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结构数学活动指导策略实践探索

2014-02-24俞培芬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2期
关键词:幼儿结构材料

俞培芬

所谓幼儿低结构化就是指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学具、玩具等各种素材都是独立的、可拆分的,可以供他人自由选择使用。这些活动关注环境与材料的品质,教师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是关键,要求环境与材料体现数学课程的目标,反映孩子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是低控制的、以孩子自主选择为主的活动。这种低结构式的数学教育模式恰恰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能有效调动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基于幼儿要在生活、游戏中学习的原则,我们重点挖掘幼儿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元素,以具体而有趣的数学问题呈现作为切入口来开展低结构数学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幼儿碰到的问题刺激数学探究活动。强调让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有意义地建构数学知识并加以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活动过程中重视数学思维发展的价值,激发幼儿数学思维的兴趣,引导幼儿像数学家那样用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处理问题,努力遵循“有趣的思考胜过千言万语的赞美”这一宗旨,真正引发幼儿有趣的思考,而非外在的强化。

一、确立多元化的低结构数学教学目标

目标确立应从幼儿学习发展需要出发,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因此,我们强调低结构数学对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使他们无论从广义的数学能力上还是积极的数学情感上都获得发展。

1.形成幼儿“做中学、问中学”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个性。如满足幼儿认知需要、培养幼儿学习的质疑、探索精神、训练幼儿尝试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坚持性、独立性、意志、交往、合作)和情感(热情、主动、自信)等。

2.学习最初步的数学知识、技能,养成数学表达、运用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如理解数量关系、时空观念、逻辑关系、感受数学魅力;学习用简单的实物、图形、符号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数学;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对数学的过程和结果的思考意识等。

3.发展幼儿最初的数学思维能力(空间能力、逻辑能力、数概念能力、符号能力、数学知觉和灵活性、发散性、迁移性及创造力)。如空间理解、记忆、组合;逻辑推理、举一反三;理解、记忆、用符号解题;数值解答等。

二、充实密切型的低结构数学活动内容

1.结合一日活动环节,多元化体验、表达几何形体和空间概念。结合一日活动教育环节,充分调动幼儿感官,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中将形体组合、分解或分类。如让幼儿在折、撕、贴、塑造等活动中体验和表现形体的特点;让幼儿在一张张的几何图形纸上变出不同数量的相同或不同几何形体,在拼图、搭积木中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等。

2.利用生活中自然接触到的现象增加统计、守恒、测量等数学知识。利用幼儿生活中自然接触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统计、守恒、测量,以体验为主的方式加以练习,并让幼儿学着做出各种图表,发展幼儿获取数据以及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我最喜欢吃的早餐”活动中让幼儿统计自己和别人的早餐,用图表的方式统计出最受欢迎的早餐;“哪个装得多”活动中幼儿尝试把相同面积的纸做成圆柱体和方柱体的“粮仓”,往里面装米,感知相同面积不同形体的容积的多少。

3.加强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比重的生活化低结构数学活动。在生活中注重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出想法、找到规律和完成任务。如结合节日庆典“打扮活动室”,请幼儿利用瓶圈、吸管、木珠、纸片、彩绳等材料,探索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序装扮活动室;开展“摆数字”活动,在100格的格子棋盘里有序地摆1~100的数字,让幼儿自己寻找规律:怎样摆能更快;“谁重谁轻”活动则利用“数学天平”材料,根据物体的轻重激发幼儿进行推理。

三、创设自然的低结构数学活动实践环境

在低结构数学活动中,我们重视教育活动的渗透性而非系统性,甚至带有随机性。只是让幼儿接受玩具、学具的刺激,在游戏活动中动手摆弄、操作,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体验明显的或内在的有关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强调让幼儿主动用数学的思维自己(或在老师帮助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1.创设带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经验。当幼儿置身于适宜的场景中时,教学情境会诱发幼儿对已有相关经验或知识的回忆,并从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探索和研究新问题的欲望。幼儿借助教学情境与同伴、教师和材料互动,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索与学习,便可获得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在新小班入学的第一个月,让每个幼儿自主选择一个卡通标记,在幼儿的小椅子、小床、毛巾架、茶杯柜上都贴上相同的卡通标记。孩子凭着自己的标记,一一对应找到自己的生活用具。又如在中大班,根据包装袋上标识或数量图分装相应物品准备“超市”货物,区域活动里的人数限制标志,阅览室的图书编号等,都为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了积极的数学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理解数学含义、解决数学问题。

2.挖掘自然数学材料,让幼儿在亲切的感受中玩数学、做数学。大自然、大社会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我们为幼儿提供沙、米、盒子、瓶子、量具、尺、秤、温度计等自然材料和工具,让这些亲切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投入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不感到学习的压力,觉得只是在玩,能很轻松地完成在玩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我们还在有些材料中制作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操作提示图,让材料隐含数学教育问题,促使幼儿边阅读这些示意图边用自己的理解去探索、操作材料,从而让幼儿在操作、使用这些材料、工具的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分析原因,并尝试进行选择,在选择中理解使用的合理性,获得相应的经验。

四、切实提高低结构数学活动的观察效果

随着幼儿低结构数学活动实践的推进,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幼儿在低结构数学活动中很少关注数学问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也缺乏策略,要么直接给予方法,要么没有针对性、拓展性,不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不会有的放矢地巧妙助力,促进幼儿发现、解决材料里蕴含的数学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低结构数学活动中教师观察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力求提高教师促进幼儿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指导能力。为了保证教师观察、指导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我们提出了教师每一步需要观察和思考的内容。endprint

第一步:观察低结构操作材料的基本教育功能和扩展教育功能,确定各年龄段的教学切入点。

第二步:观察幼儿操作材料的表现(怎么玩、兴趣、对数学问题的关注度等)。

第三步:对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进行分析、反思。①按照现在的玩法,材料的数学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出来?②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采取的干预措施效果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明确而具体的问题为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指明了方向,有效地促进了有意义的低结构数学活动的开展。

五、符合孩子发展的低结构与高结构数学活动有机整合

从幼儿、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我们把幼儿的数学活动分为低结构和高结构数学活动。以幼儿为主的低结构数学活动关注环境与材料的品质,环境和材料要能体现数学元素,能让幼儿与环境和材料有效互动。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高结构数学活动和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但这种集体教学无论从理念上、产生方式上、内容安排上、组织结构上都与以前不同。比如,以前是要求学会的,现在是要求会学习;以前全是预设的,现在是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以前的内容安排是固定的,现在是变化的、调整的等。那低结构数学活动如何与高结构数学活动有机整合,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提升幼儿数学活动的质量呢?我们主要从下面三种途径来实施低结构数学活动与高结构的有机整合。

1.高结构数学活动内容的预习。即在高结构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先以低结构的活动形式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一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二是使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以便生成高结构数学教学内容。

如先投放一些制作项链的数学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发现有规律地装饰更有趣味,以此来引发幼儿对排序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排序最粗浅的一些规律,然后带着更复杂的排序问题,通过高结构活动进行探讨、提升,发现更多、更丰富的规律,共同分享经验。

2.高结构数学活动的延伸。即指低结构数学活动的内容是高结构数学教学活动内容的延伸。通过低结构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高结构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开设“超市买卖”活动,幼儿模拟超市,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或经验给商品包装、按价分类、计算数值等,既运用了数学知识又增加了游戏的趣味。

3.高结构数学活动的下放。将高结构数学活动内容直接通过低结构数学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如我把高结构数学活动“比较数量之间的关系”下放到低结构数学游戏“拼拼、接接”中(下图是部分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找找、拼拼、接接中比较多少、一样多、多几少几等数量之间的关系,比以前传统教学的演示有趣的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也更能灵活地理解、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生活性、有意义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蕴涵数学问题的任务,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原有经验,提高了他们综合理解和分析事物间关系的能力。同时,一次又一次运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数学这门有趣的科学。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鲁迅幼教集团)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结构材料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最美材料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