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生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干预对策
2014-02-24陆亚红
陆亚红
校园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这些事件一般发生在校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倾向行为。我校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根据笔者长期从事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我校所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频率较高,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将会牵涉到当事人的很多精力,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学校和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甚至对当事人造成终身无法弥补的后果。笔者以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暴力行为事件为例,谈谈高中生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所采取的干预措施。
一、产生原因分析
1.案例
去年8月,学校对新一届高三进行了重新分班。据内部消息透露,学校有名的张扬、张威双胞兄弟将分在我班。这兄弟俩初中时就在校园内玩火,找女朋友,打架。到了高中更是肆无忌惮,发展到在校内外称王称霸。多次组织人打群架,打架时还使用钢筋、铁棍、砖头之类的东西,多次将他人打得头破血流。看到谁不顺眼就要打谁,看到漂亮的女孩就要去追,看到自己心仪的女生跟其他男生说话就要报复那男孩,学习成绩很差。兄弟俩能说会道,老师找他们谈话,主动权常常掌握在他们手里。喜欢唱歌,喜欢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曾获“校园十佳歌手”的光荣称号。
2.透视其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一年来的教育发现,出现这种暴力倾向的学生是有以下原因的:
(1)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集体教育最初途径。该孩子父亲是附近乡镇领导干部,母亲是一公司的销售经理,两人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两个孩子基本属于放养长大的,从小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亲脾气暴躁,孩子一惹事便大声呵斥,或拳脚相加。有几次看到自家孩子受伤了,在善于表演的儿子的煽情下,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人家孩子的头就往墙上撞,激起对方家长强烈的不满。母亲溺爱孩子,总认为自家孩子是最好的。孩子打架了,父亲训斥孩子,母亲便立即护孩子,说人家孩子怎么不对,自己孩子如何讲仁义、伸张正义。
(2)自身个性冲动叛逆。这些暴力倾向的孩子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冲动,以上述学生为例,张扬兄弟俩脾气暴躁,遇事易冲动,一些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话、事,在他们那儿便放大了,以致酿成斗殴事件。正处于叛逆期,父亲的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兄弟俩常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也常遭到别人的还击和父亲的痛打,因此,兄弟俩具有极强的防御性。一旦打架,马上通过自我美化的手段,即以掩饰或伪装真正动机的手段,说自己是为了帮助朋友伸张正义,或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3)习得性学业无助。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业等方面找不到满足感时,其兴趣会发生相应的转移,乃至于发展到在一些场合称王称霸。兄弟俩天生活泼好动,从小上课就不怎么坐得住,家庭作业父母也没时间督促和辅导,假期基本都在玩耍,从小学业成绩就不怎么好,加上经常惹事,老师经常批评,兄弟俩对学习也就不感兴趣了,觉得自己学习无望,也就破罐子破摔,进而有了习得性学业无助感。
二、践行干预策略
具有习得性打架行为的学生每一届都有很多,尤其是生源不太好的职中和完中。我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一般易冲动,不太信任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他们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这些同学一般比较讲义气,服软不服硬。鉴于此,我决定继续践行多年来奉行的以诚感人、以柔克刚的策略。
1.坦诚地进行同理心沟通
同理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从孩子以及他父母的角度考虑,他们也很痛苦。这些学生的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孩子打架、惹事的坏名声一直在外,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他们内心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
(1)换位思考,真情感动。兄弟俩一向对班主任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如果不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对他们的教育可能无法进行或不起任何作用。
我通过一次次坦诚地与他们促膝谈心,用真情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让他们敞开心扉和我交流。首先,赏识优点消除戒备。寻找合适的时间,选择比较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没有外人干预的情况下,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赏识其优点。我先找到一个小房间,让他们坐下,他们有些忐忑,我再三友好地让他们坐下,他们才勉强地坐下了。我诚恳地对他们说:“老师最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请你们帮忙。”他们立即放松了戒备心理,疑惑地问:“老师,什么事情?没有我们办不到的!”我告诉他们国庆节学校要举行红歌比赛,我希望班级能拿到一等奖。一听到唱歌比赛他们来精神了。我肯定了他们的文艺才能,尤其强调“能获得‘校园十佳歌手的光荣称号确实是了不起的”。我还夸奖了他们的口才和组织才能。听到我的赞扬他们开心地笑了。
其次,坦诚表明我的真诚。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很直率的人,有什么东西说过了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很多在外校打架被开除或本校因打架被处分的同学进入我班后都和我成了忘年交,自觉不打架了,毕业后还和我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我向他们表明:“老师一定不会对你们形成刻板印象。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你们,我也希望你们不要用刻板印象看待别人。”兄弟俩立即掏出了心里话:“陆老师,您的大名我们早有耳闻。我们也希望成为您的好朋友!”从此,我尊重他们,关心他们。
再次,剖析打架时的心理。换位思考,及时帮学生分析暴力行为形成的心理:打架前多少天都很愤怒,坐立不安,满脑子考虑的是如何维护老大的形象,如何打败对方,根本没心思学习。如果将别人打成重伤,问题闹大,自己也很懊悔。自己被打伤,心里不服气,又想方设法要报复对方,这样造成了恶性循环。打架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父母经常要为人家赔付大量的医药费。
最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他们痛苦地告诉我,以前的老师对他们都很害怕,要么在精神上冷落他们,要么对他们冷嘲热讽,要么管死他们。从来没有老师赞赏过他们,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认为是他们的错,根本容不得他们解释。因此,他们很讨厌以前的班主任,根本不愿和他们交流。endprint
(2)与其母亲进行同理心沟通。这些孩子的父母一定也希望子女品学兼优。只是工作繁忙,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虚荣心较强,加上教育方式有些问题,对学校也有一些刻板印象和防御心理。因此,要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肯定家长在某些方面的好的做法,对孩子出现的教育问题表示感同身受。如,肯定学生在文艺、组织等多方面的才能,主动汇报开学后孩子在校的良好表现。同时,对父母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工作,又要承担两个孩子的教育表示同情和理解,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使孩子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2.外部刺激消除学业的习得性无助
崇尚暴力行为的学生因为学习无望,转而将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自身动力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是消除学业的习得性无助的一个重要方法。
(1)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动机,我和他们一起制定了分期学习目标,并和他母亲商量好奖励措施。用大学梦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人将学生心仪大学的校门制成小卡片,让学生贴到自己的桌面,时刻激励自己。并请学生将心仪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校名和自己的座右铭、名字设计在一张A4纸上打印出来,统一布置在班级的“我的大学梦”栏目里。
(2)科任老师助力。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我私下与科任老师交流,告诉他们这俩学生的智商不错,只是以前不懂事,荒废了一些时间,如果上课多关心他们,课后多给他们一些辅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家长主动和老师沟通。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3)开展责任教育自我内化。开展责任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什么。将班上学习基础和他们差不多的10个同学分在一个考核小组里。根据各自的实情,每次分别给他们制定一个近期目标。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对他们进行考核,每次达到目标就给他们画一面红旗,进步显著的可多画一面红旗,同时公布在教室的荣誉墙上。达不到目标的画黑旗,并找出不进步的原因。一学期统计一次,黑旗和红旗相互抵消。期末从中评出进步学生上报学校表彰。
3.分析个性缺陷,消除习得性的暴力行为
根据社会习得性的条件反射理论,当第一次使用暴力时没有人阻止或反抗,自己又得到了发泄,那么之后他们有不满时会不假思索地使用这种方式,并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加以强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打破其习得性的心理。
(1)心理分析。崇尚暴力行为的学生一般是胆汁质和多血质的混合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其气质类型,指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因材施教,分析其个性,克服个性缺陷。
(2)外部刺激。对于纪律散漫的学生,可以采用适当的外部刺激。比如我在班级开展了组长选组员的活动。事先我公布选举和考核小组的规则。10位组长由全班同学投票选举产生,组长选组员的顺序也由抽签决定,组长每轮只能选一个组员,并及时公布在黑板上。对最后被选的10名同学是无形的巨大压力。这种集体规则的刺激能适当地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3)开展普法活动使之敬畏法律。在班级经常播放一些普法节目,讲一些普法故事,让他们知道国有国法,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惩罚,进而敬畏法律。让他们意识到暴力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普高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1/02/444)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石庄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