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密使李次白

2014-02-24刘志青

同舟共进 2014年1期
关键词:蒋经国陈毅国民党

刘志青

如今,海峡两岸关系大大缓和,对话、协商的平台也越来越多。但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其中有“两岸密使”的特殊贡献。李次白虽未能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但他的投石问路之功不应被抹杀,他的悲剧也不该被历史遗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权逐渐退守台湾一隅。直到1987年9月16日,台湾国民党当局决定取消民众到大陆探亲禁令,敌对坚冰才开始化解。40年间,民众虽不能自由往来,高层密使却始终穿梭不断。李次白、曹聚仁、沈诚、南怀瑾等密使,为两岸和谈穿针引线,作出了颇大贡献。但是,李次白担任密使后开展工作时间短暂,鲜为人知,已几乎被人遗忘。2010年,笔者在《毛泽东蒋介石一生的较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版)一书中,曾简略提到李次白大陆之行。近几年,又逐渐搜集到一些资料,丰富了对李次白的了解。

台岛飘摇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大部被歼。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以渡江战役为起点,向残存于大陆的国民党军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在凯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人民政权建立。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唯一称道的胜仗,是金门战斗。在此战斗中,人民解放军9086人牺牲或被俘。国民党军损失也不小,仅阵亡即达4500人以上。(肖锋等著《回顾金门登陆战》,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金门之战,于国民党军不过是一次侥幸,否则就无法解释它在几年内战中的失败。至1950年上半年,国民党在军事上彻底失去优势,在政治上丧失民心,在外交上陷于孤立。曾经支持打内战的美国政府认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不过是时间问题,因而对国民党的失败撒手不管。蒋虽一再鼓吹坚守台湾,心里却惶惶不可终日。蒋介石等人经过分析,甚至判断解放军进攻台湾的时间可能在1950年6月至8月间。因为此时可以避开台风季节,为实施登岛作战的最佳时机。

的确,从1949年夏天开始,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开始进行认真而紧张的对台作战准备。1949年7月中旬,担任淞沪警备任务的第九兵团首先被抽调出来准备对台作战。是年秋,三野制订了攻台计划。该计划规定,攻台作战共使用八个军,其中以第九兵团四个军为第一梯队,以另四个军为第二梯队。同年末,为使攻台作战更有把握,三野决定增加参战兵力,除担任剿匪和地方警备任务的部队外,主力12个军约50万人,全部参加攻台作战准备。

金门之战是惨痛的,但并没有影响解放军渡海作战的士气。1949年11月5日,新华社广播重申了“向全国进军”与“渡海作战”的决心。毛泽东关于解放全中国的设想,仍是1950年。因此,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1950年的战斗任务之一是“解放台湾”,“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残余,完成中国统一的大业”。

此时,美国政府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失望态度,也使蒋介石十分沮丧。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愿卷入中国的内战,不会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台湾局势,也不会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

1950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解放海南岛。5月19日,第七兵团解放舟山群岛。当天,美国政府决定从台湾撤出侨民、撤出驻台领事馆,彻底退出中国事务。蒋介石怀着“倦勤”的心情致电杜鲁门,表示决心离开权力宝座,享受清闲。杜鲁门立即忙着为蒋介石安排去处,甚至秘密询问菲律宾总统季里诺,是否愿意接受蒋介石及国民党高级人员前去“避难”。(沈骏主编《国共关系四十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危难受命

穷途末路之际,蒋介石想再做一次和平试探,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当然,他也有顾虑:败军之将,有何资格言和?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把这一任务交给长子蒋经国。蒋经国经过反复物色,最终选定由李次白担当派往大陆的密使。

李次白,四川人,出生于1900年前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军事素质好,很受黄埔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器重。李次白与戴笠为同期同学,毕业后与戴笠在一起工作。1938年3月“军统”成立,戴笠任局长。李次白成为戴笠的部下,多次执行重要任务,深得信任。论黄埔军校出身和实际工作能力,李次白也有飞黄腾达的前程。但是,哥嫂都是留学法国的中共党员,七妹嫁给陈毅的胞兄陈孟熙,自然招致不少麻烦,甚至有人怀疑李次白也是中共党员。1946年3月17日,戴笠飞机失事,李次白失去靠山,仕途走到尽头。他不得不脱离军界,自谋生路。台湾在日本统治下50年,战争破坏较小,经济比大陆发达,便成了他们全家的暂栖之地。开始,李次白在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局长李卓之手下任职,后来因兴趣不同而辞职。接着,他在其兄资助下,在台北市开设了“天府酒家”。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天府酒家”被烧毁,李次白来到高雄,与当地要塞司令部朋友合资开设了“凯歌归饭店”。这里地处台湾省南部,驻扎部队多。李次白混迹军界20年,部队熟人较多,在这里开饭店自有便利之处。

李次白之妻许念婉,乳名婉兰,祖父乃清末翰林,当过甘肃省巡抚。她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24岁就当上了县长。李次白和许念婉育有5个孩子。

国共内战后期,国民经济崩溃,波及台湾,饭店生意变得冷清。李次白一家7口,生活不富裕。但比起战火中担惊受怕,全家人能聚在一起已经很满足了。1950年初,国民政府、国民党军撤退到台湾,“凯歌归饭店”生意逐渐好起来。李次白憧憬着,趁年轻多挣些钱,为孩子置办点家业,再为自己老两口攒点养老钱。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打乱平静生活,却是李次白一家未曾想到的。

1950年5月初,“凯歌归饭店”门口驶来一辆军用小车,下来三位不速之客。李次白赶忙迎了上去。其中两位他认识,都是黄埔六期同学。如今,他们跟着“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简称“政战部”)主任蒋经国中将,官运亨通,分别担任国民党陆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战车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寒暄后李次白得知,为首的那位是蒋经国属下的厅长胡伟克,也是黄埔六期同学。endprint

刚一落座,胡伟克就开门见山,讲起了形势:“实不相瞒,目前党国的处境非常困难,而美国总统杜鲁门乘人之危,说什么‘不予蒋保护,任其自生自灭。美国人要看蒋总统的笑话,目前我们如在火山之巅。经国主任既被倚为长城,当然更加深感不安。”

接着,两位老同学向李次白亮出底牌——请他到大陆走一趟,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保住国民党在台湾的一席之地。他们鼓动说:“次白兄,令妹是陈毅的大嫂子,这就是请你和共产党对话的资本。你如能出山,到大陆走一趟,就等于救了我们的性命,不,应该说是整个党国的命运。”

事情来得太突然,李次白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再次要与政治搅和在一起,真是完全出乎意料。此外,李次白也想不到自己有能力到大陆走一趟,便不由自主地说道:“我……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吗?”胡伟克马上给他打气:“李兄,你虽脱了军装,也还是黄埔子弟。我们从台北市专程来找你,当然是希望你能为党国效劳。”为了拉拢李次白,胡伟克许诺他以“国民政府财政部”高官。李次白心动,答应冒险到大陆去活动。想到胞妹还在大陆,他自己也想借此机会去看看。

1950年5月底,蒋经国在台北市青田街1号胡伟克公馆召见李次白。简单寒暄后,蒋经国便说:“李先生,现在谈国共合作,我看希望不大,共产党席卷大陆,踌躇满志,幸金门一仗全歼抢滩登陆的共军,显示了国军潜在的威力,尚不容小看。你和陈毅是至亲,我看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进攻台湾。”

李次白虽退出军界、远离政治,但对局势还是十分清楚。国民党败落至此,已没有资格与中共讨价还价了。因此,他显得信心不足地说:“此次若去的话,能不能达到目的,说句实话,我心中没有谱,我当然是尽力去争取就是啦。”

蒋经国以太子之尊,以前很难容忍下属这种消极态度。但是,眼下局势危急,他顾不上与李次白计较。再说,李次白已经脱离军队,不是他的下属了。求他充当说客,不能不客气点。在蒋经国看来,李次白此时能冒险接受任务,已经非常不易。不过,蒋经国对此事也没十分把握,更不愿让别人知道他办事不靠谱,被人看笑话。因此,他与李次白的谈话,总是绕来绕去,甚至说:“李兄,这次请你出马,并非我的意思,而是胡伟克他们三位的设计,以后诸事均直接由你与胡联系。”

李次白听了这些话,心中有些犯堵:蒋经国既要搞国共接触,又不敢承担责任。此番密使之行,不但在大陆吉凶难料,回到台湾也可能被扣上“通敌”的罪名。他心中顾虑重重,却没有表露出来。他以多年在军统的经历,深谙国民党尔虞我诈的做派,同僚和上下级之间难得交心。交谈至此,他知道自己这次所承担的任务十分棘手,以后的麻烦少不了。(程思远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中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许念婉陪同丈夫从高雄市前往台北市见蒋经国,却未参加会谈,不知他们密谈的内容。胡伟克全程参加会见之后,亲自告诉许念婉:李次白接受任务,要出一趟差。为了便于保密,李次白今后写给他的信,先寄给她。她收到信后,再转交胡伟克。

前往大陆

1950年6月1日,是李次白启程的日子。直到行前收拾行李时,李次白才告诉妻子许念婉:蒋经国主任派他去香港与中共洽和,十几天就回来。但是,为了保密,也为了减轻夫人的担忧,李次白并未讲到达香港之后还要去大陆。许念婉也不能详细询问,因为凡公事保密已是他们之间多年以来的规矩。

接受任务以后,李次白心情极为复杂。对台湾的安危,他不能不关注。这里有他的全家,还有他为之奋斗20多年的“党国”。而对大陆,他也割舍不下感情,那里有他出生的故乡,还有他的胞妹。令李次白牵挂的,还有陈修和、陈孟熙、陈毅、陈季让四兄弟。他们几个都是黄埔袍泽,陈孟熙还是他的七妹婿。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陈氏四兄弟中,陈修和(1897~1998)年长,为堂兄。陈孟熙(1899~1986)、陈毅(1901~1972)、陈季让(1905~1988)是同胞兄弟,分别排行老大、老二、老三。陈毅知名度之高自不待言。而关于其他三人,一般人知之甚少。其实,陈修和、陈孟熙作为起义的国民党军将领,也都有历史记载。

陈修和,1927年底任蒋介石侍从室副官。1936年任国民党军兵工署少将专员。1946年10月到沈阳,任国民党军第九十兵工厂厂长,中将军衔。沈阳解放前夕,领头护厂,等待人民解放军接收。沈阳解放后,继续担任兵工厂厂长,发挥兵工专长。1949年10月21日,被任命为政务院所属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此后长期担任国务院参事,历次政治运动中没受冲击,度过了101岁。

陈孟熙,先后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第一六四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川西师管区副司令,少将军衔。1949年12月,在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率部起义。随后,作为起义将领被安排在上海工作。陈孟熙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受冲击。

陈季让,1930年考入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事教导队。毕业后在四川省内任职,曾任国民党军上校副师长。1946年,在成都退役。1949年12月16日,任四川省乐至县解放委员会主任。1950年4月,任乐至县副县长。1959年,调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由于统战身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也没受冲击。

1950年6月6日,是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预定在北京开幕的日子。6月14日,是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预定在北京开幕的日子。陈毅是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这两个重要会议都要参加。陈毅出发前夕,李次白来到了上海。陈毅接到同住在上海的胞兄陈孟熙的电话:“我的妻兄李次白近日从台湾绕道香港过来了,想去你那儿拜访。”

听说李次白来到上海,陈毅马上同意陈孟熙领到家里做客。此前,陈毅知道李次白已经离开国民党军队、脱离政治,成了一个生意人。他们已经20多年未见面了,陈毅对李次白的到来十分高兴,亲自搬椅子、拿香烟水果,热情招待。

见面之后,自是一番寒暄。都是一口川腔,说不完的乡愁。经历战火洗礼,大家对人生都有深刻的理解,感慨良多。按照常理,举行家庭会见,不涉及政治,应该是亲情和友情使然。但是,陈毅没有想到李次白这次登门是衔命而来。交谈一阵后,陈孟熙说:“次白这次来,是有任务的。”陈毅一怔:“什么任务?”李次白马上坦言道:“台湾方面要我给你谈国共合作的事,共走美国两党制民主的道路,最低限度要求不进攻台湾。”李次白明确讲,他受台湾国民党当局委托,希望通过陈毅把上述内容转达给中共中央。因为台湾国民党当局认为,陈毅是中共老资格要员,又在华东担任着党政军领导职务。endprint

李次白的话使陈毅颇觉意外。陈毅知道,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解放以后,如何渡过台湾海峡进攻台湾,已是中央军委及他所负责的华东军区研究的重点。在江浙沿海,担任渡海解放台湾任务的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第九兵团正在开展海上大练兵活动。华东海军部队则逐个攻占浙江国民党军所占的岛屿,为大军船队南下福建扫除航道上的障碍。人民解放军空军苏制飞机源源运至,已使国民党军飞机不敢再进入上海地区。

陈毅对台湾的情况,也十分了解。解放海南岛及舟山群岛后,台湾当局极为恐慌,相当多的国民党要员对防守台湾根本不抱希望,争相逃往海外。蒋介石在大陆时两个最有力的经济台柱与亲戚,也都离去了。大姐夫孔祥熙去南美洲经营橡胶园,大舅哥宋子文去美国当了寓公。国民党第二号人物、副总统李宗仁去美国托病不归。连蒋介石嫡系的军事将领也有相当部分自奔海外或寓居香港。当陈毅得知大名鼎鼎的原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竟不顾上将之尊,到印度尼西亚华侨中学当教员时,不禁哑然失笑。国民党陆军总共才30余万人,其中只有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几个军和孙立人训练的两个新军还算完整,其余均残破不堪。军事上的败势,蒋介石是无法挽回的。

陈毅熟悉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也长期熟练运用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方式。但是,当前是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的时刻,而不是同国民党谈判的时候。陈毅斩钉截铁地说:“国共合作的话题,现在先不提。现在提为时尚早,以后会有机会的。” 陈毅还表示,一定将李次白到来的消息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

接下来,陈毅向陈孟熙和李次白两人谈了他对海峡两岸形势的看法,着重介绍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状况正在开始好转。他最后说:“孟熙兄和次白需要立即进革命大学学习,明天就去,你们的亲友们都去,你们把名单开来,我明天就告诉市委统战部。哦,我还要欢迎次白回来,请你吃饭。至于台湾嘛,让它烂下去!”

求见陈毅后,李次白先后通过香港向台湾寄回两封信,报告“表妹的婚事已成”。许念婉收到来信后,立即转交给胡伟克。在第二封信中,李次白还附了一张与陈毅兄弟在花园里的合影。接下来,李次白在上海等待胡伟克的指示。

陈毅所说的“烂下去”,是隐指人民解放军不久即将进攻台湾,把台湾打烂的意思。但是,李次白的理解却是:“中共暂不攻打台湾,让台湾自己烂下去。”从台湾出发之前,胡伟克和李次白已经约好,通信以“表妹的婚事成否”一语代表和谈的成败。因此,他在给胡伟克的汇报信中明白地写着:“表妹的婚事已成”。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李许念婉《蒋经国密使李次白到上海与陈毅谈和》,台湾《传记文学》1998年第4期)

风云突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自身的全球利益,改变不支持政策,开始公开支持台湾。美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国际化。

岌岌可危的台湾国民党当局获得喘息之机。它认为自己得到美国支持,又有了靠山,反攻大陆仅是时间早晚问题,于是不再提国共合作,对李次白也不再理会了。胡伟克向李次白发出急信,通知他“国共合作之事不必说了”,暂留大陆待命,以观未来局势发展。

为了断绝大陆反革命分子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大力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李次白的特殊历史立即成为被审查的重点。他的密使身份,难以说清楚,也难以被人理解。相反,他同陈毅的接触,却被误解为进行“策反活动”。同所有被审查对象一样,李次白的行动受到限制,想离开大陆已经不可能。1955年,在不能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李次白作为台湾“国民党特务”被判刑4年。其实,在大批前军统特务被缉拿归案后遭处决的背景下,中共政府已经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与使命,这个判刑在当时并不算重。

但是,当时政治气氛极浓,亲友不能为受审查者求情。陈毅虽身居高位,也无能为力。陈孟熙、陈修和、陈季让有“历史污点”,更是爱莫能助。此时的李次白,不仅与台湾家人彻底失去联系,连陈毅几兄弟也失去了音讯。

开始,他被关押在青海的监狱里,4年后刑满释放,被遣送到四川老家,借住在黄埔六期同学、陈毅三弟陈季让的家中。当时,大陆刑满释放人员是“专政”对象,需要继续接受劳动改造,行动不完全自由。这样的日子,李次白过了将近26年。

李次白离开台湾时,5个孩子才10岁上下。许念婉靠每个月从胡伟克那里领来的500元台币支撑全家,生活很困难。胡伟克对许念婉说,在浙西抗日的双枪王八妹来台湾后,“政府”按月发给生活费500元。因此,“政府”发给李次白一家的生活费也只能这个标准,不可能再多。无奈之下,许念婉带着孩子来到台北市,借住在李次白侄儿家。侄儿媳妇嫌小孩太吵,许念婉只好带着5个孩子到处流浪,央求在亲友家借宿。小儿子李文吉依稀记得,妈妈经常带着他们5个兄弟姐妹,一起去找胡伟克要钱。开始,一家人坐黄包车去,后来没钱就走路去。

一年后,这仅有的经济来源也没了着落,台湾当局决定不再给钱了。胡伟克说:“这是最后一次了。这最后3个月的钱还是我自掏腰包垫出来的,因为李次白在大陆‘靠过去了(指‘投共——笔者注),背叛人的家属怎么还有津贴?”

许念婉听后不胜惊异,差点昏倒。但是,清醒过后,她根本就不相信李次白“靠过去了”。要知道,李次白曾是戴笠的属下,是地道的“军统”,以前做了许多反共的事。在国共继续敌对的状态下,中共怎能轻易原谅他呢。再说他返回大陆前,已是远离政治的人,哪还有资本向中共投靠?李次白失去消息,使她十分担心。

一家人既无居所,又无收入,生活之苦难以言喻。许念婉虽一再向台湾国民党当局申述,却都如石沉大海。胡伟克见怜,看在与李次白同学的面上,介绍她到“中央印制厂”做临时工,每天工资12元。小儿子李文吉自己做饭,不慎面部被油锅烫伤,留下终身伤痕。许念婉微薄工资入不敷出,只好让长女李文玲去做童工挣钱,再将两儿一女送进救济院(孤儿院),只将面部烫伤的李文吉留在身边。救济院经常断炊,依靠美国援助黄豆苦撑度日。3个孩子在救济院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长大成人。endprint

团聚香港

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李次白离开大陆,到达香港,与妻儿取得了联系。李次白已经年过七旬,垂垂老矣。他希望能回台湾与妻儿团聚,安度晚年。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台湾国民党当局竟以“叛国罪”为由,拒绝他回台与家人团聚。蒋经国甚至说:“李次白在大陆多年,一言一行均有统战意识……来台根本不行。”李次白与家人暌隔30年之久,心中酸楚难以言表。

过去,李次白失去消息,台湾家人以为他在大陆被害了。现在,得到他在香港的消息,全家人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时,5个儿女均已成人,许念婉仍居住在台北市。他们立即向当局申请,请求同意李次白回台。开始,台湾当局说,李次白30年没有消息,经历复杂,无法确认他在大陆所作所为。后来,当局很不耐烦,冷冰冰地说:“你们既然称李次白是派往大陆的,能不能拿出来当时被派出的证明。”在李次白家人看来,这种要求非常荒谬:一个被派出去做密使的人,怎么可能开出证明?如果李次白真的“靠过去了”,也不致坐牢、被劳改、被批判。李次白在大陆没有继续向台湾国民党当局报告,是身不由己,非不为也。

李次白对台湾国民党当局彻底失望,感到一生为“党国”奋斗,虚度年华,完全是无谓牺牲。1982年,李次白在一封家信中愤然写道:“多年来同学胡伟克……蒋经国害我……许我以财政部。官迷心窍,冒险前往,到而今我落得妻离子散。”

李次白不能到台湾,也不便回大陆。当时,海峡两岸尚不能探亲,他只能在香港与家人短暂团聚。李次白在香港流落8年,看不到回台希望,心情不好,体魄健壮的老军人很快成了羸弱的老人。1987年,李次白“郁郁而终”。终其一生,他都未能再踏上台湾的土地。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蒋经国生前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代,为两岸关系的缓和做出过努力。但是,李次白及全家的悲剧,却不能不说是蒋所造成的。

1994年,李次白逝世7周年之际,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一书,首次披露了他的密使经历。该书由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主编,很有史料价值。但是,该书关于李次白担任密使的资料,来源于他被关押时所写的“交代材料”,比较简略。

1996年4月,香港《文汇报》原总编辑金尧如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欧洲日报》发表文章,提到李次白曾是两岸密使。该文虽未具体介绍李次白大陆之行,但高度评价了两岸密使的历史贡献。该文认为,“透过密使,当时中共传达的讯息基本上就是日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蓝本”。

1997年7月29日,许念婉呈请台湾国民党当局援例台湾“二二八”事件、台湾大学白色恐怖案、台湾师范学院白色恐怖案平反,为李次白平反、恢复名誉。同时,她要求给李次白遗属以相当补偿,安排她住进台北市安老院以度晚年。可是,台湾当局迟迟未予回复。

1998年4月,李次白逝世11周年之际,夫人许念婉在台湾《传记文学》第4期发表《蒋经国密使李次白到上海与陈毅谈和》一文,进一步披露了李次白担负密使的经过。但是,台湾刊物在大陆发行有限,多数人无缘读到许念婉的文章。对许多人来说,李次白仍是陌生的。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已大大缓和,国共两党高层甚至可以直接对话。但是,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其中有两岸密使的特殊贡献。李次白虽然没能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但他的投石问路之功,不应被抹杀;时代激流对他个人及家庭造成的悲剧,也不该被历史遗忘。

(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蒋经国陈毅国民党
快过关了
蒋经国不用日货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