雄.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17):1846-1847.
[5] 王栋. 喜炎平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56
[6] 魏萍.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25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4):334-335.
[7] 王成秀,陈静,王斌,等. 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126例临床疗效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2012,(6):32-33.
[8] 莫大,陆薪合.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86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63-264.
[9] 何秀雯,余洽超,张碧君. 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 0):63-64。
[10] 刘刚,乔海平,黄洁明,等.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3):57-58.
[11] 武玲.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12,16(5):664-665.
(收稿日期:2013-11-25)endprint
[摘要] 目的 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喜炎平;利巴韦林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4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可合并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以3岁以下年龄段发病率最高。本文旨在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共60例,符合卫生部于2010年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肝炎、肾炎和血液系统疾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个月~5岁,诊断为普通病例45例,重症病例15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口腔及皮肤疱疹的护理、补充能量、维生素B、维生素C等,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抗菌治疗。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
1.3 疗效判断[2]
显效:治疗3 d后体温降至正常,4 d内皮疹消退、疱疹结痂,无新鲜皮疹出现;有效:治疗3 d后体温基本稳定、5 d内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黏膜溃疡减轻但未完全愈合,仍有散在皮疹出现;无效:治疗3 d后仍有发热、皮疹未结痂或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达96.7%(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80.0%(2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出现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停药后予抗过敏治疗好转。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异常,均顺利完成治疗。
3 讨论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呕吐、手足部位出现皮疹等轻度症状,一般1周左右病情自行缓解,症状消失,但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治,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3,4]。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轻症者予抗病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患者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5,6]。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为一种较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具有阻碍病毒核酸合成,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但研究发现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有很强的依赖性,持续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7,8]。喜炎平注射液为一种中药制剂,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喜炎平的作用机制为占据病毒复制DNA或RNA与蛋白质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或RNA片段的包裹,使病毒不能复制,从而抑制或杀灭病毒。同时喜炎平还具有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9,10]。
本研究在常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将二者联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且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武玲等[11]报道的观点相符。
综上,我们认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勇,陈天敏,田雪莉. 手足口病161例诊治体会[J].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684.
[2] 朱庆雄,朱春晖,廖细生,等.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27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0(10):780-782.
[3] 郑元胜,冷艳秋.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2):338-339.
[4] 林昌锋,邢诒雄.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17):1846-1847.
[5] 王栋. 喜炎平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56
[6] 魏萍.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25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4):334-335.
[7] 王成秀,陈静,王斌,等. 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126例临床疗效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2012,(6):32-33.
[8] 莫大,陆薪合.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86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63-264.
[9] 何秀雯,余洽超,张碧君. 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 0):63-64。
[10] 刘刚,乔海平,黄洁明,等.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3):57-58.
[11] 武玲.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12,16(5):664-665.
(收稿日期:2013-1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