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道德情感培养
2014-02-25郑春淀
郑春淀
摘要:古典诗词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飘渺的想象徜徉于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之中。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生命意识,激发爱国热情,陶冶人格性灵。
关键词:中职学校;古典诗词;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87-03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汉·毛苌《毛诗序》)
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魂。它是中国人心灵特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艺术投射,一切人生的温柔与忧伤、慷慨与悲凉都凝聚或弥散在这美妙的情感中。漫游于古典诗词的海洋,徜徉于美不胜收、或浓或淡、或沉郁或飘逸的意境中,我们会发现某种自然物总是成为某种特定类型的情感、人格、意志的象征物、投射物。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经过数千年沉积下来的精髓。古诗词之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诗歌长河中熠熠生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表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情。诗歌本质上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诗人用“诗”这一特定形式来作为内心情感的载体,从而一吐为快。“诗言志。”(《尚书·尧典》)“诗缘情而绮靡。”(晋·陆机《文赋》)这些论述都精当地阐明了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发感情。所以,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学习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能让学生积累国粹语言,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中职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中职教育应重视这一特殊关键时期。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在促进道德的形成上有天然的优势,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加强中职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古典诗词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发展史、心灵史。整个古典诗词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
因此,加强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态度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借助凝练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抒写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传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真挚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中职学校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道德情感培养的实施
(一)树立生命意识,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
在古诗词中,不乏作者自杀或作品人物自杀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讲述背景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未能正确导向,势必使学生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时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的思想。所以,教师尤其要注意对自杀这一行为的正确理解和引导。从我国第一个自杀的词人屈原算起,很多文人骚客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惜以死抗争,这与“士可杀不可辱”的儒家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而文学作品中自杀的人物则是文人笔下塑造的典型。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选择以血的代价来换取人们的觉醒。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忽视让学生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他们为什么自杀,这都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思想,是一种懦夫的行为。尽管有些文人的作品令后人瞩目,但他们对生命的肆意虐灭却遭到人们的鄙视。我们更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作家在困难面前从未想过放弃,他们选择了用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从而闪烁出生命的光辉。如丈夫在战乱中病死、自己流离失所的女词人李清照;家破人亡、穷困潦倒的曹雪芹;因“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的苏轼;被施以宫刑、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这些文人都遭受了人生的挫折,却愈挫愈勇,最终用手中的笔和生命之心谱写了人生最强的音符。
生命是一种过程的体验,在这种过程中展示生命多彩的一面。多种的生命形态,多种的生命体验,需要生命智慧来融合表达。生命意识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教育工作有时也会偏离人性主题,应利用古典诗词体现古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珍惜,对中职生实施生命教育。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命对话,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而刚健的人格,形成独立、自由的价值主体,尊重人的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生命价值有乐观的态度,充满博爱的精神。
(二)激发爱国热情,抒发民族自豪,增强社会责任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只有真实情感才能感动人。比如,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无不心灵震撼,动情动颜!诗人面临生存绝境,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寒士”得以要居庇护,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舍己忘私、关心他人安危的仁爱之心、博大胸怀,不仅令利己者汗颜,更是对当今学生的精神哺育。《庄子·渔父》中早就说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教师自己真正为此而动情,才能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丝丝缕缕牵动学生的情怀。
另外,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激烈的感情是对祖国灾难的担忧,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为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来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中洋溢的爱国热情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的豪情壮志、气吞山河的佳句,在教学中都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扬帆启航、直济沧海。
(三)陶冶人格性灵,体悟道德意境
我国的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诗的美,集中体现在意境中,意境是诗词的内核。一方面,它是作家的虚构,实际并不存在,有着虚幻性;另一方面,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意境中总弥漫着某种情感。其实“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而意境也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我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赋予它们一些固定的意义。
如“露”就是一个在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在具体的诗境中大都是表示对人生短促的慨叹。如“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这“露”蕴含着几多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凉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沉叹息。又如“鸥鸟”原型,在具体的诗境中常是孤独、自由人格的象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鸥鸟的独来独去、飘忽天地之间的特性与诗人心灵深处的孤高、傲岸、寂寞以及对人格自由独立的向往和心灵流浪构成深刻的心理对位效应。
其实,意象的传统审美习惯还有很多。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鹧鸪——思乡,凄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等等。诗歌中的意象寄寓了丰富的历史与诗人个人的文化内涵,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突破口。
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来讲,把握诗中的意象,从而体会意象中所寄寓的情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目标。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笔淋漓,写绝了登高所见之秋景,“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让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用心的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诗中表现的种种意象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在这两句诗中充分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蕴。
所以,面对古诗词营造美丽动人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情感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诗意的语言来触动学生的情弦,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真正体会情感的伟大和崇高,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就会使他们的品德、情感、理想和信念得到升华。
结语
篇幅短小、构思灵巧的诗词作品,往往是诗人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古典诗词充满洋溢着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是带着一种强大感发力量的,是能够呼唤人心灵深处很多美好感情和高尚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在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应通过古典诗词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
[3]唐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张燕瑾,杨锺贤.唐宋词选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5]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吴文年,舒银根.新课标下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浅谈——从高考古诗文答题情况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7]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