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拿英语开刀是一种文化自信
2014-02-24盛翔
盛翔
在近期各地密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当中,人们普遍嗅到了一丝英语教育风向标的异动:不仅北京高考中考英语分值将下降,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的社会化考试过渡;山东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也即将被取消;而在江苏,英语很可能将“退出”高考,改成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种种迹象表明,在被社会各界轮番“吐槽”之后,英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岿然不动几十年的重要地位,正在被动摇。
几个月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曾炮轰当下的英语教育,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事实的确如此,重视和学习英语原本只是一种手段,教育机构却本末倒置地将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
读书的那些年里,如果不是在背英语单词,大概就是在准备去背英语单词。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拿一本汉语词典背的极少,拿一本英语词典背的却特多。今年,因为汉字听写大会的火爆,看汉语词典的人越来越多了,而在以前,学生们从来都只背英语词典。英语神一般的地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考试中,不仅中考、高考如此,考研同样“就是考英语”,参加工作了要评职称,哪怕专业和英语八竿子打不着,英语也是一刀切的绝对标准……
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学英语困扰无比耗费大量精力的时候,国外的学生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只要自己不乐意就不用为学中文浪费哪怕一丁点精力。这对学生而言,当然是一种额外的束缚,对整个教育而言,则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让英语回归到一种“有用的语言工具”的本质,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去专业学习,允许不需要的大多数只是基本了解,这才是英语教育的应有定位。
之所以我们过去如此重视英语教育,将之视为目的本身,并推上整个教育体系的巅峰神坛,说到底还是因为文化的不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在所谓“学习先进”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贬低自我,将传统文化弃如敝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文化上也越来越自信,更容易站在平等的视角上来看待自己和别人,进而发现,英语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重要,学习它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而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本身。
在重要的考试中,降低英语分值也好,直接取消英语也罢,无疑是对之前过度重视的一种纠偏。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会在教育体系中,将外语置于母语之上;学习母语是公共教育的重点和必须,学习外语则只是个人的爱好和选择。最近,一套名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台湾必选课教材进入大陆30所中学试点推广,对此教育部表示“持赞同和支持态度”。降低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提高汉语和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这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