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结尾的艺术

2014-02-24游忠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期
关键词:一节课所学短语

游忠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这种方法是授完课时,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它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时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唆、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和气温高低,一般它们呈反比。地势高气压低,气温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气温低气压高。2.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可简称为“六风”“七带”)其名称要求记住。

二、悬疑激思式结尾

地理教材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为下一节课打下埋伏,使本节课的结尾变成了下一节课的开头,以便与下一节课有机地衔接起来。例如:讲完“地球公转轨道、周期、速度”后,我做了如下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椭圆轨道上有两个特殊的点:近日点和远日点。就我们所在的北半球而言,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反而是气温较低的1月;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反而是气温较高的7月。由此可看出,气温的高低主要不是日地距离造成的,那么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等下一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学生们就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急切等着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三、绘图列表式结尾

地图是地理学一种特殊语言。我们要求学生一方面能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去获得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获得的知识记忆在地图上。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提示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就简,可以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板书已为运用此法进行小结奠定了基础。

四、联想对比式结尾

许多地理概念、事象和原理既相关又相异。联想对比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把教学内容中那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学习了“地球的公转一般规律”后,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自转和公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而且系统地复习了上节的知识并区别了它们的差异。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短语浓缩式结尾

上完一节课后,可根据主要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浓缩成短语,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例如:学完“气旋、反气旋”知识后,我用短语概括为“梯度摩擦加地偏,气流运动成涡旋;反气旋外流转,气流下降好晴天;气旋气流外向里,气流上升多云雨”。由于短语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学生兴趣大增,绝大部分同学当堂内能熟练掌握,取得快速识记的效果。

六、首尾呼应式结尾

写文章一般都要注意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许多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那么,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课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七、练习检测式结尾

在新课结束后,可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作为课堂小结。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练习结果应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注意巩固达标练习的适时、适量,做到精练、精讲。在小结巩固练习的设计上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运用的形式上可是习题训练,也可让学生讨论比较,进行解题竞赛,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说题”等。

八、拓展延伸式结尾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在讲完一个内容后,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完“矿物和岩石”后,可以这样煞尾“同学们放学回家,注意观察我们学校有哪几种矿物和岩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校园文化石的类型和矿物成分进行鉴定。”这样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浓厚的兴趣。

地理课堂结尾形式多种多样,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课型特点、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好“结尾”,当然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还需要避免以下几点:

避免喧宾夺主,做到“有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因学生而存在,无论哪个环节都必须看到学生参与的影子,而且是主动参与,切不可因为时间关系自己越俎代庖,避免完全由教师表演,或是由几名所谓的优秀学生作秀,没有面向全体,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避免哗众取宠,做到“有力”。课堂结尾要有力,不能疲软,不能应付,不能散乱,不能花哨。虎头豹尾就是讲求开课大气雄浑,结课铿锵有力,首尾呼应,相得益彰,避免用一些空洞的语言作华丽收场,使得课堂结尾趋于奢华与肤浅或不分课型,不扣目标,不问学情,完全用一种模式来收结,使得课堂收尾形式呆板。

避免拖泥带水,做到“有节”。结尾要注意时间,要自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丘壑”,合理规划,适度调控,科学引导,让最后的几分钟成为课堂的小高潮、小回忆、小风暴,避免把课堂收口看成教学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叙述语言不够简练,冗长拖沓,而且还力求面面俱到,没有主次之分。

避免草率行事,做到“有理”。结尾要科学,避免随意性,东拉西扯、偏离主题、偏离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结课。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第二中学)endprint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这种方法是授完课时,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它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时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唆、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和气温高低,一般它们呈反比。地势高气压低,气温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气温低气压高。2.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可简称为“六风”“七带”)其名称要求记住。

二、悬疑激思式结尾

地理教材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为下一节课打下埋伏,使本节课的结尾变成了下一节课的开头,以便与下一节课有机地衔接起来。例如:讲完“地球公转轨道、周期、速度”后,我做了如下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椭圆轨道上有两个特殊的点:近日点和远日点。就我们所在的北半球而言,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反而是气温较低的1月;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反而是气温较高的7月。由此可看出,气温的高低主要不是日地距离造成的,那么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等下一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学生们就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急切等着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三、绘图列表式结尾

地图是地理学一种特殊语言。我们要求学生一方面能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去获得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获得的知识记忆在地图上。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提示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就简,可以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板书已为运用此法进行小结奠定了基础。

四、联想对比式结尾

许多地理概念、事象和原理既相关又相异。联想对比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把教学内容中那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学习了“地球的公转一般规律”后,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自转和公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而且系统地复习了上节的知识并区别了它们的差异。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短语浓缩式结尾

上完一节课后,可根据主要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浓缩成短语,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例如:学完“气旋、反气旋”知识后,我用短语概括为“梯度摩擦加地偏,气流运动成涡旋;反气旋外流转,气流下降好晴天;气旋气流外向里,气流上升多云雨”。由于短语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学生兴趣大增,绝大部分同学当堂内能熟练掌握,取得快速识记的效果。

六、首尾呼应式结尾

写文章一般都要注意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许多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那么,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课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七、练习检测式结尾

在新课结束后,可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作为课堂小结。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练习结果应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注意巩固达标练习的适时、适量,做到精练、精讲。在小结巩固练习的设计上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运用的形式上可是习题训练,也可让学生讨论比较,进行解题竞赛,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说题”等。

八、拓展延伸式结尾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在讲完一个内容后,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完“矿物和岩石”后,可以这样煞尾“同学们放学回家,注意观察我们学校有哪几种矿物和岩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校园文化石的类型和矿物成分进行鉴定。”这样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浓厚的兴趣。

地理课堂结尾形式多种多样,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课型特点、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好“结尾”,当然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还需要避免以下几点:

避免喧宾夺主,做到“有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因学生而存在,无论哪个环节都必须看到学生参与的影子,而且是主动参与,切不可因为时间关系自己越俎代庖,避免完全由教师表演,或是由几名所谓的优秀学生作秀,没有面向全体,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避免哗众取宠,做到“有力”。课堂结尾要有力,不能疲软,不能应付,不能散乱,不能花哨。虎头豹尾就是讲求开课大气雄浑,结课铿锵有力,首尾呼应,相得益彰,避免用一些空洞的语言作华丽收场,使得课堂结尾趋于奢华与肤浅或不分课型,不扣目标,不问学情,完全用一种模式来收结,使得课堂收尾形式呆板。

避免拖泥带水,做到“有节”。结尾要注意时间,要自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丘壑”,合理规划,适度调控,科学引导,让最后的几分钟成为课堂的小高潮、小回忆、小风暴,避免把课堂收口看成教学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叙述语言不够简练,冗长拖沓,而且还力求面面俱到,没有主次之分。

避免草率行事,做到“有理”。结尾要科学,避免随意性,东拉西扯、偏离主题、偏离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结课。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第二中学)endprint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这种方法是授完课时,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它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时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唆、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和气温高低,一般它们呈反比。地势高气压低,气温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气温低气压高。2.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可简称为“六风”“七带”)其名称要求记住。

二、悬疑激思式结尾

地理教材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为下一节课打下埋伏,使本节课的结尾变成了下一节课的开头,以便与下一节课有机地衔接起来。例如:讲完“地球公转轨道、周期、速度”后,我做了如下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椭圆轨道上有两个特殊的点:近日点和远日点。就我们所在的北半球而言,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反而是气温较低的1月;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反而是气温较高的7月。由此可看出,气温的高低主要不是日地距离造成的,那么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等下一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学生们就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急切等着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三、绘图列表式结尾

地图是地理学一种特殊语言。我们要求学生一方面能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去获得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获得的知识记忆在地图上。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提示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就简,可以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板书已为运用此法进行小结奠定了基础。

四、联想对比式结尾

许多地理概念、事象和原理既相关又相异。联想对比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把教学内容中那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学习了“地球的公转一般规律”后,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自转和公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而且系统地复习了上节的知识并区别了它们的差异。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短语浓缩式结尾

上完一节课后,可根据主要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浓缩成短语,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例如:学完“气旋、反气旋”知识后,我用短语概括为“梯度摩擦加地偏,气流运动成涡旋;反气旋外流转,气流下降好晴天;气旋气流外向里,气流上升多云雨”。由于短语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学生兴趣大增,绝大部分同学当堂内能熟练掌握,取得快速识记的效果。

六、首尾呼应式结尾

写文章一般都要注意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许多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那么,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课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七、练习检测式结尾

在新课结束后,可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作为课堂小结。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练习结果应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注意巩固达标练习的适时、适量,做到精练、精讲。在小结巩固练习的设计上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运用的形式上可是习题训练,也可让学生讨论比较,进行解题竞赛,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说题”等。

八、拓展延伸式结尾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在讲完一个内容后,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完“矿物和岩石”后,可以这样煞尾“同学们放学回家,注意观察我们学校有哪几种矿物和岩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校园文化石的类型和矿物成分进行鉴定。”这样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浓厚的兴趣。

地理课堂结尾形式多种多样,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课型特点、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好“结尾”,当然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还需要避免以下几点:

避免喧宾夺主,做到“有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因学生而存在,无论哪个环节都必须看到学生参与的影子,而且是主动参与,切不可因为时间关系自己越俎代庖,避免完全由教师表演,或是由几名所谓的优秀学生作秀,没有面向全体,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避免哗众取宠,做到“有力”。课堂结尾要有力,不能疲软,不能应付,不能散乱,不能花哨。虎头豹尾就是讲求开课大气雄浑,结课铿锵有力,首尾呼应,相得益彰,避免用一些空洞的语言作华丽收场,使得课堂结尾趋于奢华与肤浅或不分课型,不扣目标,不问学情,完全用一种模式来收结,使得课堂收尾形式呆板。

避免拖泥带水,做到“有节”。结尾要注意时间,要自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丘壑”,合理规划,适度调控,科学引导,让最后的几分钟成为课堂的小高潮、小回忆、小风暴,避免把课堂收口看成教学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叙述语言不够简练,冗长拖沓,而且还力求面面俱到,没有主次之分。

避免草率行事,做到“有理”。结尾要科学,避免随意性,东拉西扯、偏离主题、偏离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结课。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节课所学短语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非所学
托马斯的一节课
《健民短语》一则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