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

2014-02-24易中天柳传志

同舟共进 2014年1期
关键词:易中天柳传志科技

易中天+柳传志

科技创新的出路在哪里

易中天:平日我们讲科技创新问题,以中华民族之伟大和智慧,本应是走在世界科学技术前面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如理想。比方说,美国的创新精神很强,我们就有明显差距,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柳传志: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的跟民族性格有关,有的是另外的问题。其实,中国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企业管理、对企业家不重视,好的科研成果要转变成社会财富,其中还有很多个环节。在我国,科学院、大学一类的学术机构格外重视科学家,但成果不容易转出去。即使把科研成果转化出来了,应该给参与的人多少股份等亦不明晰,诸如此类的体制漏洞妨碍着科技进步。

我们的经济实力逐渐雄厚以后,不仅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开始格外注意研发。我觉得科技创新的首要问题应是“是否真正以企业为主体”,其次是原创性思想的问题。就拿电脑行业来说,它刚起步时基本以大型电脑为主,把它变成PC(个人电脑)这种架构,还是美国人做起来的,而日本人则考虑如何把工艺做得更精细,比如笔记本电脑如何耐摔等,在这些方面日本人是强项。中国人比较缺少原创性,这可能一部分原因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有统计称,中国有个“第十名现象”,即经常拿第一名的学生反而成就不太大。

易中天:高分低能。

柳传志:是不是低能我不清楚,不过我估计,学校里经常拿第一名的学生,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吸取具体知识这件事上,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加各种活动,去拓展一些其他领域。而实际上,这些“其他的”东西恰是原创的基础,很多东西是要举一反三的。中国也有非常聪明、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是少。

易中天:中国的科学家,可能在纯理论领域的研究非常棒,却缺少把优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

柳传志:极少。中国有个“千人计划”,就是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回来,但这里面绝大部分是科技人才。这个问题我向中央领导同志反映过:不管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如果这个企业的第一把手是无能的,一样做不出成绩。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所处的位置很关键,因为他清楚“碗里的饭”有多少,怎样通过“碗里的饭”往“锅里的饭”过渡,我怎么预备将来的粮食,当他对这套系统比较清楚时,科学家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如果当时不是遇到了投资者,这个伟大的发明也是会被埋没的。这些东西在过去的中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后来为什么中国重视科学家了呢?那是因为解放后,我们所学习的苏联体系就是这样做的。国家领导同志包括我们这些人很多是学工科出身,实际上在美国,领导人很多是学法律、学经济出身的,因为管理国家这个问题更宏观。

易中天:您认为在将来的100年里,这个问题能解决吗?

柳传志:应该不断地得到解决吧。你看在中关村有不少从国外回来的企业人员,也有不少的企业家创办民营企业,他们就非常注意怎样把企业管理和科技研究进行结合。这里可能更多的还是时间问题,中国开展市场经济竞争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时间再长一些,自由竞争规律成熟起来,相信这个问题很快会迎刃而解。

易中天:那您认为什么问题很难?

柳传志:原创精神,像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要从根本出发,从教育制度上进行培养的。

易中天:我觉得教育的目的要明确一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个话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分量,因为我们一直在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请注意,我们的教育方针只有“全面”,没有“自由”,其实“自由”比“全面”重要得多。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是填鸭式的、应试的,学生有自由吗?没有自由哪来的原创啊!如今教育领域总是拿管企业的办法来管学校,如同一个工厂,校长就是厂长,系主任就是车间主任,教研室主任就是班组长,教授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整天“算工分”——今天发表了几篇论文、上了几节课……当年民国的大学有考核评价体系吗?没有这一套,完全由校长说了算,也不看你学历,从不考核你写了多少论文。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可怕?

柳传志:我想起来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主题是科技发展造成了人类的恶梦,我看了以后受到很大震动。

易中天:我觉得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恶梦还是美梦,这个问题本身是个“伪问题”,为什么?人类的发展或者延续,或者人类走的这一条路,叫做悲剧性的“二律背反”。就是一个命题从这个角度看,站在他的立场上是正确的;另一个命题站在他的角度也是正确的,但放在一块是矛盾的,所以康德将这个问题称为“二律背反”。

柳传志:就是双刃剑。

易中天:对。科技的发展一定要损坏和破坏一些东西。比方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但同时也越来越没有个人的时间、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同时带来美梦和恶梦,它绝对不会只有一个结果。科学技术永远不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这个,幸福是每个人的感受,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争取和获得的。

柳传志:像富士康招收员工时,它的硬件条件比如宿舍、待遇等,在国内还算是不错的,但就是缺乏了一些中国式的人文关怀。比如到了晚上或周末,怎么去举行集体性活动,让员工的压力得到释放,让他们更高兴等等,这方面考虑不周。一个企业,尤其是强体力劳动型的企业,工作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不和人打交道的企业,就要让它变得格外有办法和人打交道。我作为企业管理者,一直有这样的理念,就是几十人、几百人的企业做好了,员工就能生活得好,员工只需考虑切身相关的事情。其中一部分上进心很强的、想要更大舞台的、想挣更多钱的,就等于是赛马中的好马,伯乐应该有识别好马的能力。所以,不见得说科技进步以后就把人全部变成机器了,现在已不是卓别林的那个年代了。

易中天:我倒是觉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简单的重复劳动,将会大量由机械来承担。人之所以难受、崩溃,就是长时间的简单重复劳动,老是拧螺丝,能不疯掉吗?人将来更多会像柳总说的,比如说服务业,直接跟人打交道。再一个就是手工产品,将来的价格会提升,机械化普及了,人工的东西就贵了,这是必然的。第三就是我们要倡导大家要有业余爱好,哪怕是不为谋生的劳动,也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面讲过的,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朝这个方向想,未来还是可以很乐观的。

传统文化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

柳传志:我觉得传统文化也应一分为二,里面确实有非常好的部分,也有一些糟粕。

易中天:我跟柳总的观念不太一样,我认为传统文化就是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儒家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严重问题。

柳传志:像王阳明的理论,他不是也很讲究在实践中求真知的吗?他不也属于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吗?

易中天:对,但是请注意,他们讲的“格物致知”的最后目的是平治天下,这其中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即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生活。中国人没有真正的科学思维,就是完全超越世俗生活,进行纯客观的、超功利的、纯理论的、纯思辨的思考,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个严重缺失。我们看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科学家出身,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所以毕达哥拉斯得出的结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讲世界都是数学关系,整个宇宙都是数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希腊文的原文叫“物理学之后”,被中国人翻译为“形而上学”,所以“形而上学”就是物理学研究“形而下”,而形气之上的那个道叫“形而上”,人家都是从自然科学过来的,我们的文明却缺乏科学和宗教这两个传统。孔子说得很清楚:“未知生,焉知死”,不能是人,焉能是鬼,彼岸世界的问题不谈,终极目的的问题不谈,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不谈,我们从来不讨论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但第一推动力在西方物理学界是何其重要的问题。

易中天: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很糟糕的传统,即认为我们的先圣先王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了,后辈不需要思考问题了,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什么叫“传道”,传谁的“道”?是先王之道吗?“先王之道”又是什么“道”?只是伦理之“道”,而非科学之“道”和哲学之“道”。“授业”是授的什么“业”?解的又是什么“惑”?你领悟不了的,有先王的英明帮你解惑,所以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提倡怀疑、批判,也不提倡分析、实证,这样哪里会有科学精神?现在很多人提倡爱国主义,开口闭口四大发明,但我们的四大发明全部是技术啊,哪有“科学”的影子?

所以说,中华文明缺失科学和宗教这两个维度,这是我们的大问题。

(感谢腾讯网“越域”节目对本文的支持)

猜你喜欢

易中天柳传志科技
周光召的大气度
中国“IT教父”功成身退75岁柳传志告别联想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柳传志也曾脾气大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