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相关研究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2014-02-25詹益旺胡斌杰
詹益旺+胡斌杰
【摘 要】
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及我国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典型应用,分析了我国当前物联网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战略规划不足、标准制定缓慢等,并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物联网 战略规划 典型应用 RFID
1 物联网的定义及各国发展战略
1.1 物联网的定义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
虽然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对物联网一直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1.2 各国物联网的发展战略
(1)美国的“智慧地球”
2009年,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该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2)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以确保欧洲在建构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该计划共包括14项内容,主要有管理、隐私及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潜在危险、关键资源、标准化、研究、公私合作、创新、管理机制、国际对话、环境问题、统计数据和进展监督等一系列工作。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CERP-IOT)于2009年制定了物联网相关的战略研究路线图(SRA)。
(3)日、韩“u”战略
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到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韩国也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战略。该战略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其目的除了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娱乐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外,亦希望扶持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
(4)中国的“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
1.3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要点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明确国家将重点推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与智能家居等九大领域的示范工程和先导作用。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2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2.1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对物联网体系架构的提法也不统一,如三层结构——“感知、传输、智能”;四层结构——“感知、网络、平台、应用”;五层结构——“基础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其实,广义物联网的组成关键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被感知者(对象)和感知者(传感器);第二个层次是通信网络,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互;第三个层次是信息的决策和智能处理。其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1)新型传感器及智能传感节点
1)标识技术
编码技术是标识技术的基础,电子标签(RFID)包含唯一的产品电子代码(EPC),电子标签通过二维码识读器、射频读写器等实现对被感知对象的标示和识别。
2)新型传感器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基本单元,可以实现对声、光、电、温度、湿度、压力、浓度、震动等各类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数据信息的感知或采集。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正朝着小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传感器正经历着向智能传感器、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发展。
3)智能传感节点
智能传感节点是传感网的基本节点,它集射频、基带、协议及处理于一体,具备感知、通信、处理及组网的功能,这些功能依靠片上系统来实现。
(2)通信网络技术
1)传感网技术
无线传感网(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集分布式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网络系统,因其微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及组网灵活等特点而倍受青睐。其核心技术包括:协同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
2)通信网技术
通信网是物联网的核心承载网,当前的主要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GSM、3G、4G)、无线局域网(WLAN)、专网。endprint
3)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将采用开放的网络结构,有利于网络的融合演进,支持广泛的接入,并且具备提供丰富的业务的能力。
4)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问题。网络安全必须是全方位的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网络结构安全、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
(3)信息处理及智能技术
1)M2M
M2M是多种不同类型的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其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连网和通信能力,核心理念是网络一切(Network Everything),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无所不在的计算与互联。
2)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
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技术,将朝着更精准、更高效和功能更强大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搜索将实现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
3)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知识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技术核心包括:海量数据搜集、强大的处理能力、数据挖掘算法。
大数据处理就是利用数据筛选工具对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集合进行挖掘,以便获取有用的数据。其技术包括: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大数据的检索与使用。
4)智能运算技术
智能运算涉及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及控制科学等领域,其前沿发展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进化计算等。智能运算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的各层,是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的基础。
3 物联网的典型行业应用
3.1 智能城市管理
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是利用物联网、移动网络等技术感知和利用各种信息、整合各种专业数据,建立一个集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指挥、决策支持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体系。
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在业务上涉及公安、国土、环保、城建、交通、水务、卫生、规划、城管、林业园林、质监、食品药品、安监、水电气、电信、消防、气象等部门的相关业务。以城市管理的部件和事件为核心、以事件联动处置为主线,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促进管理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
3.2 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是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依托医疗感知终端设备、医疗协作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以达到信息化、智能化。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应用包括:数字化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血液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和远程医疗。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无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业务协同和“智能”。
3.3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通过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环境四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起来,建立全方位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道路交通管理系统(ATMS):实现对交通流进行实时监测、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2)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为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服务。
(3)公共交通系统(APTS):实现公共交通的定位、调度、行驶信息服务。
(4)汽车控制系统(AVCS):它使车辆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转向、自动制动以及自动保持安全车距、车速和巡航控制功能。
(5)电子不停车收费管理系统(ETC):不停车收费。
3.4 智能物流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物流配送系统中,既可以实现高质量的配送管理,又可以对配送中心的货物进行随时动态追踪管理,并能根据所获知的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利用RFID、GPS、智能车辆调度等技术,对货物运输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实时识别、定位跟踪、智能处理,消除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漏事故,加快流通速度,提高运输安全性和可靠性。
3.5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多种应用案例,主要包括:校园安全管理系统、智能出入管理系统、智能校舍、教育信息化系统和“一卡通”等。
3.6 智能家居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管理,让人们的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目前智能家居实现的功能包括:
(1)重要设施监测和控制:水、电(灯)、煤气、家电。
(2)分布式联动智能控制:如气候变化与空调温度、窗户开关等的联动。
(3)平安家居:实现门锁、窗锁、围界等的安全监控,实现虚拟隔离带的监控和报警。
3.7 智能电网
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装备、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撑系统,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运行目标。智能电网利用智能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电网的检测、数据分析、故障定位诊断、智能调度的功能。自愈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特征。
智能电网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高级计量架构(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高级配电运行(ADO,Advanced Distribution Operation)、高级输电运行(ATO,Advanced Transmission Operation)、高级资产管理(AAM,Advanced Asset Management)以及自愈电网(SHG,Self Healing Grid)或电网自愈。endprint
3.8 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是指运用遥感遥测、GPS、GIS、传感网、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实现土壤、光照、温湿度、通风、病虫害等的检测,并且实现土壤改良、自动灌溉、自动施肥给药、自动耕作、自动采收、自动加工及储藏。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将是:精细化、预测与防控、远程化、虚拟化、智能化。
3.9 智能工业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监控与管理、环境监测和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与很多其它领域一样,工业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个子系统还是相对独立的,协同程度不高。
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使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真正实现智能工业。
4 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
(1)政策及战略规划落后
物联网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虽然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且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
物联网涉及到诸多行业,具有很大的交叉性,政府应加强对物联网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各行业、各领域融合,解决信息及资源不能共享和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标准化工作落后
物联网产业能否发展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不能完成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然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总体来说标准化工作仍然落后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各类技术标准有待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其发展之路艰巨而漫长。
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了总体报告,提出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
(3)应用开发落后
应用带动发展,物联网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跨领域、各个行业的共同参与的整合应用上。由于不同行业的应用和需求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开发。
近年来,物联网应用开发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简单、初级的阶段,远未充分发挥物联网改善人类生活的潜力。同时,整合能力薄弱、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4)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类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传输网及互联网也是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泄密。此外,信息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着数量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了做到在感知、传输、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信息不被盗取,就必须形成一套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还亟待通过立法,从法律层面上得到妥善解决。
5 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1)对“物”的内涵的延展
不但可以将“物”定义为那些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的实体事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那些数字的虚拟事物和实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可以实现现实的物质世界和数字的虚拟世界的共存与互动。
(2)更加“智能”的网络
在未来的物联网之中,应用、服务、中间件、网络和各种终端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互联结构进行连接。采用标准化和通用的信息通信协议,解决网络异构、业务协同的问题,真正实现网络的大融合、大协同。
当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结构上使用智能技术之后,物联网中的各层将获得自主管理能力(自治网络),智能存在物联网的各层之中。网络将融合下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真正实现智能化。
(3)更加“自在”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需求的推动下,未来的各个网络将消融成为一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允许人和物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与物、采用任何途径与网络进行连接,并且可以方便地取得任何的相关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 The 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 2009.
[3] 华研中商研究院.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分析报告[Z].
[4] 周洪波.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 刘勇,侯荣旭. 物联网关键技术之我见[J]. 硅谷, 2012(5).
作者简介
詹益旺: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工程博士研究生,现任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部总经理,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市场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发管理工作。
胡斌杰: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生和工程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传感网络与认知无线电技术、RFID与物联网工程、GNSS与室内定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endprint
3.8 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是指运用遥感遥测、GPS、GIS、传感网、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实现土壤、光照、温湿度、通风、病虫害等的检测,并且实现土壤改良、自动灌溉、自动施肥给药、自动耕作、自动采收、自动加工及储藏。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将是:精细化、预测与防控、远程化、虚拟化、智能化。
3.9 智能工业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监控与管理、环境监测和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与很多其它领域一样,工业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个子系统还是相对独立的,协同程度不高。
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使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真正实现智能工业。
4 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
(1)政策及战略规划落后
物联网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虽然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且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
物联网涉及到诸多行业,具有很大的交叉性,政府应加强对物联网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各行业、各领域融合,解决信息及资源不能共享和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标准化工作落后
物联网产业能否发展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不能完成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然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总体来说标准化工作仍然落后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各类技术标准有待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其发展之路艰巨而漫长。
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了总体报告,提出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
(3)应用开发落后
应用带动发展,物联网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跨领域、各个行业的共同参与的整合应用上。由于不同行业的应用和需求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开发。
近年来,物联网应用开发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简单、初级的阶段,远未充分发挥物联网改善人类生活的潜力。同时,整合能力薄弱、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4)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类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传输网及互联网也是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泄密。此外,信息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着数量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了做到在感知、传输、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信息不被盗取,就必须形成一套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还亟待通过立法,从法律层面上得到妥善解决。
5 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1)对“物”的内涵的延展
不但可以将“物”定义为那些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的实体事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那些数字的虚拟事物和实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可以实现现实的物质世界和数字的虚拟世界的共存与互动。
(2)更加“智能”的网络
在未来的物联网之中,应用、服务、中间件、网络和各种终端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互联结构进行连接。采用标准化和通用的信息通信协议,解决网络异构、业务协同的问题,真正实现网络的大融合、大协同。
当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结构上使用智能技术之后,物联网中的各层将获得自主管理能力(自治网络),智能存在物联网的各层之中。网络将融合下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真正实现智能化。
(3)更加“自在”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需求的推动下,未来的各个网络将消融成为一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允许人和物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与物、采用任何途径与网络进行连接,并且可以方便地取得任何的相关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 The 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 2009.
[3] 华研中商研究院.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分析报告[Z].
[4] 周洪波.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 刘勇,侯荣旭. 物联网关键技术之我见[J]. 硅谷, 2012(5).
作者简介
詹益旺: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工程博士研究生,现任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部总经理,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市场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发管理工作。
胡斌杰: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生和工程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传感网络与认知无线电技术、RFID与物联网工程、GNSS与室内定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endprint
3.8 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是指运用遥感遥测、GPS、GIS、传感网、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实现土壤、光照、温湿度、通风、病虫害等的检测,并且实现土壤改良、自动灌溉、自动施肥给药、自动耕作、自动采收、自动加工及储藏。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将是:精细化、预测与防控、远程化、虚拟化、智能化。
3.9 智能工业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监控与管理、环境监测和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与很多其它领域一样,工业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个子系统还是相对独立的,协同程度不高。
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使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真正实现智能工业。
4 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
(1)政策及战略规划落后
物联网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虽然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且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
物联网涉及到诸多行业,具有很大的交叉性,政府应加强对物联网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各行业、各领域融合,解决信息及资源不能共享和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标准化工作落后
物联网产业能否发展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不能完成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然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总体来说标准化工作仍然落后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各类技术标准有待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其发展之路艰巨而漫长。
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了总体报告,提出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
(3)应用开发落后
应用带动发展,物联网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跨领域、各个行业的共同参与的整合应用上。由于不同行业的应用和需求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开发。
近年来,物联网应用开发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简单、初级的阶段,远未充分发挥物联网改善人类生活的潜力。同时,整合能力薄弱、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4)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类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传输网及互联网也是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泄密。此外,信息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着数量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了做到在感知、传输、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信息不被盗取,就必须形成一套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还亟待通过立法,从法律层面上得到妥善解决。
5 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1)对“物”的内涵的延展
不但可以将“物”定义为那些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的实体事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那些数字的虚拟事物和实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可以实现现实的物质世界和数字的虚拟世界的共存与互动。
(2)更加“智能”的网络
在未来的物联网之中,应用、服务、中间件、网络和各种终端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互联结构进行连接。采用标准化和通用的信息通信协议,解决网络异构、业务协同的问题,真正实现网络的大融合、大协同。
当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结构上使用智能技术之后,物联网中的各层将获得自主管理能力(自治网络),智能存在物联网的各层之中。网络将融合下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真正实现智能化。
(3)更加“自在”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需求的推动下,未来的各个网络将消融成为一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允许人和物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与物、采用任何途径与网络进行连接,并且可以方便地取得任何的相关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 The 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 2009.
[3] 华研中商研究院.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分析报告[Z].
[4] 周洪波.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 刘勇,侯荣旭. 物联网关键技术之我见[J]. 硅谷, 2012(5).
作者简介
詹益旺: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工程博士研究生,现任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部总经理,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市场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发管理工作。
胡斌杰: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生和工程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传感网络与认知无线电技术、RFID与物联网工程、GNSS与室内定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