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游戏中建构有效师生互动的实践策略
2014-02-24郦琦
郦琦
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影响和作用。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形式可以是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幼儿与环境、材料间的互动。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区域游戏的保护伞,它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效果,因此,我们应在区域游戏中充分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许多教育者思想上重视了,行动上却跟不上,他们在区域游戏过程中缺乏实施有效的师幼互动的策略,致使区域游戏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
1.高控制的区域“作业”
(1)高结构的区域材料。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往往存在“做”得过多的现象,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极少,游戏内容也极为单调。如在美工区,教师创设了制作纸杯企鹅的内容,准备了老师制作的企鹅范例和与范例相同的材料,孩子们就照着老师的样子做一模一样的企鹅。教师投放的“企鹅”的相关性材料,就是一种高结构材料,它目标明确,幼儿容易达到目标,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探索、创造等能力完全被束缚。有人说:教师多钉一个钉子,幼儿就少钉一个钉子(机会)。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的过程中往往扮演着辛勤的木匠,他们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辛苦地亲自设计游戏内容和规则,制作相应的游戏材料,一心将游戏导向自己心中的形式,结果幼儿的区域游戏成了完成老师一个一个精心制作的“作业”的形式,幼儿被老师牵着走。(2)高控制的教师指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告诉我们,区域游戏中教师的适当介入和指导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观察和幼儿活动的兴趣上。但高控制的教师指导往往违背了以上两点。如,在建构区搭公园的游戏中,将近一半时间过去了孩子们还在讨论公园的门应搭在哪个方向?老师一看着急了,边帮孩子搭门边说:“门在哪个方向都没关系,你们要加快速度了,别人都要玩好了。”孩子们停止了刚才的讨论,顺着老师搭的公园门继续活动。教师没有观察就随意介入孩子的活动,没了解孩子游戏的真正意愿和兴趣就去任意指导,使这种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教师去导演、去指挥游戏,区域游戏只是形式而已。
2.放任自流的自由活动
(1)随意投放活动材料。相对于辛勤的木匠,就是懒惰的木匠,他们不设计、不制作区域材料,也没有意识到游戏内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游戏目标模糊或不加思考,随意、无目的地投放材料,使区域游戏像一盘散沙,幼儿活动的兴趣大打折扣。(2)不加指导的自由活动。在某些游戏中个别老师放弃其作为指导者的作用。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师适当的指导对体现幼儿游戏价值的作用,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把材料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自由活动。在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能得到积极的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在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自身成长的养分,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积极建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游戏的质量和效果。分析教师在区域游戏的互动中存在的两个极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区域游戏中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多为幼儿提供开放性材料,为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提供条件
开放性材料分两种:一种叫低结构材料,它是一种隐含着学习目标、幼儿游戏结果具有多样性的材料。另一种叫非结构材料,它是不含目的性、完全开放、游戏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材料。华爱华教授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活动区中幼儿学习与发展”报告中指出:“应多为孩子提供开放性的活动区材料。因为开放性的材料能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对材料不设定任何的玩法,幼儿自主控制材料,游戏结果多变、具有创造性。而高结构材料则刚好相反。”因此,种类丰富的开放性材料能让幼儿真正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激发无意学习。如在班级的废物回收箱内积累了不少鞋盒,这天区域游戏中我发现鞋盒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建构“世贸大厦”时,孩子们拿它当作搭建筑物的主体部分,因为鞋盒的大小和块状结构与大厦本身的棱角感很相像。在表演区的“敲敲打打”中,小朋友拿着鼓棒找了许多东西敲打并倾听它们的声音,后来孩子们发现将鞋盒倒扣过来敲的声音最像鼓声。在自然角里,鞋盒成了蚕宝宝的家,在美工区里,鞋盒又成了制作汽车的主要材料……
开放性材料释放了幼儿的天性,孩子能自由自在、不受规则目的制约地玩,又培养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解放了教师的双手,教师不用再辛苦地设计、制作区域游戏材料(即“作业”),同时还为教师仔细观察幼儿提供了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为引发有效的师幼互动奠定了基础。
二、贯彻具体实用的师幼互动指导策略,为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提供保障
1.关注为先,解读幼儿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随意进出各区,进区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们在玩什么呀?”这样的提问往往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回应老师的同时也打断了他们原本的活动思路。教师没有观察,没有分析的随意介入,使师幼互动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应是建立在教师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孩子的游戏情况和水平,就能找准时机,适时地介入,从而形成有价值的互动。观察与关注的过程实际就是“解读”孩子的过程。
(1)“解读”材料与幼儿的适宜水平。我在小班美工区提供了以下材料:矿泉水瓶、各色彩纸,双面胶等,意让幼儿通过剪贴彩纸来装饰瓶子。有4位孩子进入了该区,可就在我一转头的瞬间,我发现只剩下圆圆和一诺在那儿了。只听圆圆大声喊:“老师,你来帮我剪个五角星,我不会剪。”跟着一诺也应声说:“老师,我也不会。”当我在帮圆圆时我还发现一诺为了剪一段双面胶,剪刀头已经被双面胶包住动不了了,并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根据孩子们的表现我分析,是不是幼儿缺少设计图形剪纸的经验,不知道“从何下手”?抑或是纸的种类太单一,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在我的猜测下我又增加了一些图形和动物头饰(已黏好双面胶)、已经画好一些图形的彩纸、其他种类的纸张(皱纸、报纸、广告纸、色卡纸等),同时我还用范例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一些已经做好的瓶子作品,没想到这个区一下子变热闹了起来。在各种成品不断出炉的基础上,孩子们还能用另外的材料来尝试装饰、打扮瓶子,收获不小。endprint
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对材料和幼儿活动情况的关注“解读”到所提供的材料与幼儿实际的水平间的差距,根据差距老师对孩子们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思考,跟进和改善材料,这是师幼间通过材料这个媒介来进行的隐性互动。
(2)“解读”幼儿的操作问题与水平。今天是中二班小朋友第二次玩沉浮游戏。牛牛非常认真地将老师提供的材料一样一样地放入水中,并逐个记录下了沉浮现象,但我发现他用的记录符号是“Χ”和“√”。我自然地出示了若干表示沉浮的符号图示,引导他与自己的记录观察、对比。最后,他将自己的符号改了过来(↑↓),他认为改过来的符号一看就能明白了。而端端则是快速地将老师提供的材料放完后,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找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放入水里来观察。我看了一眼端端的水桶说:“那么多东西都浮在上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们也沉下去吗?想一想,试一试吧,还可以请其他的物品来帮帮忙。”
这个案例中老师解读到了牛牛小朋友用“Χ”和“√”的记录符号来记录会使他沉浮的概念搞混,端端的活动兴趣已不能从现有的材料中得以满足,她的经验水平高于老师的预设水平,这些幼儿的操作问题与水平,对孩子与材料进行了有效的介入与调整,使孩子能更好、更专注地参与活动,从而形成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有了充分观察与解读,教师和幼儿的区域游戏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互动就显得轻松自然,它真实、直接,没有半点教师的预设与形式主义,能积极提升师幼互动的效果。
2.支持随行,助推游戏
(1)支持幼儿的游戏角色和情节。角色游戏是区域游戏中最受欢迎的,它贴近幼儿生活,直接反应幼儿已有经验,幼儿往往会不知疲倦地一遍遍重复。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常会出现角色出错或游戏中断的情况,教师应支持和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幼儿原先已有的和在游戏中获得的零散经验,使之变得系统化,并引发幼儿积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新的意见和设想,以帮助幼儿改进游戏水平,使师幼互动更显智慧。如为了让孩子们在玩商店的游戏时更逼真,我在商店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银行,由两位小朋友当银行服务人员。但我发现他们一开始忙着给顾客发钱,后来就不发了,而是请“顾客”自己拿钱,到游戏即将结束时则自己拿着钱离开银行去“商店”买东西了,银行成了“自助银行”,来取钱的“顾客”全都自己随便拿钱……游戏评价时,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问题:“顾客来了,柜台人员应该怎样做?银行里的钱可以随便取吗?”幼儿甲说:“要请顾客排队,一个跟着一个。”幼儿乙说:“不对,银行里不是排队的,而是拿号码纸的。”甲:“对,先拿号码纸,再排队!”幼儿丙说:“银行里的人还要要问顾客取多少钱?如果把钱取光了就没了”。幼儿丁说:“还要问密码是多少的?”……于是,我顺着幼儿的回答继续深入:“取出的钱没有用完怎么办?顾客那么多如何设置密码?钱是不是可以无限领取?”问题一步步深入,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逐步增多,对游戏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活动后我还增加了存折、密码器等游戏材料。
(2)支持幼儿游戏兴趣的延续。幼儿年龄小,兴趣易转移,在区域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玩了一会就不要玩了或离开区域的幼儿。针对这样的幼儿,教师应观察分析其原因:是游戏内容太难了?还是内容太简单、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如果是后者则可以给孩子新的任务,以延续和激发孩子新的兴趣点。
3.积极对话,激发思考
积极对话,激发思考的重点是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中对寻找有价值的切入点,在互动中帮助幼儿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激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自己获得答案。教师与幼儿的对话目的不是将答案直接呈现给幼儿,而是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关键点或难点,并形成假设。有时甚至不是为了使活动变得顺利或容易,而是使问题复杂化,易引发、从而促进更有价值的活动,提升幼儿原有经验。
在区域游戏中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提高区域游戏价值、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走进孩子、观察孩子的基本要求,更是幼儿积极、自由、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鲁迅幼教集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