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温瑞塘河的文化积淀和水环境污染的治理

2014-02-24张明琴

中国环境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温州环境文化

张明琴

(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温州 325000)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温瑞塘河的文化积淀和水环境污染的治理

张明琴

(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温州 325000)

本文描述了温瑞塘河的文化和目前的面源污染情况,试图剖析唐宋时期的环境结构,并描述这些文化因子在温瑞塘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嵌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推进整个系统的发展和自身的积累,以及温瑞塘河的污染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了几点从生态学的角度,结合文化、经济来管理和治理温瑞塘河的有效措施。

温瑞塘河;水质;环境污染;系统耦合

温瑞塘河是温州的母亲河。早在东晋时就已基本形成,其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时称为七铺塘河。北起温州市鹿城区,往南塘河水流经梧田然后至瑞安市城关东门,全长33.85公里。温瑞塘河的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沉积和深刻的内涵。塘河文化成型的标志性事件包括王羲之控五马出游塘河赏荷花、谢灵运游塘河等多篇诗赋。而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在塘河之畔形成,则显示了塘河文化的鼎盛。

塘河文化长达千年的发展,隐现着环境与文化之间某种密不可分的互动轨迹。从这促使我们要从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塘河文化的形成机制,从而认清现实的环境状况和面源污染的严重性。

塘河文化,是塘河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塘河和环境赋予塘河文化以特色,而文化本身又参与整个系统的构建,并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有意思的是,文化的参与形式,往往以一些特殊的文化事件出现。它们是一种文化催化因子,使得文化与整个系统得以耦合。本文试图剖析唐宋时期的环境结构,并描述这些文化因子在温瑞塘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嵌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使自己成为其中的要素,既推进整个系统的发展,又形成自身的积累,并分析温瑞塘河的污染现状。通过这些分析,提出对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上的一些有效措施。

1.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

生态学,英文为“ecology”,其词根 “eco”具有和谐或互相关系的意思。它研究某一生物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其他的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20世纪,当地球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时候,生态学更为世人所重视。生态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系统论。因为不论是哪种生物,它都要依存环境。某物种一旦与环境发生关系,其与环境就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与其他的生物系统发生关联。人类也是一样,人历来与其所居住、所劳动、所生活的环境结成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的部分,也有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部分。

继生态学被创立之后,有人就进一步地创立了文化生态学。其中,美国的Steward和Sauer是当时文化生态学派的创始人[1,2,3]。他们的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论对我们研究古塘河的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很有启发和帮助。这些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4]:

第一,地理既是自然形态,又是一种人为施加作用和影响之后的文化景观。从而,地理是景观中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统一。因此,他们强调文化因素对环境所起的作用。

第二,在研究文化与环境作用的过程中,更强调要研究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结构性的关系。这就要研究整个系统的要素、结构及其功能,而这又必须有一套标准的术语,对其进行实证的、具体的描述。

第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这种学说进行整体性的综合,使它成为既有空间关系又有时间关系的学说体系。

所以,如果将塘河文化置于这样的理论框架之中来考虑的话,我们首先将温瑞塘河流域看成一个既具有自然形态又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大系统是在塘河的开发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这既是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转化过程,也是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这三要素相互耦合的过程。

2.塘河的开发与文化的移植

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郭璞由于博学精深,被聘请为温州建郡选地址。综合各因素,他选定温州和瑞安这两处。这个举措对浙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

第一,温瑞两城,一城在瓯江之南,一城在飞云江之北,同处河口,有着广阔的河口平原可开发利用。

第二,温瑞两城,相隔只有35公里,可以互相呼应,联手发展。

第三,为温瑞塘河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此,温瑞塘河也就承担了运输、交通、娱乐、民生等母亲河的功能。

温州、瑞安两城的确立,提供的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空间。温瑞塘河就是在两城之间构建的,是一个新的环境构建区域,也是新的经济、政治发展区域。所谓的塘河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新的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在参与这个大生态系统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郭璞选城址,既为温瑞区域发展规划了空间,又为北方文化向温州地区的转移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郭璞在为这样的区域做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把中国传统的建城和居住的理念嵌入进去,这是文化与当地环境的一种完美结合,是带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环境哲学理念,同一种具体的环境的结合,它表现的是文化对风水、对环境的紧紧依附,是中原文化在温州的特色化。郭璞用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底蕴为温瑞区域做区域发展规划,也在为这个区域作“环境形象设计”。无论是温州城的北斗城或是鹿城之说,都深深地印衬着这种城市环境文化的特点,以至近两千年的时间,文化发展的轨迹,一直在郭璞所最先勾画的空间中得以显现,并表达着环境的特色。

温瑞塘河的开发,是实现郭璞规划蓝图的最重要的部分。在温瑞塘河的开发过程中,北方文化开始大规模地向这个区域移植,其中最先来的则是农耕水利等方面的技术文化。

平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温瑞平原“西靠群山,面对东海,南北拥两江”,这种地理条件下,海水的侵袭正是要防范的,这就逻辑地提出了兴建水利,防潮保农田的问题[4,5]。

塘河是这个系统的基本框架。此外,则有许多的支流、湖、湿地、塘、埭、陡门、水闸、水渎等等。当这样的水利系统形成之后,温瑞平原区域就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结构。温州与瑞安,分别处于瓯江和飞云江之口,一北一南,由塘河连接,东临海,西靠山。

在水网密布的温瑞平原,各种资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这个生态大系统就发挥出经济的功能。其经济结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示,温瑞两城的商业手工业——夹带着来两江和塘河的运输业和渔业——海洋渔业——耕种农业——山林业——然后又是运输业,渔业——商业手工业。当然,实际情况比这种表示要复杂得多。但我们可以从这种表示中了解温瑞塘河形成以来所构建的经济基本结构。

温瑞塘河的开发,得益于东晋朝北方士族的南迁。在东晋及后来的南朝约三百年间,王羲之、谢灵运、孙绰、裴松之、颜延之、丘迟、毛喜相继在温州任郡守,随他们任守的还有一大批文人学士,如郭璞、郗愔、陶弘景和郑缉之。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水利治理理念和方法,也带来了各种农业技术[4,5]。

谢灵运兴修水利,他用诗句,唱出了宏伟的理想,“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这些理念和目前全国提出的“河湖连通”,以及浙江省出台的“五水共治”有着密切的关联。

谢灵运有一首诗名为《植桑》,从中可以体味到他对种桑的提倡和美好的愿望。

陶弘景在瑞安隐居期间,将甘蔗和水稻引种到当地。他还将道教的传统带到温州。他先在瑞安陶山炼丹(陶山因他得名),以后到楠溪大若岩修炼,大若岩至今还是温州人朝香之地。

3.塘河的文化特色,和谐生态环境系统

温瑞塘河形成之后, 温瑞平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纯自然的环境体系,而且也是美国地理学家Sauer所说的“文化景观”。而有意思的是,当某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出现的时候,其中的文化要素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也许是农业的原因,人们在塘河上广种荷花,据说这塘河荷花有百里之长。塘河,蜿蜒七十里,又傍山依江,本来已很美,再有满河荷花,何等壮观!这自然是锦上添花,于是塘河就有了这标志性的和谐生态环境的景观。

王羲之在温州出任过郡守(晋穆帝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6]。南宋的《方與胜览》的“百里荷花”条,引自《郡志》:“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州赏荷花即此也”。王羲之经常控五马出游塘河赏荷花。这在当地成了一种标志,老百姓一看到五马来了,就知道是使君出游。温州城内的五马街和百里坊就因此得名延用至今。

荷花不仅因为其美,更因其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而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塘河因为荷花更具有诗的题材,更因为王羲之的游赏,发挥其文化的内涵。就在王羲之出使温州不久,另一位中国的文化巨擘谢灵运出任郡守(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即公元422年)。谢灵运虽在任时间不长,但这位号称中国山水诗鼻祖的诗人,对温州的山水情有独钟,写了20首温州的山水诗,其中写塘河的就有5首。

在这两位文化巨匠的引领下,温瑞塘河开始了诗的积累。李白、杜甫、孟浩然、苏东坡,相继为永嘉的山水、为塘河的美景赋诗。例如: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李白

“隐史逢梅福,看山亿谢公”——杜甫

继谢灵运之后的郡守和本地的名人骚客附和诗篇可以说俯拾皆是。以至到了宋代,温州有了本土的诗人群体——永嘉四灵。由此可见,当时塘河生态环境的和谐形成了人、花、诗、河的高度融合和美丽华章[5,6]。

因为那时的温州远离政治中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就形成了自谐。由于这种地理位置的隔离,温州就有了独特的系统。所以,这个系统里的个人,就必须努力好学、外向、,求实,重技来求得生存发展。这种价值正是以后整个系统再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是大部分温州人的特点。

4.温瑞塘河环境拓展和兴修水利

温瑞塘河自形成至宋时,总体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归因于唐宋期间历任郡守对塘河的治理。塘河历年的疏浚整治包括如下[4,5,6]:

1.唐朝德宗贞元大历年间(766—799)年:永嘉刺史(745—811)组织民工,挖掘塘河,使海塘相接,塘内,即塘河西岸的土地得以开发。

2.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温州刺史韦庸,组织大量民工,在温州西郊筑堤堰、凿湖。堤堰的一面称南湖,另一面称西湖,因湖凿于会昌年间,故称会昌湖,堤称韦堤。

3.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知县戚纶,浚治塘河,以备水利。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刻《永嘉水则》于櫵楼前五福街。“永嘉水则平字诸乡合宜平”,“平子上高七寸合开陡门”,“平字下低三寸合闸陡门”。

4.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21—1162):郡守赵不群修山前陡门,以节制城外南塘之水。

5.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知州韩彦直,开浚环城之河,总长2.3万余丈。

6.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知州沈枢自官方、民间广为筹资,重修塘河。陈傅良撰《温州重修南塘记》。

7.嘉定年间(公元1209):杨简等修石塘陡门,定三十六坊。

关于塘河的举措,在东晋时期,主要是兴修水利,围堰造田,使温瑞之间形成一个以农业为中心的生态大系统。而唐宋时期,则是进一步地巩固和完善这个系统,并且更重要是疏浚塘河,改善温州城周边的居住环境。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韦庸对会昌河的治理,即治水,又大大地改善了环境。因为巨溪、郭溪和雄溪之水,由于山体坡度大,来势凶猛,对农业耕种和温州居民,都是一大威胁。韦庸筑堤引水,使湖面扩大,增加蓄水量,减少水患,同时又使温州鹿城西南郊的环境大大得以改善。南宋温州知州韩彦直引水入城,使城内一街一水,就是在会昌湖蓄水增加的前提下进行的。

温瑞塘河水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吸引了更多、更高层的文人学士,也给官宦士人提供了良好的居住、交往和传学教育的环境。永嘉学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被称为“永嘉四灵”的诗人,得温州山水之灵气,写出的佳句随手可拈。在唐宋年间,温瑞塘河区域成了移民温州的首选之地。即便已在温州落脚,也要在塘河区域优化栖身和行事之所。这样也就促进了温州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温州的近代史中记载,塘河一直是人们生养、娱乐、交通、农耕的重地。塘河的水养育了一方温州人,他们在塘河淘米洗菜、刷锅洗碗、游泳洗衣。水质一直是在国家标准的二类或三类以上。据浙江新闻网报道[7],20世纪80年代时,塘河还是处处能下河游泳的。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水的自净能力强,所排放的废水是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所以水在合理地循环,服务人类。

5.环境污染

历经千年的变迁磨练,温州的环境曾一度是“八里荷花,十里香,男耕女织生活忙”,真是有水乡的旖旎风光[7]。

可是经过近来30多年的经济开发,温瑞塘河却承受着极大的污染压力。昔日的荷花荡然无存,青山绿水被污染。虽然温州的经济起飞了,人民富裕了,可是关乎子孙后代的环境却被彻底破坏了[8,9,10]。根据2008年温州市环境质量报告,鳌江和平原河网水体水质不能满足功能要求,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状况依然严峻。表1是2001—2012年主要水质指标的平均值。在不同的河道类型中,平均总溶解氧在1.42—2.66 mg/L;平均总氮是6.05—10.63mg/L;平均总磷是0.38至0.87mg/L; 平均化学需氧量是6.31—9.97mg/L;以及平均五日的生化需氧量是6.08—8.73mg/L。对照国家的地表水GB3838-2002标准(表2),溶解氧超出劣V类的指标,总氮是V类指标的3—5倍多,总磷是V类指标的2倍多。而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的生化需氧量属于IV类水的范畴。这些指标充分表明,温瑞塘河的水已经不能再自净,也不能满足现有生活所需的健康水,甚至这样的水质也不能满足某些原有的水生物种群的生存条件,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受到严重摧残。

另外,图1和图2说明,月平均污染一般是在下雨较少的月份,即秋、冬季较为严重。这种规律在一级河道不明显。从多年平均的变化规律来看,污染在三级河道最严重,然后是二级河道。在主河道中,由于河水的容量大,流动的速度相对快些,所以污染物得到降解的可能性也大些。而且,近几年在主河道里的污染似乎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和市政府的治理强度有关,也就是说温瑞塘河的治理略见成效。但是郊区,近几年的污染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郊区的一些地方近几年的开发强度增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发展改变了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根据2007—2008年温州市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对温州市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温州市主要废水污染源来自生活废水,农村面源污染有加重趋势,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将日益突出。由于环境的恶化,人才外流,孩子读书、就学千方百计去大城市。据新浪新闻网消息,水头镇的青年人征兵体检不合格比率高,肝病、肠胃病明显增加[11]。温州籍大学生4成外流,每年大约1.5万大学生不回家乡工作[12]。每年还有大量的高中孩子去上海、杭州、北京就读,然后寻求其他机会。温州的现有人文和地理环境条件造成了人才的外流。

这些初步的污染数据告诉我们,针对温州市环境污染的特点,应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截污纳管,废水、脏水分管,责任到户),依据环境容量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和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弘扬文化生态学,倡导绿色消费等措施。用生态学的理念,合理规划、减排、治污,缓减环境污染趋势,以达到人文、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6.结语

郭璞卜城确立了温瑞两城环境结构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随着温瑞塘河的形成和温瑞平原的开发,北方士族南迁,中原文化开始向这一地区渗透。唐宋时期的塘河疏浚,使得塘河的环境变得精致。在宋室南渡的背景下,塘河区域成了文人传播文化、进行学术活动的理想场所,由此产生文化精英向塘河聚集的效应。温瑞区域的本土文化开始发酵,加快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发展,永嘉学派的形成,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

表1 温瑞塘河主要污染物的多年平均值(2001—2012年)

表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GB3838-2002)(单位:mg/l)

图1 主要污染物在不同河道类型下的月平均变化趋势(2001-2012年)

图2 主要污染物在不同河道类型下的年平均变化趋势 (2001—2012年)

虽说温州政府对水环境的治理稍有成效,但如今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整个塘河水质属劣V类。河水从此不再能用来淘米洗菜,不再能随时游泳。因为水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水上活动内容渐渐变少,而室内的活动由此渐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的空气污染,雾霾天气使得老年人和孩童多在室内活动。这些环境的变化导致文化生活的变化应该引起重视。因此,我们建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系统性的治理和管理温瑞塘河水域,用生态的方法治理、美化温瑞塘河,使得塘河重现昔日的美丽景观与和谐的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理解环境和健康的关系。

2.加大科学研究力度,针对塘河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法和建议。

3.鼓励保护环境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塘河,考虑人文、经济相结合的和谐管理塘河。

4.做到源头控制和终端治理相结合,还温州一清水。

[1] 邓辉.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地 理 研究,2003.22(5).

[2] Steward, Julian.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55-7372 .1955.

[3] Sauer, C O.The Agency of Man on the Earth.In:Willam L Thomas(ed.),Man's Role in 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Ear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4] 王瓒,蔡芳.弘治温州府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741,2006.

[5] 汪沆, 齐召南, 洪守一.乾隆温州府志.上海書店, 1762.

[6] 《兰亭序》的文化深度 .http://art.artchina100.com/ article-990.html 2013-06-10.

[7] 温州市民忆塘河 水路繁忙但是河水干净处处能下河.2013—03—13,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3/03/13/019206907. shtml.

[8] 陶甄彦,宋跃群,朱彬.温州市环境污染形势分析与治理对策.见:金浩,王春光. 2010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9] ZhangMQ, ZhangMH.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eather Industry to Water Quality in the Aojiang Watershed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6. 115:321—333.

[10] ZhangMQ,ZhangMH,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eather Industries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Discharged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Wenzhou Watersh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 (2): 393-403

[11] 平阳县水头镇寺前村征兵.http://tieba.baidu.com/f?kz=689228831. 2014—06—18.

[12] 温州籍大学生近4成外流官方回应参考价值不高.2012 —07—26.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2/07-26/4059723. shtml.

An ecological viewpoint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water pollution mitigation in Wen-Rui Tang River, Wenzhou China

Mingqin Zhang
(Wen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Wenzhou, Zhejiang, 3245000)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urren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Wen-Rui Tang River in Wenzhou,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how the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ed the local ecological systems dur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Wen-Rui Tang River. These cultural factors not only facilitat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s, but also affected the current pollute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viewpoints, were suggested to mitigate and manage the pollution of Wen-Rui Tang River.

Wen-Rui Tang River;water qualit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ystem coupling

X171

A

1674-6252(2014)04-0007-04

张明琴 (1962—),女,汉族,浙江温州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和管理研究工作。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项目支持.

猜你喜欢

温州环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