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

2014-02-24王玉秀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乐崂山乐团

王玉秀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每次在和学生鉴赏各个地区的优秀民歌、戏曲时,总会有学生发出感慨:“老师,我们这儿有没有动听的音乐?”“如果这首歌是我们崂山的该多好?”有时我会搪塞几句:“《沂蒙山小调》不是我们山东的吗?”“柳腔、茂腔我们这儿也有人会唱。”其实,我的心里也一直在郁闷:“为什么我们崂山就没有能让我们的学生引以为豪的音乐呢?”直到2007年的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崂山道教音乐”成功申报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崂山人,我开始关注崂山的音乐文化,并且也在音乐课堂上尝试着:让我的学生们在爱家乡风景的同时也能爱家乡的音乐。

一、合理介绍家乡音乐,潜移默化融入课堂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自豪感,激起他们对崂山古乐的喜爱,我搜集了大量“崂山道教音乐”的相关资料,从中摘录最精彩的篇章让学生们了解。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圣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邱处机三次来崂山,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而又具有多样性的音乐文化遗存。其中,既有在重大祭祀中演奏和唱诵的郊庙乐曲,又有清新幽远的欣赏性的音乐,还有生活气息浓郁丰富多彩的民歌民风,更有僧侣道人们做功课的课韵以及用于民间“走坛”的应风乐。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由于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致使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传流至今。经过近几年崂山古乐团不断挖掘、整理、排练,崂山古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曲目方面,挖掘、整理了《交门之歌》《秋风辞》《崂山餐紫霞》《空洞步虚曲》《太清水月》《离恨天》《六问青天》《西宫辞》《竹枝词》等十几首曲目;舞蹈方面,创作编排了古乐舞,如双人舞《香玉》《东夷傩舞》《崂山餐紫霞》等;乐器方面,有编钟、编磬、瑟、篪、萧、鼓等古代乐器。……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对崂山古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一种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以此为契机,我在音乐课堂上开展了“家乡美”这一环节,在5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新人新事。学生们准备不充分时,我会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或者一起聆听一段介绍崂山古乐的文字。短短的5分钟,不仅仅开阔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们爱家乡爱音乐的一种情感。

二、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深入了解崂山古乐

当你真的把弘扬家乡音乐作为一件事情来做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它在移动。当我不经意地翻看自己搜集的资料时,竟然发现有很多知识可以告诉学生,有很多报道都会让崂山人自豪。于是,我把历史文化名人与崂山道教音乐的故事归纳起来,择机向学生们有选择地介绍。如李白和《崂山餐紫霞》。“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李白曾在天宝年间游览崂山,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崂山古乐团根据李白与崂山的传说,发扬了已有的崂山道教音乐曲目,演出了《崂山餐紫霞》。仙乐飘飘,音韵悠悠,诗仙吟哦,仙女起舞,崂山道教音乐的魅力和意境在这曲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丘处机和《乘舟共赴烟霞侣》。“乘舟共赴烟霞侣,策荆杖、寻高步,只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曲,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均天去。”这首描绘崂山山海风光的《青玉案》是丘处机所作。有一次丘处机游崂山,上至南天门,有道士演奏了《空洞步虚曲》,面对如此胜景,聆听如此仙乐,丘处机即兴作《青玉案》,其序云:“余自胶西醮事完毕,与道众来游鳌山,道众多雅士,奏《空洞步虚曲》毕,余乃作《青玉案》词一首。”这首词被道士广为传唱,成为崂山道教音乐中的一只仙葩。

蒲松龄和崂山道教音乐。清康熙年间,文学家、音乐家蒲松龄,在太清宫寄居时,除创作了《聊斋》中一些篇章,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和经曲。蒲精晓“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他把其中一些精彩片断传给了太清宫道士,从此,使道家一些经曲中有了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现在崂山古乐团演出的曲目中有舞蹈《香玉》,编钟伴奏,间以女生伴唱,采用崂山道教音乐《返魂乡》乐谱。

与此同时,偶然间朋友赠送给我一盘《崂山古乐》CD,让我如获珍宝,为我介绍崂山古乐增添了“有形的翅膀”。我利用音乐课5分钟时间选取部分乐曲引导学生们聆听、探讨,使得欣赏崂山古乐不再是纸上谈兵。慢慢地,学生们有了探究的兴趣聆听的愿望……我深信:学生会喜欢家乡的音乐,并且会引以为豪——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三、创设育人氛围,合理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合理利用有效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传承崂山古乐的关键。

1.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在乡土音乐教育中也应如此,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创设一个乡土音乐文化的氛围,使学生的音乐水平、综合素养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也使教师在这种氛围中体验到“润物细无声”的授业乐趣。在欣赏《崂山餐紫霞》时,我提前安排让各班离崂山特别近的学生登到巨峰感受这首词的意境,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其他学生表演,之后我再配以旋律来歌唱。最后再让学生欣赏道乐团的表演。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接受和发现。endprint

2.以丰富人文内涵为主线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挖掘乡土音乐中的“文化孕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音乐作品向学生传递乡土音乐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介绍崂山古乐时,我把崂山古乐团的创始人青岛市政协委员、原崂山区文化馆馆长张开明介绍给了同学们。为了使挖掘、整理、研究的成果能够转化成为崂山旅游的资源,使被尘封了的崂山历史文化为世人所知,2004年,张开明多方奔走,成立了“崂山古乐团”,将崂山的历史故事与崂山的古乐曲结合在一起,串编成一套民族器乐曲目和歌舞节目。为此,他从全国各地招聘了古乐演奏人员,还自己出资100多万元,购买了四套编钟、一套编磬等古乐器,排练出了“仙境奇葩——崂山道乐”和“编钟乐舞——东海仙韵”两大系列节目。通过介绍他以及他组建的崂山古乐团,同学们也深深地被他的行为和理想所感动,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一种情感——乡情。近几年,随着崂山区每年一度的非遗节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崂山人知道了这种音乐,相信崂山古乐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3.实践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乡土音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比较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在介绍崂山古乐时,我布置会民族乐器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简单的乐谱进行演奏并开展研究性学习,没想到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反应热烈,从最初的模仿到咨询专业老师,以及向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的民间音乐爱好者请教有关知识,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课堂上会乐器的同学还进行了现场演奏。前些天,有学生还特意跑到我跟前兴奋地说:“老师,我看了崂山道士们的现场演出了,真的不错!”原来,旅游高峰期间,崂山道乐团每天为游客演奏两场,成为崂山旅游的新看点。我的心弦拨动了一下:努力没有白费,会有更多学生关注家乡的音乐,热爱家乡的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当地乡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是具体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虽然目前我们的学生们对崂山古乐知之甚少,而且由于经费、演奏员等诸多因素原崂山古乐团也解散了,但是我深信有爱家乡爱音乐的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不断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崂山娃喜欢并继承这项文化,使它像纳西古乐一样走向世界。

所以,有共同志向的音乐教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做这样一件小事:关注和传播乡土音乐,让崂山古乐和崂山景色一样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崂山人都为自己家乡的音乐而自豪!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崂山六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乐崂山乐团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滚烫的交响灵魂
登崂山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香港中乐团第37乐季开幕音乐会:千年之声 钟乐龢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