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

2014-02-24彭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平校园文化育人

彭涛

前不久,随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前往上海建平中学学习。该校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为我们解析了建平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一、“金苹果”文化:缘起于媒体的一则报道

建平中学是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倡导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完美结合,以“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为育人目标,坚持“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优质校园文化的支撑下,建平中学每年的一本录取率均在90%左右,本科率几乎达到100%。

建平中学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1987年暑假期间,该校冯恩洪校长从《新民晚报》上发现了一则关于建平中学学生的消息。这则消息说,暑假期间建平中学高二年级16名同学私下组织了一个球队,参加了“《新民晚报》杯”足球赛并获得第五名。冯恩洪校长没有批评这些面临高考却不“认真复习”的同学,而是在新学期初召开了一次“三好学生”表彰大会,表彰了这16名同学,其中5名同学被命名为“三好学生”,其余11人被命名为“三好积极分子”。冯恩洪校长说,这些同学各方面都是合格的,并且有自己的特长,为什么不能表彰“特长三好学生”呢?从那时起,建平中学开始提出了“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这之后,建平中学对自己的育人模式、育人目标不断提炼、总结,形成了现在相对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建平中学的教育者认为,“要把校园雕塑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标志,代表我们崇尚一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心声”。于是,他们选中了智慧的象征“金苹果”作为建平中学的标志。“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在人们的心目中,金苹果的寓意是“最美的”“第一的”。他们还在校园中建有全世界第一大的金苹果雕塑。“金苹果”成为建平中学最高荣誉奖、电视台的名字,连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长达23集的电视连续剧也叫《这里盛产金苹果》。这部电视剧以上海建平中学为背景,讲述了当代优秀教育工作者增进师生沟通、大力改革教育制度的故事。如今,金苹果已经成了建平中学崇尚一流的象征,成了建平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优质校园文化: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

从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三个要素:校园文化建设者的努力,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各项实际工作中。

首先,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是校园文化的思想者、研究者与行动者。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说,参与校园生活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其中,最主要的建设者是学校的管理者。冯恩洪校长之所以能够从一件平常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教育因素,提出了能够行之久远的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合格+特长”,是因为冯恩洪校长是一位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行动者。他捕捉到了这一育人契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

这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平中学又提出了20字的育人目标,并给予它们全新的解释。郑朝晖老师说,有人反对建平中学提出的“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认为这一目标与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想相违背。为此,郑朝晖老师举例说,当周围的人们都在进行“中国式过马路”时,建平中学的学生一定要等到绿灯亮时才过马路,这就是建平中学学生的“领袖气质”。这种“领袖气质”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意识”,这一新的解释是建平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者对校园文化的全新思考。这一思考恰恰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与时代脉搏紧密呼应。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和本校实际不断创新。上海市建平中学创建于1944年,在这所学校的历史上,冯恩洪是一位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关键人物。1985年冯恩洪担任该校校长,开始致力于进行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整体教育改革。1987年那一次看似偶然的事件,让冯恩洪提出了影响该校已达26年之久的学校办学模式之一“合格+特长”,这一模式还将继续影响该校。

自冯恩洪之后,该校历任校长如程红兵、杨振峰等,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体系。建平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者们明白,一所学校的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以割断学校历史为手段以求在学校发展中打下自己烙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建平人说,他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之路,走文化建设之路,提升建平的核心发展力”。这个“坚定不移”便是对校园文化建设之路的清醒认识。

第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落实在行动之中。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这句话意在批判“文化泛滥”的现象。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其实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些,缩小到校园之中,那么,我们校园的所有现象其实都可以从文化视角去观察,从而,我们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也可以用“文化”去指导,去规范。也就是说,文化其实不是写在墙上、纸上的,而是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的。

郑朝晖曾说,建平中学在提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会要求这些工作的实施者或组织者思考,我们组织的活动是否体现了建平中学的办学模式,是否能达到建平中学的育人目标。他举例说,建平中学有一处果园,有人建议学校把这处果园管起来,免得孩子们偷偷摸摸地去摘水果。而学校认为,孩子们摘水果,可以为他们提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能够让他们体验在校园外体验不到或者不允许体验的一种经历;如果把果园管起来,孩子们就失去了这些机会,这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共生精神等。因此,直到现在,这处果园还敞开着,果实成熟的时候,建平中学的学子们都有机会去尝尝校园中出产的新鲜水果的味道。

近年来,建平中学还引入和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创建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管理中,让人看到了严格规范和人文关怀的融合。这更给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而不是口号。

三、理想与行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优质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育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理想,也需要人们把这一教育理想融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之中。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还多了另一层要求,那就是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要具有职教特色。

首先,需要坚持职教意识下的继承与创新。从狭义来讲,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积淀、创新的。此外,职业学校文化建设还应当突出自己的职教特色,这里以学校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元素“校训”为例。

江宁中专建校二十年来,最初提出以“崇德、弘志、求知、力行”作为自己的校训。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职教办学理念的提升,学校发现,这一校训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不能体现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这一办学目标。于是,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以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校训,并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对之进行解释。从学生而言,要乐观自信,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教育者角度而言,要推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的成才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莫让“墙上”的文化高高在上。在很多学校,一提起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想到的是“让墙壁会说话”,在校园的每一处墙壁,在校园的每一条道路,甚至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刻上一些标语。其实,这只是校园文化建设最肤浅的层次。正如前文所述,校园文化需要落实于学校整个办学实践中,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探索与实践的地方。

比如管理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方面,江宁中专校提出要用“活动”育人,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目前,江宁中专初步形成了“零犯罪学校创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创富活动五大德育工作特色品牌。但是,我们也发现,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活动,如个别文体活动项目离普及的道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我们全校教育者继续努力,开辟更多的活动平台,挖掘学生隐藏的“才”,展示学生已有的“才”。

第三,精心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自己的载体,无论是隐性载体,还是显性载体。建平中学以雕塑“金苹果”作为自己校园文化的标志,并通过校园最高荣誉奖、校园电视台等显性载体的命名,宣扬“金苹果”文化。那么,我们的校园文化标志是什么呢?我们宣传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有哪些呢?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相融合的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

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我们的校报《江宁中专》创刊6年,出版53期,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宣传“天生我材必有用”理念的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办好它;我们要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红线,贯穿校园景点建设、师生学习生活场所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从显性的文化载体上看,我们还可以规范校园道路、建筑、各种奖励项目以及校园广播站等的命名。通过文化载体的建设,我们可以让师生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建平校园文化育人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