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的临床分析

2014-02-25邱欣国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4期
关键词:腹股沟疝疼痛

邱欣国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产生原因。方法 对我院近年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部分病例产生慢性痛疼的原因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无张力疝气修补术后疼痛发生率为9.66%;372例首次疝患者疼痛发生率为4.30%,125例复发疝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25.6%,复发疝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疝(χ2=47.95,P=0.001);Ⅰ型疝、Ⅱ型疝、Ⅲ型疝、Ⅳ型疝发生率分别为5%,6.21%,13.93%和20%,随着疝气程度的增加疼痛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组间直接存在明显差异(χ2=17.10,P=0.001);174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17.82%;323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疼痛发生率为5.26%,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χ2=20.42,P=0.001);神经切断、未保护神经、神经暴露并保护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3.33%,16.34%,5.28%,各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4.99,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疝气复发(OR=1.429, 95%CI:1.150~2.057)、Ⅳ型(OR=1.889,95%CI:1.247~2.900)、局部浸润麻醉(OR=1.586,95%CI:1.184~1.832)、术后未保护神经(OR=2.197,95%CI:1.110~4.349)为疝气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疝气复发、疝气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均对无张力疝气修补术后疼痛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为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应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和麻醉方式。

[关键词]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疼痛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04-03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以往的传统修补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复发率低等优点[1,2],目前已经逐步取代传统修补术,成为腹股沟疝治疗的常规术式[3]。但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问题以其高发生率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腹股沟疝术后所产生的慢性疼痛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是指疝修补术后范围超过手术累及区域并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共计497例,临床资料显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者48例。本文对临床资料中疼痛分级、疝分型、是否复发疝、年龄、麻醉方法、是否保护腹股沟神经、性别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97例患者中,男445例,女52例,年龄21~82岁,平均45.5岁。其中斜疝314例,直疝119例,双侧疝64例;首次疝372例,复发疝125例。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腹股沟疝分型[5]:Ⅰ型疝160例,Ⅱ型疝145例,Ⅲ型疝122例,Ⅳ型疝70例。

1.2方法

1.2.1修补材料 疝环充填补片为美国TYCO公司Mesh and Plug产品,由修补片和修补塞组成;Prolene网片为强生公司产品。材料均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组织相容性,不可吸收。

1.2.2手术方法 采用常规术前准备,行局部浸润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开腹外肌腱膜层,先不做大面积剥离,向上游离疝囊至疝囊颈处(腹膜外脂肪)。行疝环填充术时,直疝将疝囊推入疝三角,斜疝者推入内环口。较大的疝囊可切断,近端缝合,处理后疝囊大小要能容纳下将要置入的填充网塞。将疝囊回放入腹腔,网塞塞入疝环内,使疝环与网塞外瓣平齐,将网塞缝合固定于腹横筋膜或周围组织,将补片置于精索后,并固定于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髂耻束上。行平片修补术时,分离疝囊(如疝囊较大,则从中部横断疝囊),高位结扎,从腹股沟管底部和耻骨面游离精索,至距耻骨结节处(约2 cm),于精索后方置入平片,补片圆角固定于耻骨梳韧带上(距耻骨缘1.5~2 cm),补片上缘与腹内斜肌或腹内斜肌腱膜缝合,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的光面缝合,内环口处开一精索孔。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修补次数、手术方法、疝气类型、疼痛发生时间等基本资料,并采用疼痛分级评估行无张力疝修补患者的疼痛感受。

1.4 疼痛评价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疼痛分级标准[6]。0度:不痛;Ⅰ度:轻度痛,间歇痛,不用药可入睡;Ⅱ度:中度痛,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才能入睡;Ⅲ度:重度痛,持续痛,用药不能缓解疼痛和入睡;Ⅳ度:严重痛,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疼痛病例分布情况分析

所有病例术后明确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者48例,疼痛发生率为9.66%,其中疼痛时间在3个月内者37例,占77.08%,持续3~6个月者10例,占20.83%,持续6个月以上者1例,占2.09%。在性别分别上,男性疼痛发生率为10.11%,女性痛疼发生率为5.77%,疼痛发生情况在性别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1,P=0.31)。

2.2首次疝和复发疝术后疼痛比较

372例首次疝患者疼痛发生率为4.30%,125例复发疝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25.6%,复发疝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疝(χ2=47.95,P=0.001)。见表1,说明疝气复发与术后疼痛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 2.3不同疝类型术后疼痛比较

本次研究中497例患者中,Ⅰ型疝、Ⅱ型疝、Ⅲ型疝、Ⅳ型疝发生率分别为5%、6.21%、13.93%和20%,随着疝气程度的增加疼痛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χ2=17.10,P=0.001)。见表1,说明疝气的严重程度为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

2.4不同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比较

174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17.82%;323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疼痛发生率为5.26%,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χ2=20.42,P=0.001)。见表2,说明不同麻醉方式是影响术后疝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2.5暴露神经保护或切断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神经切断、未保护神经、神经暴露并保护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3.33%,16.34%,5.28%,各组之间比较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99,P=0.001)。见表2,说明手术方式与术后疼痛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2.6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多因素分析

以术后是否发生疼痛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疝气复发(OR=1.429,95%CI:1.150~2.057)、Ⅳ型(OR=1.889,95%CI:1.247~2.900)、局部浸润麻醉(OR=1.586,95%CI:1.184~1.832)、术后未保护神经(OR=2.197,95%CI:1.110~4.349)为疝气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未能有效行腹横筋膜修补和高张力缝合是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缺陷,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但术后产生的慢性疼痛一直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研究纳入我院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497例,其中4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9.66%,与文献[7,8]报道的发生率达6%~12%一致。

本组资料中复发疝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疝。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复发疝大多存在解剖部位的改变及局部粘连,使复发疝的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术中不恰当的缝合以及对神经的牵拉、分离等操作过程难免增多,导致术后慢性疼痛[9];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患者心理因素有关,必要时可以行心理干预治疗[10]。

不同疝分型术后疼痛比较结果显示:Ⅲ、Ⅳ型疝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要明显高于Ⅰ、Ⅱ型疝,Rutow术后慢性疼痛明显高于Licht-enstein术后,提示疝修补术中完全或部分切断髂腹股沟、髂腹下和生殖股神经,与异物接触,瘢痕组织压迫神经或结扎神经,神经瘤形成等是术后慢性疼痛产生的常见原因[11]。因此,在使用充填物修补时,尤其对于体型较瘦或疝环较小的患者,可将充填物的高度剪去0.5~1.0 cm,可减轻患者的异物感及疼痛,也可减轻对精索血管的压迫;植入平片时,要合理裁剪,避免张力修补,还应注意避免网片边缘挤压、切割髂腹下神经,必要时可将该处将网片剪一小切口容神经通过,预留孔大小应适宜。

麻醉方式对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内外大型医疗中心主张局麻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但本研究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我们认为,相比硬膜外麻醉而言,局部浸润麻醉术中控制疼痛有限,并出现肌肉僵硬,术野暴露不够,为扩大暴露术野而强行牵拉将增加副损伤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居高的主要原因。

本组临床资料中暴露并保护神经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保护上述神经及切断神经的患者,表明神经被切断或受损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因此,术中识别并保护相关神经是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应采取的重要措施[12],术中应尽量将神经留在原位,而不去除伸进表面的筋膜[13]。

总之,术后慢性疼痛是评价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如何预防和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然而产生术后慢性疼痛较为复杂,我们应通过严格规范手术操作过程,探讨其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 Zeybek N,Tas H,Peker Y,et al. Comparison of modified darn repair and repair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s[J]. J Surg Res,2008,146(2):225-229.

[2] Mahabier C,Dawson I,Hop WC,et al. Spinal or local anesthesia in hernia repai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n Surg,2008,247(3):428-433.

[3] 程韬,李俊生. 重量型补片与轻量型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Meta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5(2):136-143.

[4] 王爱光,吕传鹤,蒋林哲.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2):187-192.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2012,6.

[6] Foley S,Gibbs H,Muir J. Painful digital infarction in a male smoker treated as Buerger's disease[J]. Australas J Dermatol,2008,49(2):94-97.

[7] Johner A. Planned ilioinguinal nerve excision for prevention ofchronic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 meta-analysis[J]. Surgery,2011,150(3):534-541.

[8] 张立成,石俊忠,孙惠军.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和对策[J]. 中华全科杂志,2008,6(8):829.

[9] 翟东升,郑启昌,胡青刚,等.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251例临床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2): 154-157.

[10] 沈海玉,姜永胜,郑春宁,等.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2):168-171.

[11] 李俊.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腹股沟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99-501.

[12] Aguilar B,Chapital AB,Madura JA,et al.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mesh-site infection in hernia repair[J].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10,20(3):249-252.

[13] Negro P, Basile F, Brescia A, et al. Open tension-free Lichtenstein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use of fibrin glue versus sutures for mesh fixation[J]. Hernia,2011,15(1):7-14.

(收稿日期:2013-11-06)

本次研究中497例患者中,Ⅰ型疝、Ⅱ型疝、Ⅲ型疝、Ⅳ型疝发生率分别为5%、6.21%、13.93%和20%,随着疝气程度的增加疼痛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χ2=17.10,P=0.001)。见表1,说明疝气的严重程度为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

2.4不同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比较

174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17.82%;323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疼痛发生率为5.26%,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χ2=20.42,P=0.001)。见表2,说明不同麻醉方式是影响术后疝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2.5暴露神经保护或切断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神经切断、未保护神经、神经暴露并保护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3.33%,16.34%,5.28%,各组之间比较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99,P=0.001)。见表2,说明手术方式与术后疼痛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2.6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多因素分析

以术后是否发生疼痛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疝气复发(OR=1.429,95%CI:1.150~2.057)、Ⅳ型(OR=1.889,95%CI:1.247~2.900)、局部浸润麻醉(OR=1.586,95%CI:1.184~1.832)、术后未保护神经(OR=2.197,95%CI:1.110~4.349)为疝气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未能有效行腹横筋膜修补和高张力缝合是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缺陷,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但术后产生的慢性疼痛一直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研究纳入我院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497例,其中4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9.66%,与文献[7,8]报道的发生率达6%~12%一致。

本组资料中复发疝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疝。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复发疝大多存在解剖部位的改变及局部粘连,使复发疝的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术中不恰当的缝合以及对神经的牵拉、分离等操作过程难免增多,导致术后慢性疼痛[9];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患者心理因素有关,必要时可以行心理干预治疗[10]。

不同疝分型术后疼痛比较结果显示:Ⅲ、Ⅳ型疝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要明显高于Ⅰ、Ⅱ型疝,Rutow术后慢性疼痛明显高于Licht-enstein术后,提示疝修补术中完全或部分切断髂腹股沟、髂腹下和生殖股神经,与异物接触,瘢痕组织压迫神经或结扎神经,神经瘤形成等是术后慢性疼痛产生的常见原因[11]。因此,在使用充填物修补时,尤其对于体型较瘦或疝环较小的患者,可将充填物的高度剪去0.5~1.0 cm,可减轻患者的异物感及疼痛,也可减轻对精索血管的压迫;植入平片时,要合理裁剪,避免张力修补,还应注意避免网片边缘挤压、切割髂腹下神经,必要时可将该处将网片剪一小切口容神经通过,预留孔大小应适宜。

麻醉方式对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内外大型医疗中心主张局麻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但本研究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我们认为,相比硬膜外麻醉而言,局部浸润麻醉术中控制疼痛有限,并出现肌肉僵硬,术野暴露不够,为扩大暴露术野而强行牵拉将增加副损伤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居高的主要原因。

本组临床资料中暴露并保护神经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保护上述神经及切断神经的患者,表明神经被切断或受损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因此,术中识别并保护相关神经是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应采取的重要措施[12],术中应尽量将神经留在原位,而不去除伸进表面的筋膜[13]。

总之,术后慢性疼痛是评价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如何预防和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然而产生术后慢性疼痛较为复杂,我们应通过严格规范手术操作过程,探讨其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 Zeybek N,Tas H,Peker Y,et al. Comparison of modified darn repair and repair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s[J]. J Surg Res,2008,146(2):225-229.

[2] Mahabier C,Dawson I,Hop WC,et al. Spinal or local anesthesia in hernia repai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n Surg,2008,247(3):428-433.

[3] 程韬,李俊生. 重量型补片与轻量型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Meta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5(2):136-143.

[4] 王爱光,吕传鹤,蒋林哲.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2):187-192.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2012,6.

[6] Foley S,Gibbs H,Muir J. Painful digital infarction in a male smoker treated as Buerger's disease[J]. Australas J Dermatol,2008,49(2):94-97.

[7] Johner A. Planned ilioinguinal nerve excision for prevention ofchronic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 meta-analysis[J]. Surgery,2011,150(3):534-541.

[8] 张立成,石俊忠,孙惠军.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和对策[J]. 中华全科杂志,2008,6(8):829.

[9] 翟东升,郑启昌,胡青刚,等.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251例临床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2): 154-157.

[10] 沈海玉,姜永胜,郑春宁,等.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2):168-171.

[11] 李俊.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腹股沟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99-501.

[12] Aguilar B,Chapital AB,Madura JA,et al.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mesh-site infection in hernia repair[J].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10,20(3):249-252.

[13] Negro P, Basile F, Brescia A, et al. Open tension-free Lichtenstein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use of fibrin glue versus sutures for mesh fixation[J]. Hernia,2011,15(1):7-14.

(收稿日期:2013-11-06)

本次研究中497例患者中,Ⅰ型疝、Ⅱ型疝、Ⅲ型疝、Ⅳ型疝发生率分别为5%、6.21%、13.93%和20%,随着疝气程度的增加疼痛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χ2=17.10,P=0.001)。见表1,说明疝气的严重程度为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

2.4不同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比较

174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17.82%;323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疼痛发生率为5.26%,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χ2=20.42,P=0.001)。见表2,说明不同麻醉方式是影响术后疝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2.5暴露神经保护或切断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神经切断、未保护神经、神经暴露并保护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3.33%,16.34%,5.28%,各组之间比较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99,P=0.001)。见表2,说明手术方式与术后疼痛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2.6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多因素分析

以术后是否发生疼痛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疝气复发(OR=1.429,95%CI:1.150~2.057)、Ⅳ型(OR=1.889,95%CI:1.247~2.900)、局部浸润麻醉(OR=1.586,95%CI:1.184~1.832)、术后未保护神经(OR=2.197,95%CI:1.110~4.349)为疝气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未能有效行腹横筋膜修补和高张力缝合是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缺陷,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但术后产生的慢性疼痛一直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研究纳入我院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497例,其中4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9.66%,与文献[7,8]报道的发生率达6%~12%一致。

本组资料中复发疝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疝。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复发疝大多存在解剖部位的改变及局部粘连,使复发疝的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术中不恰当的缝合以及对神经的牵拉、分离等操作过程难免增多,导致术后慢性疼痛[9];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患者心理因素有关,必要时可以行心理干预治疗[10]。

不同疝分型术后疼痛比较结果显示:Ⅲ、Ⅳ型疝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要明显高于Ⅰ、Ⅱ型疝,Rutow术后慢性疼痛明显高于Licht-enstein术后,提示疝修补术中完全或部分切断髂腹股沟、髂腹下和生殖股神经,与异物接触,瘢痕组织压迫神经或结扎神经,神经瘤形成等是术后慢性疼痛产生的常见原因[11]。因此,在使用充填物修补时,尤其对于体型较瘦或疝环较小的患者,可将充填物的高度剪去0.5~1.0 cm,可减轻患者的异物感及疼痛,也可减轻对精索血管的压迫;植入平片时,要合理裁剪,避免张力修补,还应注意避免网片边缘挤压、切割髂腹下神经,必要时可将该处将网片剪一小切口容神经通过,预留孔大小应适宜。

麻醉方式对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内外大型医疗中心主张局麻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但本研究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我们认为,相比硬膜外麻醉而言,局部浸润麻醉术中控制疼痛有限,并出现肌肉僵硬,术野暴露不够,为扩大暴露术野而强行牵拉将增加副损伤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居高的主要原因。

本组临床资料中暴露并保护神经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保护上述神经及切断神经的患者,表明神经被切断或受损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因此,术中识别并保护相关神经是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应采取的重要措施[12],术中应尽量将神经留在原位,而不去除伸进表面的筋膜[13]。

总之,术后慢性疼痛是评价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如何预防和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然而产生术后慢性疼痛较为复杂,我们应通过严格规范手术操作过程,探讨其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 Zeybek N,Tas H,Peker Y,et al. Comparison of modified darn repair and repair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s[J]. J Surg Res,2008,146(2):225-229.

[2] Mahabier C,Dawson I,Hop WC,et al. Spinal or local anesthesia in hernia repai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n Surg,2008,247(3):428-433.

[3] 程韬,李俊生. 重量型补片与轻量型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Meta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5(2):136-143.

[4] 王爱光,吕传鹤,蒋林哲.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2):187-192.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2012,6.

[6] Foley S,Gibbs H,Muir J. Painful digital infarction in a male smoker treated as Buerger's disease[J]. Australas J Dermatol,2008,49(2):94-97.

[7] Johner A. Planned ilioinguinal nerve excision for prevention ofchronic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 meta-analysis[J]. Surgery,2011,150(3):534-541.

[8] 张立成,石俊忠,孙惠军.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和对策[J]. 中华全科杂志,2008,6(8):829.

[9] 翟东升,郑启昌,胡青刚,等.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251例临床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2): 154-157.

[10] 沈海玉,姜永胜,郑春宁,等.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2):168-171.

[11] 李俊.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腹股沟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99-501.

[12] Aguilar B,Chapital AB,Madura JA,et al.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mesh-site infection in hernia repair[J].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10,20(3):249-252.

[13] Negro P, Basile F, Brescia A, et al. Open tension-free Lichtenstein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use of fibrin glue versus sutures for mesh fixation[J]. Hernia,2011,15(1):7-14.

(收稿日期:2013-11-06)

猜你喜欢

腹股沟疝疼痛
疼痛不简单
“陈伤”为何疼痛复发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
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体会
疼痛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