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渔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中国11个沿海省市及5大海洋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4-02-25莉,张

海洋经济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经济区产值

郑 莉,张 杰

(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2.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海洋渔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中国11个沿海省市及5大海洋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

郑 莉1,张 杰2

(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2.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梳理,发现推动经济增长的一般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制度,结合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特性建立了海洋渔业生产函数,并以虚拟变量内生的形式将现行水产养殖及捕捞制度引入生产函数中。以1997—2012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分别研究了11个沿海省、五大海洋经济区域生产要素投入对海洋渔业产值的贡献。结论表明:劳动力、资本、技术对全国及区域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均为正向影响,现行的水产养殖制度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为积极促进作用,而捕捞制度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为负面影响。

海洋渔业;水产养殖制度;捕捞制度;面板模型;效益分析

引言

海洋渔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支柱,其健康发展不仅保障了我国海洋经济不断踏上新台阶,同时也对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渔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我国海洋渔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海洋渔业增加值自2002年以来实现了稳步增长,据《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2年海洋渔业增加值为3 65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12.8%(现价,下同,见图1)。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制约,如捕捞量过大、资源衰退、其它产业竞争等问题(李寿岩,2002;杨林,2005;沈金生,2008;刘红卫,2010;闫玉科,2010)[1-5]。为了有效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大量的渔业政策法规。

图1 2002—2012年中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及增速图Fig.1 Added value and growth rate of Chinese marine fishery form 2002 to 2012

国内关于海洋经济产出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多集中于对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分析,对于制度的量化分析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近几年来,国家重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出台了水产养殖及捕捞制度,为了研究这些海洋渔业制度到底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何种影响,本文在生产投入要素基础上引入了海洋渔业制度因素,并量化分析了其经济效益。首先,通过对生产函数或经济增长理论梳理,得到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并结合海洋渔业发展特性,在生产投入要素基础上将水产养殖及捕捞制度以虚拟变量形式内生到函数中,构建海洋渔业生产函数;其次,以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实证分析了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海洋渔业产值的影响;再次,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长三角、海峡两岸、珠三角、环北部湾五大海洋经济区域,并构建了5大区域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分析了各生产要素投入对我国五大区域海洋渔业产值的贡献;最后,依据测度结果和经济分析结论,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1 经济增长理论梳理及发展要素选取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6](1776),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7](M.FG.scott)(1991)、舒尔茨[8](schultz)(1961)都强调了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亚当·斯密(1776)、哈罗德·多马[9](1973) 及索罗[10](1957) 等学者承认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索罗(1985)证明了在不增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技术进步通过改变生产函数仍可以实现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内生到生产函数中,量化分析了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丹尼森[11](E.Denison) 等人(1985)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唯一的源泉,强调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传统的有形的生产要素已不能完全解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中出现了传统要素所不能解释的部分,T·凡勃伦、J·R·康芒斯、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12]等制度经济经济学家(2003)提出了经济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观点,强调了好的经济制度能推动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通过对经济增长中关注要素的梳理[12-14],发现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制度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动力源。

2 海洋渔业生产函数的构建

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劳动、资本、技术的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函数形式如下:

式中:Y是产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量,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是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项的影响,μ≤1。从这个模型可看出,决定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1)α+β> 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2)α+β<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3)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上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得到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源为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制度,基于此,拓展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建立符合海洋渔业的生产函数如下:

将公式(2)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式中:L、K、T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技术,S1、S2分别表示海洋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制度。α是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λ表示技术产出弹性系数,σ1表示水产养殖制度对产出的系数,σ2表示捕捞制度对产出的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3 实证研究

式中:α0为11个沿海省市海洋渔业产值对数的平均值;α*i为i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对数对平均海洋渔业产值对数的偏离,用来反映省市间的海洋渔业产值的差异。由于各省市的海洋渔业产值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使用G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

由表1知,劳动力、固定资本、技术3大变量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海洋渔业产值均为

3.1 数据处理

本文建模样本期为1997—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其中,本文研究海洋渔业产值主要指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值(现价计算,元);劳动力指海洋渔业从业人员(人);固定资本①平狄克(美)所著的《微观经济学·亚洲版》中提到资本投资包括厂房、固定设备、原材料等投资,本文针对海洋渔业产业特性将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资源两部分,并将其内生到函数当中进行处理。指海洋机动渔船(生产渔船,包括捕捞渔船和养殖渔船)年末拥有量(总吨);技术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业务经费总额(万元)。

本文研究的渔业制度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制度和捕捞制度,2000年我国修订了《渔业法》并规定了对海水养殖业实行养殖证制度,1999年及之后我国陆续全面实施了休渔制度、“零增长”制度等。本文采用0~1虚拟变量法处理制度因素,将2000年及之后年份的水产养殖制度设为虚拟变量取值为1,之前年份为0,将1999年及之后年份的捕捞制度设为虚拟变量取值为1,之前年份为0。

3.2 测度方法及过程

3.2.1 11个沿海省市面板数据产出弹性估计

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无个体效应的混合数据模型(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3种形式。为了避免由于模型形式设立造成的估计结果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的偏离,需要就具体的模型设立形式进行检验,Hausman检验表明,在应用所选样本数据对11个沿海省市海洋渔业产值进行参数估计时,应选取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为减少异方差且增加结果的解释性,本文对全部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下文中LOG(*)均表示以e为底取对数),模型形式如下:正的影响,系数也显著。其中,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688,固定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232,技术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226。具体来说,当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增加1%,会带来海洋渔业产值增加0.688%;当海洋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增加1%,会带来海洋渔业产值增加0.232%;当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业务经费总额增加1%,会带来海洋渔业产值增加0.226%。此外,水产养殖制度对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捕捞制度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

表1 我国11个沿海省市海洋渔业生产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估计Tab.1 Panel data estim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ishery production by China′s eleven coastal provinces

另外,从11个沿海省市海洋渔业产值对数对平均海洋渔业产值对数的偏离值来看,1997—2012年间沿海各省市海洋渔业产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天津市的偏离值最高,其次是上海市,而偏离值最低的是广东省,其次是浙江省。

3.2.2 五大海洋经济区域面板数据产出弹性估计

为了进一步研究劳动力、固定资本、技术三大因素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域渔业生产的影响差异,下文将从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海洋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业务经费总额3大变量出发,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以研究这3大因素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具体的影响,通过Hausman检验,本文对我国海洋五大海洋经济区域的海洋渔业产值建立了3个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

由表2中模型1的估计结果知,在保持固定资本、技术与制度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因素对五大海洋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值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当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数增加1%,会带来环渤海经济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值分别增加1.263%、0.952%、0.972%,而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值减少 1.803%、0.553%。由此可见,劳动力因素对于环渤海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出增产的弹性最大,环北部湾经济区次之,长三角经济区最弱。

由表2中模型2的估计结果知,当保持劳动力、技术与制度变量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因素对五大海洋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值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当海洋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增加1%,会带来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值分别增加1.503%、0.428%、0.381%、0.186%、0.383%。由此可见,资本因素对环渤海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出弹性最大,长三角经济区次之,珠三角经济区最弱。

表2 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域渔业生产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估计Tab.2 Panel data estim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ishery production in China′s five major marine economic areas

由表2中模型3的估计结果知,当保持劳动、资本与制度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技术因素对五大海洋经济区域的海洋渔业产值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业务经费总额增加1%,会带来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渔业产值分别增加 0.229%、0.126%、0.092%、0.028%、0.001%。由此可见,技术因素对环渤海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出弹性最大,长三角经济区次之,环北部湾经济区最弱。

3.3 经济分析

3.3.1 基于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渔业产值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分析

从基于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渔业产值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测度结果来看,我国海洋渔业投入要素——劳动力、固定资本及技术的弹性系数α、β、λ分别为0.688、0.232、0.226,即,也就是说,假设我国海洋渔业只投入劳动力、固定资本、技术三个要素时,产业呈规模效益递增态势,说明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提高,产业产出的增长幅度会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产出效益增加。

水产养殖制度变量的系数σ1为正,若在劳动力、固定资本、技术三大要素基本上再考虑水产养殖制度因素,海洋渔业产出的增长幅度将更大,说明我国渔业水产养殖制度的实施更好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增长。具体来讲,2000年国家对《渔业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出了养殖证制度,规范了我国海洋养殖,这些海洋养殖政策的颁布,提高了海洋养殖水产品质量,保护了渔业生态环境,促进了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海洋渔业捕捞制度变量的系数为负,若在劳动力、固定资本、技术三大要素基本上再考虑捕捞制度因素,海洋渔业产出的增长幅度将变小,说明1997—2012年期间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增长。具体来讲,1999年以后我国实施的休渔制度保障了海洋渔业繁衍生息的空间,有效的缓解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困境;“零增长”制度是在一定的区间、区域对特定的渔业资源品种设定可允许捕捞量最大值,将捕捞量作为直接管理对象的制度,有效的弥补了许可证制度对捕捞量规定不明确的不足。以上这些海洋渔业捕捞制度影响着海洋捕捞量,使得海洋捕捞量在1999年以后稳中有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海洋渔业产值的增加,但缓解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枯竭,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除了一系列的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制度,国家还进一步地加强对海洋渔业的政策支持,如2013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1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今后我国将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在上述制度和政府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3 872亿元,同比增长8.8%,政策效果已显现,渔业经济快速增长。

3.3.2 基于五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产值的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分析

从基于五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产值的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测度结果来看,劳动力对5大经济区海洋渔业产值的弹性分别为1.263、-1.803、0.952、-0.553、0.972,固定资本的弹性依次为 1.503、0.428、0.381、0.186、0.383,技术的弹性依次为 0.229、0.126、0.092、0.028、0.001。由上述结果可知,相对于其它经济区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充分发挥了三大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海洋渔业产出效率最高,三大要素对其它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提升的空间;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资本要素对其海洋渔业产值的弹性均明显高于劳动力、技术要素这反映出我国海洋渔业正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我国海洋渔业要素流动市场日趋完善,劳动力、资本及技术能够在要素市场“择优驱动”原则主导下流向效益更高的区域,但要素之间并没有实现完全充分流动,三大生产要素对我国五大经济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三大生产要素环渤海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均高于对其它四个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4 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虽然在要素投入和配置方面呈现出了一些良好态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为了使我国海洋渔业更好的发展,本文认为在以后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海洋渔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固定资本、技术)的市场建设,逐步实现要素在区域间的充分流动。随着我国海洋渔业产品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海洋渔业产品基本实现了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但产业要素市场仍处于待完善状态,这势必会影响到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建设海洋渔业开放、统一、公开的要素市场,使各类流动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受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而实现充分流通,使各类要素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有效配置,将是我国海洋渔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科学选择海洋渔业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的方式,合理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在生产要素流动中,只有当流入的生产要素与原有生产要素形成质的融合,才能引起生产要素流入成员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产要素流出成员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演进,从而实现双赢和提升各海洋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如在海洋产业整体发展过程中,若各大海洋经济区之间劳动力要素相互调剂余缺,可以增大产业系统中劳动力要素补偿与更新的选择空间,从而在短期内加快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阶段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已经率先发展,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集聚程度较高,其中,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而资本的边际报酬相对较小,因此,应合理地引导各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3)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海洋渔业发展管理体制。虽然,我国为了缓解和解决海洋渔业资源衰竭对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水产养殖和捕捞政策,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渔业报废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等,说明海洋渔业发展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满足市场、渔民的需求。因此,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管理制度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4)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发展海洋渔业经济要遵循基本的自然和经济规律。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虽然在一系列养殖和捕捞制度的约束下缓解了快速衰退的困难,但是,海洋渔业资源不足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渔业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基本的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海洋渔业的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规则和政府引导下健康发展。

[1]李寿岩.浅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锐减原因 [J].中国水产,2002(5):28-29.

[2]杨林.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中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5(1):2-7.

[3]沈金生.海洋渔业可持续性分析——基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应用[J].经济问题,2008(3):33-35.

[4]刘红卫,贺世杰,王传远.渤海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79-14584.

[5]闫玉科,周明华.南海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0(1):110-111.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M.FG.scott.A New View of Economics Growth[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1.

[8]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7.

[9]哈罗德.动态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R.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 312-320.

[11]Edward F.Denison.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1929-1982[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Washington D.C., 1985.

[12]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3.

[13]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亚洲版[M].刘启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海峰.对影响我国海洋捕捞业制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5):24-27.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of Marine Fishery———Based on the panel data by eleven coastal provinces and five major marine economic areas

Zheng Li1,Zhang Jie2
(1.National Marin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Tianjin 300171,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3,China)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we found that labor,capital, technology and system are the general factors for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economy.In the light of the marine fishery industry′s characteristics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marine fishery production function,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ystem of aquaculture and fishing in the form of endogenous virtual variables.Employing the data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from 1997 to 2012,as an empirical sample,we study the productive factor inputs'contribution to the gross fishery production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and five major marine economic regions,with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 model with fixed effects and the variable intercept model with fixed effects 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labor,capital and technology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marine fisheries and in addition,the current aquaculture system for fisher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marine fisheries,however,the fishing system has a negative impact.

marine fishery;aquaculture system;fishing system;panel model;benefit analysis

F307.4

:A

:2095-1647(2014)01-0005-07

2013-12-20

郑莉,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统计与分析,E-mail:zhengli_668@126.com。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经济区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及驱动机制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