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而有味 “余味”深长
2014-02-24孟晓东
孟晓东
施萍一老师的这节《清平乐 村居》,努力发现“文本特质”,并基于儿童的经验,将文本“符号的表达”再现为真实的生活画面,因而这是一节澹而有味,“余味”深长的语文课。
一、语文味
读的味道。诗词教学“入境始与亲”,初读阶段,施老师用最简单的语文手段引学生“入境”,那就是读:一读,由诗到词,一步步发现词与诗的不同不处,简明词的文体常识;二读,关注“翁媪”、多音字“剥”、“莲蓬”在词中读音,引导读正确;三读,师生两遍互动读,巧妙示范,通过点拨“有些地方稍作停顿,但停而不断”,“有的词可以稍稍延长”来读出节奏;四读,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中的村居生活画面。的确做到了设计意图中所说的“要一遍又一遍读,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滋味”。
说的味道。言说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说得有味道,要基于学生与文本深刻接触,学生的思维点要敲到词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上。课中有几处“说”很有味道,这里谈两个:
其一,学生对“相媚好”的理解。首先,教师会“听”,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在亲亲热热地说话”。说明这个学生对“相媚好”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但是一个学生理解了还不够,对“相媚好”有了一点理解也不够,于是施老师提示学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们看到他们在怎样说话?”学生便关注到了“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说明他们用吴地的方言在说话”“他们喝了点酒,带了点醉意在说话”“他们一边说话,一边在笑”,这样自主生成了对“相媚好”的整体理解。
其二,对“无赖”的品味。学生对“无赖”一词说得很丰富:有的学生说“无赖这个词,很有情趣”,有的学生说“无赖,显得小儿很淘气”,还有的学生说“无赖本来是个贬义词,这里却表示好的意思”。有点可惜的是施老师没有抓住这最精彩的“贬义褒用”。
写的味道。“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和经典命题。对于“卧剥”一词的品味,施老师让学生拿起笔,想象小儿怎样“卧剥”,在书上写一写,体现了两个意图:“一是情动而辞发之际,静静地写,更有助于内部言部智慧的形成;二是儿童与作品产生共鸣之际,独自书写,更益于激发个性思考。”
二、文化味
文化味在本课中的体现,主要是施老师以“哪个字,哪个词,很平常却很有味道?”来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澹而有味”。本来这只是一个主问题而已,但施老师却在阅读中找到了文化的根,因为《清平乐 村居》,还有六年级下学期的《如梦令》这类词,都具有“以寻常语绘精美图”的特点,因而,这节课上学生品词的过程,事实上同时让学生习得了一种品词的阅读策略,“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怀特海)。文化的追寻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课堂生命质量。
三、儿童味
儿童味,基本特征是生活,儿童的生活是活生生的,是真实的,学生的读词,品词不是文学赏析,这个过程应该是以儿童的方式,沿着儿童的路径进行。
比如,课前的对诗活动,就是有儿童味的,而且对的诗都是来自于课文中,主要是童趣诗和田园诗,学生比较感兴趣,很自然地就沿着诗的国度领着学生走向词的感性世界。
再比如,“你一句,我一句”的活动方式,对诗时是“你一句,我一句”,师生互动读时,是“你一句,我一句”,学生体会“相媚好”的情景,翁媪是“你一句,我一句”,这就有了对话的意味,有了“伙伴”的味道。
还有,课堂上教师静静倾听的教学姿态,当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老师没有打断,也没有过多评价,而是归还给学生生长的时空;教师会听,因而当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时,就能灵敏地捕捉、追问、推进,形成深度“对话”。■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