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搭:基于民族元素儿童画创作的新路径

2014-02-24刘怀芹

江苏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元素

刘怀芹

【摘 要】基于儿童画创作“混搭”的形态多样性、意象本土性、体验自由性的特点,在充分挖掘儿童画创作的实践价值基础上,通过探究民族元素的时尚混搭表达方法、创作策略以及表现形式,给出基于民族元素儿童画创作的4条新路径,即打通混搭通道,凸显意与型的融合度;整合混搭方式,提升形与式的匹配度;改变混搭风格,强化理与序的吻合度;谋划混搭主题,聚焦情与境的指向度。

【关键词】民族元素 混搭 儿童画创作

当前,融入民族元素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且大多聚焦于平面设计及服装设计领域。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开展较多,但其研究的内容多以地方文化元素的原始个性为着眼点,而忽略了元素之间的艺术再加工、再融合与再创造的过程。在众多有价值的探索之中,笔者认为,将民族元素的混搭引入小学生儿童画教学之中,是儿童画创作教学的一条现实路径。

一、民族元素的“混搭”意蕴及其特点分析

金德勒的“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儿童美术发展学说指出:“符号学、社会文化基础与多轴媒体表现,可以促进儿童更好地感知与表现。”笔者认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民族元素的时尚混搭表达,可以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开展儿童画创作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民族元素的“混搭”意蕴

民族元素并非科学概念,而是引用其约定俗成的词域内涵,本文所说的民族元素特指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如形态、色彩、纹饰、文字形象、意象元素等。而混搭是表达一种交叉含义的词汇,泛指混合搭配,就是将传统上由于地理条件、文化背景、风格、质地等不同而不相组合的元素进行搭配,组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组合体的一种儿童画创作技术。

(二)民族元素的“混搭”特点

1.形态的多样性。

民族传统艺术作为民族元素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形态的多样性不仅是混搭的构想基础,也决定了混搭形式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为文学之多样性;特征鲜明的服饰习俗,为区域之多样性;剪纸、水墨、戏曲等,为形式之多样性。在儿童画创作的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的混搭克服了传统儿童画创作素材来源单一的局限,丰富了儿童画创作的形式。

2.意象的本土性。

民族元素不仅包含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精神,还包括各民族独有文化的传承。各种元素的“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展示了造型寓意的本土性。“传承性的发展”符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人文美术”的精神,促进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本土性的持续提升。

3.体验的自由性。

混搭民族元素创作活动中的体验可理解为身体的参与和精神的融合,既注重学生亲身实践,也关注其在实践中的情感自由。情感的融入,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对民族元素的参与感知,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认知碰撞及师生之间的认知回旋。

二、基于民族元素儿童画“混搭”创作的实践价值

随着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儿童画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将民族元素进行“混搭”后引入小学生儿童画创作的教学之中,更凸显了其实践价值。

(一)审美情感的外化

在绘画审美中,绘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绘画美的创造者。通过引导学生寻觅民族元素,让学生从中体会民族元素“型”的美,吉祥纳福“意”的善。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为他的情感体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情感体验会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继而将新的际遇引发的心灵反应重新混合起来,这便是审美情感的外化。

(二)民族气质的内显

从社会生活、民间艺术等多方面吸取营养,不仅丰富了儿童画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展现。民族气质是审美情感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折射与内显。

(三)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与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民族元素,如何能够将其处理成有知识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混搭融入创作,并能使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与学科抽象思维发生碰撞与融合?可以通过将基础认知、思维发散与实践创作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为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及思维延展,为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三、基于民族元素儿童画“混搭”创作的新路径

美术的特质为美的视觉传达。在融入民族元素的儿童画创作中,运用混搭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协商来确定表现题材,以主题单元的活动设计操作模式,进行审美的、个性化的系列儿童画创作。

(一)打通混搭通道,凸显意与型的融合度

民族元素的意型,“意”指其意向元素;“型”指图案、造型、结构、色彩等形式。民族元素的艺术提炼是指对传统装饰意型元素进行灵活运用,从文化内涵上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包括人物、动植物、图腾、几何符号等,服务于画面。而不是“拿来主义”——简单地将典型的元素罗列、模仿与叠加,忽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形成内容贫乏、形象单调、造型呆板的倾向。

1.增加视觉的美感——体现艺术性。

美感培养既是美术教育的起点又是它的归宿,民族元素的视觉美感在于它的创造特征和每个人的独特认知。如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水墨写意,就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视觉美感,水与墨之间的变化无穷尽;再如青花瓷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等。主题单元《当青花爱上皮影》创意构想为“取青花瓷之色,混搭皮影之形”,因此既有皮影的造型特点,又有中国独特的青花蓝色系清新明净的风格。

2.树立典型的风格——体现独特性。

风格,指艺术风格,是造型、色彩、寓意、形式感等要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较为固定、典型的风貌特征。如剪纸,既有丰富的寓意,又独具审美趣味形式。

3.重视色彩的搭配——体现和谐性。

色彩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历史内涵。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色彩反应的民族性、时代性也不同。在儿童画创作中既可以用浓重壮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光彩,如代表性的中国红,亦可以用典雅朴素的艺术表现蓝印花布的蓝白色系,还可以运用金、银之色营造出传统宗教壁画的神秘之感。

(二)整合混搭方式,提升形与式的匹配度

在儿童画创作中运用“混搭”创作方式,将民族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利用多种媒材(如彩笔、油棒、丙烯等绘画媒材;色卡、陶泥等制作媒材与麻、绳、木等综合媒材),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认知与再创造。当学生成功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时,会使其在感受愉悦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混搭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单项混搭——突出针对性。

民族元素之间的混搭、创作形式的混搭以及各种绘画媒材之间的混搭等都属于单项混搭。在单项混搭中重要的是理清楚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明白形式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及绘画媒材的偏爱与掌控。

2.双项混搭——强化适应性。

在创作中,民族元素与创作形式混搭以及形式与媒材混搭等都属于双向混搭的范畴,应着重考虑形式、媒材及表现内容之间的适应度。如《青铜之美》取青铜器之“意向”元素混搭剪纸之“造型”方式。

3.综合混搭——彰显多样性。

综合混搭指民族元素、创作形式与绘画媒材多者之间的混搭。这种混搭在混搭创作中较难掌握,但是呈现的效果异常丰富,值得所有喜爱创新的学生去尝试。

(三)改变混搭风格,强化理与序的吻合度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展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风格面貌。而混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要搭得有理、混得有序。混搭中有多种元素共存,脱离了元素的支撑,也就无所谓“混”,更无从谈起“搭”。

1.“混”得有序——关注主次性。

即确定“基调”,以一种风格为主线,其他风格做点缀,有轻有重,有主有次。这种“基调”的设定可以是色调的把握,也可以是主体造型手段的运用。

2.“搭”得有理——关联呼应性。

注重混搭元素之间的过渡和呼应。从固有民族瑰宝到借鉴艺术家作品再到学生作品的混搭创作,在造型特征的抓取与创作形式手法的转变过渡中,既体现了原有艺术形式的元素特征又混搭出新的个性风格。

3.“混搭”出新——关乎独异性。

“混搭”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手段的创新,在运用混搭创作时,更要注重作品的独异性,包括作品元素的混搭个性、创作形式的混搭创新及创作媒材的混搭新意,这样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思维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象。

(四)谋划混搭主题,聚焦情与境的指向度

在一个程序或窗口中,把所有的链接和功能依照类型进行划分的方法叫做主题单元设计。在人文主题单元之下安排感知、体验、创造活动,将认知、思维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着眼于文化情境的融入点——内容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风俗等在内的复杂整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文化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审美倾向等结合起来,并使其亲身经历,有过情感的参与体验,会增加其创作的热情。

2.着眼于民族元素的认知点——思维方法具有发散的特征。

民间元素易认知、易动手,装饰浓、有情趣,符合小学生讲求个性的心理、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以及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知特点。思维方法的发散性不仅体现在创作内容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创作媒材的选择与创作手法的运用上。

3.着眼于学生儿童画创作潜能的激发点——表现符号具有个性化特征。

融入民族元素,不能仅停留在简单地模仿和描述的层次上,美术教学的作用应在于让学生在对其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从中提取典型的、美的元素,转化为自己的视觉心像,并将其表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表达。

基于民族元素的视角,应用混搭的方式进行儿童画创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的混搭,克服了传统儿童画创作素材来源的单一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破解了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增加了“人文美术”教学的丰富性;打破了传统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划一性,提供了民族元素混搭的参考性。下一阶段笔者计划增加实践对象,拓宽研究路径,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混搭”,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3.重视色彩的搭配——体现和谐性。

色彩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历史内涵。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色彩反应的民族性、时代性也不同。在儿童画创作中既可以用浓重壮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光彩,如代表性的中国红,亦可以用典雅朴素的艺术表现蓝印花布的蓝白色系,还可以运用金、银之色营造出传统宗教壁画的神秘之感。

(二)整合混搭方式,提升形与式的匹配度

在儿童画创作中运用“混搭”创作方式,将民族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利用多种媒材(如彩笔、油棒、丙烯等绘画媒材;色卡、陶泥等制作媒材与麻、绳、木等综合媒材),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认知与再创造。当学生成功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时,会使其在感受愉悦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混搭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单项混搭——突出针对性。

民族元素之间的混搭、创作形式的混搭以及各种绘画媒材之间的混搭等都属于单项混搭。在单项混搭中重要的是理清楚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明白形式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及绘画媒材的偏爱与掌控。

2.双项混搭——强化适应性。

在创作中,民族元素与创作形式混搭以及形式与媒材混搭等都属于双向混搭的范畴,应着重考虑形式、媒材及表现内容之间的适应度。如《青铜之美》取青铜器之“意向”元素混搭剪纸之“造型”方式。

3.综合混搭——彰显多样性。

综合混搭指民族元素、创作形式与绘画媒材多者之间的混搭。这种混搭在混搭创作中较难掌握,但是呈现的效果异常丰富,值得所有喜爱创新的学生去尝试。

(三)改变混搭风格,强化理与序的吻合度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展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风格面貌。而混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要搭得有理、混得有序。混搭中有多种元素共存,脱离了元素的支撑,也就无所谓“混”,更无从谈起“搭”。

1.“混”得有序——关注主次性。

即确定“基调”,以一种风格为主线,其他风格做点缀,有轻有重,有主有次。这种“基调”的设定可以是色调的把握,也可以是主体造型手段的运用。

2.“搭”得有理——关联呼应性。

注重混搭元素之间的过渡和呼应。从固有民族瑰宝到借鉴艺术家作品再到学生作品的混搭创作,在造型特征的抓取与创作形式手法的转变过渡中,既体现了原有艺术形式的元素特征又混搭出新的个性风格。

3.“混搭”出新——关乎独异性。

“混搭”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手段的创新,在运用混搭创作时,更要注重作品的独异性,包括作品元素的混搭个性、创作形式的混搭创新及创作媒材的混搭新意,这样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思维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象。

(四)谋划混搭主题,聚焦情与境的指向度

在一个程序或窗口中,把所有的链接和功能依照类型进行划分的方法叫做主题单元设计。在人文主题单元之下安排感知、体验、创造活动,将认知、思维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着眼于文化情境的融入点——内容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风俗等在内的复杂整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文化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审美倾向等结合起来,并使其亲身经历,有过情感的参与体验,会增加其创作的热情。

2.着眼于民族元素的认知点——思维方法具有发散的特征。

民间元素易认知、易动手,装饰浓、有情趣,符合小学生讲求个性的心理、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以及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知特点。思维方法的发散性不仅体现在创作内容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创作媒材的选择与创作手法的运用上。

3.着眼于学生儿童画创作潜能的激发点——表现符号具有个性化特征。

融入民族元素,不能仅停留在简单地模仿和描述的层次上,美术教学的作用应在于让学生在对其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从中提取典型的、美的元素,转化为自己的视觉心像,并将其表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表达。

基于民族元素的视角,应用混搭的方式进行儿童画创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的混搭,克服了传统儿童画创作素材来源的单一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破解了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增加了“人文美术”教学的丰富性;打破了传统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划一性,提供了民族元素混搭的参考性。下一阶段笔者计划增加实践对象,拓宽研究路径,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混搭”,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3.重视色彩的搭配——体现和谐性。

色彩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历史内涵。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色彩反应的民族性、时代性也不同。在儿童画创作中既可以用浓重壮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光彩,如代表性的中国红,亦可以用典雅朴素的艺术表现蓝印花布的蓝白色系,还可以运用金、银之色营造出传统宗教壁画的神秘之感。

(二)整合混搭方式,提升形与式的匹配度

在儿童画创作中运用“混搭”创作方式,将民族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利用多种媒材(如彩笔、油棒、丙烯等绘画媒材;色卡、陶泥等制作媒材与麻、绳、木等综合媒材),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认知与再创造。当学生成功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时,会使其在感受愉悦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混搭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单项混搭——突出针对性。

民族元素之间的混搭、创作形式的混搭以及各种绘画媒材之间的混搭等都属于单项混搭。在单项混搭中重要的是理清楚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明白形式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及绘画媒材的偏爱与掌控。

2.双项混搭——强化适应性。

在创作中,民族元素与创作形式混搭以及形式与媒材混搭等都属于双向混搭的范畴,应着重考虑形式、媒材及表现内容之间的适应度。如《青铜之美》取青铜器之“意向”元素混搭剪纸之“造型”方式。

3.综合混搭——彰显多样性。

综合混搭指民族元素、创作形式与绘画媒材多者之间的混搭。这种混搭在混搭创作中较难掌握,但是呈现的效果异常丰富,值得所有喜爱创新的学生去尝试。

(三)改变混搭风格,强化理与序的吻合度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展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风格面貌。而混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要搭得有理、混得有序。混搭中有多种元素共存,脱离了元素的支撑,也就无所谓“混”,更无从谈起“搭”。

1.“混”得有序——关注主次性。

即确定“基调”,以一种风格为主线,其他风格做点缀,有轻有重,有主有次。这种“基调”的设定可以是色调的把握,也可以是主体造型手段的运用。

2.“搭”得有理——关联呼应性。

注重混搭元素之间的过渡和呼应。从固有民族瑰宝到借鉴艺术家作品再到学生作品的混搭创作,在造型特征的抓取与创作形式手法的转变过渡中,既体现了原有艺术形式的元素特征又混搭出新的个性风格。

3.“混搭”出新——关乎独异性。

“混搭”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手段的创新,在运用混搭创作时,更要注重作品的独异性,包括作品元素的混搭个性、创作形式的混搭创新及创作媒材的混搭新意,这样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思维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象。

(四)谋划混搭主题,聚焦情与境的指向度

在一个程序或窗口中,把所有的链接和功能依照类型进行划分的方法叫做主题单元设计。在人文主题单元之下安排感知、体验、创造活动,将认知、思维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着眼于文化情境的融入点——内容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风俗等在内的复杂整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文化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审美倾向等结合起来,并使其亲身经历,有过情感的参与体验,会增加其创作的热情。

2.着眼于民族元素的认知点——思维方法具有发散的特征。

民间元素易认知、易动手,装饰浓、有情趣,符合小学生讲求个性的心理、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以及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知特点。思维方法的发散性不仅体现在创作内容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创作媒材的选择与创作手法的运用上。

3.着眼于学生儿童画创作潜能的激发点——表现符号具有个性化特征。

融入民族元素,不能仅停留在简单地模仿和描述的层次上,美术教学的作用应在于让学生在对其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从中提取典型的、美的元素,转化为自己的视觉心像,并将其表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表达。

基于民族元素的视角,应用混搭的方式进行儿童画创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的混搭,克服了传统儿童画创作素材来源的单一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破解了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增加了“人文美术”教学的丰富性;打破了传统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划一性,提供了民族元素混搭的参考性。下一阶段笔者计划增加实践对象,拓宽研究路径,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混搭”,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猜你喜欢

民族元素
浅析《大鱼·海棠》场景设计中的民族元素及表现
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体现
浅析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引入及渗透
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具体应用
融入民族元素的《创意化妆》课程建设
传统民族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民族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的运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