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2014-02-25赵欣潘望远
赵欣+潘望远
摘要:本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通过对3653名大一新生进行整体调查,依据问卷测试结果,对筛查出具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174名学生进行面谈诊断发现:有A类心理问题的学生3人,占1.7%;有B类心理问题的学生62人,占35.6%;有C类心理问题的学生109人,占62.7%。对有C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提升自我心理教育水平;对有A类、B类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适时的关注与重点预防,采取确实有效的心理干预举措,防止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对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平安校园; SCL-90 量表;心理问题类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16-04
问题提出
由于人类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不同的研究者以各自的研究方向为角度,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为基点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国外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姆等都曾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做出过阐释。国内心理学家,如张春兴、张大均、王登峰、黄希庭等都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本土化研究,但他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定义也不尽相同。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该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平安校园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齐抓共管,通过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使这种校园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理性、稳定、有序、和谐化的状态。平安校园即是校园及周边持续稳定、和谐与校园运行常态化。
已被应试教育模式习惯化的大学新生,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存在各种不适应现象与各类问题,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隐性人数比例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使得高校管理工作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为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2012级全体大学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查结果显示有174名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针对这些学生,组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他们进行面谈诊断,并对存在的普遍现象总结归纳,划分为A、B、C三类,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2级3653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经SCL-90筛查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174名学生,经面谈诊断并根据标准分为A、B、C三类。A类是有神经症、精神分裂等倾向的学生,需要到专业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与检查,为重点监控与关注对象,需要必要的心理干预,预防恶性事件发生;B类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摆脱症状;C类为一般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服务,培养自我心理调试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编制于1975年,共包含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该量表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该量表现已成为心理测量和评估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A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A类学生包括各种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此次调查筛查出3名该类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1名。
在3名学生中,焦虑因子与恐怖因子均高于常模。焦虑因子包括通常与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表现及体验,一般指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那种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其中项目33(感到害怕)和项目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有两名学生选择。恐怖因子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症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公共场合及交通工具。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项目。其中,项目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有两人选择。
(二)B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B类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新环境不适应等。这类学生虽然有种种烦恼,但仍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次调查筛查出62名该类学生,其中男生32名,女生30名。在该类学生的男生中,强迫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共30人,其次为其他因子,共26人,且焦虑因子高于常模的共24人。其中,选择项目9(忘性大)的人数最多,共21人,强迫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70%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为次多,共16人。其他症状反映睡眠、饮食、死亡观念、自杀观念等。且59、89两个项目和抑郁因子的15题三项综合可反映自杀倾向。其中,选择项目44(难以入睡)的人数最多,共16人,强迫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61.54%选择了此项。且选择项目59(想到死亡的事)的人数为次多,共11人。焦虑因子中选择项目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的人数最多,共13人,焦虑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54.17%选择了此项。次多的为项目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共12人选择。
在该类学生的女生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均为25人。强迫症状中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最多,共16人,占强迫因子高分学生的64%。选择项目51(感到自己的脑子变空了)的人数为次多,共13人。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在人事关系方面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高分的对象,与人际交流有关的自我敏感及反向期望也是产生这方面症状的原因。其中,项目41(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选择的人数最多,共19人,人际关系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76%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34(觉得自己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的人数为次多,共18人。焦虑因子中选择项目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的人数最多,共17人,占焦虑因子高分学生的68%。选择项目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的人数为次多,共14人。
(三)C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他一般心理问题均归为C类。此次调查筛查出109名该类学生,其中男生60名,女生49名。该类学生的男生中,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共49人,其次为偏执因子,共40人,且强迫因子高于常模的共39人。
精神病性症状用于在门诊中迅速了解病人的病情程度,以便作出进一步的治疗或住院等决定,故把一些明显的、纯属精神病性的项目汇集到本因子中。有4个项目代表一级症状: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还有反映非一级症状的精神病表现,精神分裂样症状等项目。其中,选择项目85(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的人数最多,共17人,占精神病性因子高分学生的34.69%。选择项目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和项目88(从未感到其他人很亲近)的人数均为16人,是该因子选择人数的次多。
偏执因子包括偏执概念的一些基本内容,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其中,选择项目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的人数最多,共21人,占偏执因子高分学生的52.5%。选择项目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的人数为次多,共18人。
强迫因子中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最多,共23人,占强迫因子高分学生的58.97%。选择项目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的人数为次多,共21人。
在该类学生的女生中,强迫因子高于常模的人数最多,共33人,其次为焦虑因子,共32人,而抑郁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高于常模的均为31人。
强迫因子中选择项目46(做什么事都难以作出决定)的人数最多,共18人,占强迫因子高分学生的54.54%。选择项目55(做事时不能集中注意)的人数为次多,共17人。
焦虑因子中选择项目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的人数最多,共19人,焦虑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59.38%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80(感到本来很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人数为次多,共12人。
抑郁因子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是代表性症状。它还以对生活缺乏兴趣、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等为特征,并包括失望、悲观、与忧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该因子中有几个项目包括了死亡、自杀等概念。其中选择项目29(感到孤独)的人数最多,共25人,抑郁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80.65%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30(感到苦闷)的人数为次多,共23人。
精神病性中选择项目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的人数最多,共19人,精神病性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61.29%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85(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和项目88(从未感到其他人很亲近)的人数为次多,均为11人。
其他因子中选择项目60(吃得太多)的人数最多,共12人,其他因子高分的学生中有38.71%选择了此项。选择项目59(想到死亡的事)的人数为次多,共8人。
讨论
结合上述各类学生的SCL-90测验结果及面谈诊断,发现三类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心理问题。
在A类学生中,发现存在压抑、孤独,对事物没有兴趣,不敢与异性交往等症状,同时伴有强迫、焦虑与恐怖的症状,且自述较严重,还有学生存在典型的强迫观念。总体来说,A类学生的焦虑及恐怖症状明显。
B类学生的男生存在普遍的强迫症状及睡眠问题。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强迫,忘记性大,追求完美,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睡眠问题反映的也较为集中。且有些男生抑郁症状明显,有些人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因学习困难等现实事件引起的情绪问题。还有一部分该类男生存在焦虑症状,而个别则存在轻微人格障碍或偏执症状。
B类学生的女生中存在较多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有:不敢讲话,胆小,异性恐惧,在乎别人,受别人影响大,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等。还有一些强迫症状,如有语言强迫,注意力不集中,小问题强迫想等。而焦虑症状的表现为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等。B类的女生还存在自尊强而自卑的特点,也有一些女生存在轻度抑郁,个别女生存在睡眠障碍。
总体来说,B类学生中,男女生的焦虑症状均较突出,且最为突出的两个项目都是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和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C类学生的男生中主要存在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强迫症状,焦虑症状也存在较多。一些男生人际关系敏感,有的轻度偏执,也有个别男生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但大多数该类男生为一般适应问题,基本正常,易顺利解决。
C类学生的女生中主要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强迫症状,如洁癖等,且抑郁因子的高分较多。另外,还有个别人存在偏执症状、自卑、性格内向等特点。该类的大多数女生也为一般适应问题,与该类男生相似。
在面谈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压力以及大学学习压力是造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三类学生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家中有兄弟姐妹,供其念大学的经济负担较重,使他们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压力。而且大一新生入学不到半个学期,较难适应与高中明显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再有老师按部就班的指导。此外,生活上要学会自理,不再有父母的照顾,这个转变也会引起学生的不适。而宿舍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难免会有一些生活习惯的不同及交流的不便,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另外,有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性格因素导致的,如内向等,还有从小追求完美、争强好胜的特点。
心理健康与平安校园建设的建议
第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的心育氛围是建构平安校园的基本保障。生活在大众化与普及化交织时代的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潮流,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许多人不能很好地驾驭自我,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心灵的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这样,心理问题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高校管理者就必须以心育这个自下而上的育人系统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切入点,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的心育氛围,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校内的广播、电视、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现场咨询、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征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的平安校园。对于有C类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以此项举措为主,鼓励他们常找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交流,或者找一个同类的朋友多沟通;培养及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找到宣泄的途径,排解其不良症状;有针对性地指导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运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途径,帮助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升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水平,是建构平安校园的积极举措。对于有B类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专兼职教师必须提供必需的心理援助,运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专业技术与手段,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能量,帮助其摆脱心理问题困扰,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常态化学习、生活中去。特别应对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减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三,完善三级心理预防与应急防护网体系是建构平安校园的重要基石。三级心理预防与应急体系是预防与处理各种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要机构。一级防护网为班级,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班干部等,主要功能是观察瞭望平台,及时实时地向二级防护网反映或通报信息。二级防护网为学院,包括辅导员、主管学生的副书记、书记等,主要功能是初步对个体、事件等进行判断或处理,能自我处理就自行解决,不能应对就上报三级防护网。三级防护网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包括中心主任、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等,主要以专业化、职业化的手段与技术,预防与应对心理危机事件。这三级防护网主要以预防与应急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为主,主要应对A类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防护网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互相联动,构成有效的体系,共同应对危机事件。对于A类学生,应主要以三级防护网为主。因此,对A类问题学生,需做进一步的系统的诊断与心理咨询干预,以心理危机预防为主,进行有效的干预,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总之,平安校园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应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联动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要将楼长、宿舍长、学生干部等大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他们进行人际沟通、心理问题判断、助人技巧、危机干预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干预机制,健全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的有效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和谐、平安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邓慧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5]肖建伟.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6]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