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2014-02-23谭亮TANLiang
谭亮 TAN Liang
广州美术学院,广州 510006(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510006 Guangzhou)
城市意象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谭亮 TAN Liang
广州美术学院,广州 510006(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510006 Guangzhou)
当今新媒体艺术和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艺术形式,对塑造城市形象及宣传城市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城市意象理论的视角出发,力图将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落实到方法、手段,并尝试着将城市意象理论与新媒体艺术实践有机结合,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创作思路。
城市意象;新媒体艺术;城市形象
本课题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技术手段和形式的探讨,很少对运用新媒体艺术塑造城市形象进行研究,而从城市意象的角度探讨新媒体艺术参与塑造城市形象的研究更属罕见。城市形象建设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城市的体验者(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某种心理意象,但从城市意象的视角进行研究则为新媒体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因此更加契合当今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设计理念。
如今城市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指数的赶超转入到包括城市形象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形象不只是一种外在的“美化”,它是人们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城市所凸显的精神符号,也是城市竞争中的一种“文化软实力”。
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有着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和多媒融合等特点,近年新媒体艺术和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对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塑造和包装宣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力求将新媒体艺术介入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并落实到打造的方法和手段之中,也尝试着将城市意象理论与新媒体艺术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单向性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互动性与公众参与性的要求,而新媒体艺术是最理想的表现手段,它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创作思路。
一、城市意象理论
“意象”一词在西方现代主义“意象派”理论及中国传统美学中都曾被认真论述过。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意象”具体的含义就是“意中之象”,意中之象可以理解成人心营构之象,即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有机统一。而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成竹在胸”——客观的竹在画家心目中意化成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1]。意象也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康德就曾对审美意象作过比较详细的分析;英文中的city与citizen属于同一个词根,是说城市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一个意象化的形象,并且寄予了情态。
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着一个由许多人的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其中的每一个都反映了一些市民的意象。林奇通过对美国的波士顿(见图1)、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系统地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见图2),并认为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向性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指出,如果这五种要素通过合理组织和设计就能够形成鲜明的城市意象,不仅能给人们以安全感,而且还可以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觉愉悦、情感保障,增强人们体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从总体上看,林奇研究的核心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首先形成的心理意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的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以及城市意象的个性和结构等[2]。
二、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价值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的本质。分区、地标和道路等构成城市总体形态,并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加上作为个体建筑物主题的外形,共同组成城市形体环境的视觉秩序,供人们观察城市后产生系统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间的符号、结构越清晰,人们就越能认知城市,从而达到心理上真正认同的目的。
图1 波士顿的城市意象
图2 城市意象要素
1.新媒体艺术对城市空间的拓展
我国的城市形象塑造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新媒体艺术方面还不够专业,缺乏参与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李植斌的著述阐述了城市形象与设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城市形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艺术手段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微妙关系;张鸿雁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形象定位的方式与模式,对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强调了城市的文化资本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形象建设。
2.丰富城市形象塑造的手段和形式
传统的城市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雕塑、壁画、景观、地景艺术、公共设施造型等传统的创作手法所实施的表现,形式相对固定、单一。新媒体艺术介入城市形象塑造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形象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因此城市形象随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与和审美特征,新媒体艺术也具有了更多的开放性、多元化和民主性特征。
3. 促进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体验
新媒体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更有利于公共艺术作品表达广大受众的社会共识、道德常识、审美情感以及公众社会所关注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便于与公众达到对话、互动的效果。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而此种结合一方面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一方面能使公共艺术的效应因多媒体艺术的加入而更具亲和力。
4. 打造城市地标文化形象
新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当今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起着愈加鲜明的文化载体和城市地标的作用,并成为城市的符号与象征。地标性新媒体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点睛”之笔,而能凝聚城市特色、维系都市空间。城市地标是当代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事物之一,具体表现为一些建筑、景观、雕塑等构筑物,往往能够占据人们视觉与心理的中心,帮助人们迅速辨识其所置身的场所,并感知城市独特品性的所在。
三、新媒体艺术对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模式
城市意象理论包含了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物(Landmark)五个要素,这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形态。人们进入城市,通过对上述五个要素的了解,便能产生对此城市的意象。新媒体艺术对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模式并非只是完全遵循城市意象要素而进行,还有着科技性、互动性、实时性等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城市意象要素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艺术的这些特性,从而形成属于新媒体艺术塑造现代城市形象的基本模式。
以下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结合相关案例以探讨新媒体艺术对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模式。
1.道路要素
“道路”是市民日常行走、乘坐交通工具以及移动的路线,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也可能是城市的快速路、隧道或者是有轨道路,对许多人来说,它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将新媒体艺术装置合理地融入道路两侧的空间,与道路周边的环境相互映衬,这不仅是对城市意象要素的补充,而且还为新媒体艺术拓展了创作的空间。
高架桥和高速公路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单调和乏味,而艺术家琳达·博蒙特(Linda Beaumont)的作品《转动的轮子》就将西雅图机场高速公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空间(见图3),认真改造了高速公路的单调形象。这件作品由 91 个高达6 英尺的圆形钢盘依次排开组合而成的一道绵延 600 英尺的长栅栏,将广场外的机场巴士等候区与后面的停车场分隔开来。这个巴士等候区是非常忙碌的地方,也是旅客候车之时能有一点时间欣赏这件作品的地方。而 91个圆形钢盘都分别被喷上了炫亮的汽车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其中有16 个圆盘在电脑控制下缓缓转动,营造出一种和善温馨的欢迎(送)气氛。到了晚上,圆盘上的LED 灯闪亮,更强调了这个等候区的标志性特征[3]。
图3 转动的轮子
道路作为城市意象中最为“动态”的要素,在运用新媒体装置时应当注意人的移动速度。步行道、城市普通街道、城市快速路这些不同的道路之中,人的移动速度是不相同的,这也影响到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意象。例如,互动性的新媒体作品更适合在步行道的空间设置,因为人们可以驻足与之交互,享受城市的这种“慢生活”;而快速路上人的视觉感应是稍纵即逝的,不适合摆放过于“细节化”的设置,如此,不但会干扰机动车驾驶者的注意力,而且还是一种“视觉污染”,因此对于快速路而言,应当以降低单调性、提高视觉舒适度为设计目标。
2.边界要素
“边界”是指两种类型空间之间的“界线”,常以河岸线、海岸线、铁路、城墙等为表现形式。荷兰艺术家丹·罗斯格德(Daan Roosegaard)致力于探索艺术设计的技术创新领域,创建了利用声音和移动互动景观的装置。其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建筑、人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动态关联功能。他通过不同的作品,接触和实验不同的新材料、新科技,展现科技与人体碰撞之后的效果。他的设计作品如“景观沙丘”和“亲密”采用触觉高技术环境,使观众与空间合为一体。“Dune 4.0”是一个互动型景观装置,周围人体的存在能使其产生物理性的变化,是作者特别为“2007年鹿特丹建筑城市展”而设计的。这件艺术品使用了纤维、话筒、感应器和其它的媒介材料,并应用了升级嵌入式系统,当人走近它的时候,能够发出声音并产生运动——在这段长达40米的隧道内,它显得非常感性,而且成了现有建筑的一种感应层。“Dune 4.2”是在“Dune 4.0”基础上升级的大型新媒体城市景观作品,长60多米的互动感应LED灯光装置被设置在鹿特丹市的Nieuwe Maas河岸边,而这组大型的装置只有60瓦的耗电功率,因此,鹿特丹的市民能在夜间来此享受“光的行走”的体验(见图4)。
图4 Dune 4.2
图5 莱茵河上的大屏幕
互联网将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活转移到信息网络的虚拟公共空间。新媒体有着与互联网一样的潜力,可以把人们从公众中拉入一个虚拟的非真实的世界。法兰克福是德国足球协会总部的所在地,一座大屏幕新媒体装置被搭建在莱茵河上(见图5)。莱茵河把斯图加特的中心区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在莱茵河的两边,南北堤岸被改造成了看台,能够容纳上万观众。在没有足球比赛的晚上,也会有著名歌剧之类的节目上演。这样,这条几个世纪以来作为分界线将城市划分为重要的北部和次重要的南部的河流,首次成为了城市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一种新型的城市认知方式诞生了。所以说,新媒体和城市空间不仅形成了整合,而且改变了成百上千居民和游客对城市的“认知地图”。
3.区域要素
中等或较大的地段,就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们对其意识就是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现代城市规划把城市整体分解为明显可辨的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各个部分,表现出各功能区的质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以韩国首尔的DMC(Digital Media Street,即“数字媒体城市”)为例(见图6)。首尔市通过建立数字媒体街,运用各种数字媒体手段和形式创造人与空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整片区域的高科技形象。
图6 首尔DMS规划图①
从1978年到1993年,现在的数字媒体城所在地一直都是首尔填埋垃圾的地方,高速城市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煤灰等都倾倒在这里。数字媒体城的计划在1999年首次提出,预计2015年全部竣工。DMS的立面构成了“数字媒体街道”,是浓缩的DMC 的象征性概念。作为中心场所,是与城市环境、技术和产业、文化、艺术相互和谐的未来生活空间为指向的街道环境计划。传统型的街道和“数字媒体街道”的差异是:传统型街道仅仅考虑的是物理环境和人的街道活动的相关性,而“数字媒体街道”的创建主旨则除物理环境和人的街道活动之外,还要考虑的是与数字环境密切相关的两者共同和谐的建设。
DMS 是通过数码技术经验作为媒介的体验,人们的空间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人们在空间中活动的方式,同时接受其他人的行动方式时所带来的变化。例如,旨在城市管理的活用,个体间的沟通,给予人们提供情报、娱乐休闲和帮助沟通等的便利。“数字媒体街道”是传统街道的构成要素,除了人的街道活动、物理环境以外的、作为数码技术而形成的数字环境。数字环境的附加,不是单纯的一个组成要素,而是关于街道活动和物理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而组成的街道概念。在数字环境和物理环境、数字环境和街道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最终将“物理环境·数字环境·人类街道活动”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交互。
在数字媒体城中有一条智能街,街上设有190个智能型路灯,灯光可以根据街道上人们的步伐而改变明暗与颜色,在这里还可以听音乐,使用无线网。而数字媒体城的象征物——“千年眼(Millennium Eye)”,则能够实时展示位于地球另一端点的乌拉圭蒙得维的亚的天空;如果发送短信,还可以在造型物地面上显示出短信的内容。
4.节点要素
“节点”是市民可以进入、并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城市中典型的节点主要是由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等构成。它地处战略位置,如枢纽地、交通交汇处或道路交汇点等,都是有名可循并易于为人们所记忆的地方。
墨西哥艺术家荷墨尔的作品“身体影像(Body Movies)”,是一个大型公共空间互动装置艺术品,利用投影机“制造”的大型画面,将鹿特丹市中心的舒乌伯格广场变成了一个硕大的互动装置艺术品。它使用了一个电影院的外墙(90米×20米)作为交互投影的荧屏。在鹿特丹、马德里、墨西哥、蒙特利尔街头拍摄的数以千计的人像,通过布置在广场四周的自动控制的投影机显示出来。一个影像追踪系统实时监控阴影的位置,当阴影与某个场景中全部的人像都相符合的时候,控制计算机就会自动发出一个指令,将场景转换为一组人像——把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原理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之中,将公共艺术设计作为活的剧场与互动沟通环境,以产生真实感,进一步促进了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互动能力。
“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是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见图7),由加泰罗尼亚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作品由两座相对的玻璃瀑布砖墙构成,墙上是利用电脑控制的LED 画面。艺术家拍下1000位芝加哥市民的脸,以每小时六张的速度播放:这是一个公众参与性很强的作品,包含素材取用以及公共机能。因此每天都有许多家长带着小孩来到这里与水同乐,尤其是当墙上的脸露出微笑时,所有小朋友都会跑到前方,等待水柱由嘴部喷出。这是在城市节点空间中采用互动媒体表达亲民情感的优秀案例。
图7 皇冠喷泉
5.标志物要素
“标志物”是城市视觉形态中的点状要素,通常是明确而且肯定的具体对象,这是人们观察城市空间和环境的参考点,如著名建筑物、城市雕塑、风景点等,给人们以标志性的印象。新媒体艺术融入地标性公共艺术之后,赋予了城市地标更加鲜明的特性,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效应,不但白天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标志与特色,在夜晚也同样灼灼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新媒体艺术不但发挥出美化、点睛的作用,甚至可以赋予一个普通建筑新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里昂灯光节是世界著名的新媒体艺术活动之一。一年一度的灯光节使得里昂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每年都会有几个国家的专业团队赶赴里昂灯光节组委会以了解灯光节成功的奥秘。灯光节成为了新媒介艺术最新的一个秀场,成为了利用光影技术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的典范,城市中所有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都被当作了新媒体灯光艺术创作的载体,作品总计超过100件。耗时300多年才建成的里昂标志性建筑——圣·让大教堂的外表面被“涂装”成3D数字投影(见图8),变换着各种各样的令人惊叹的魔幻色光效果,这一古老的建筑呈现出穿越时空的幻觉,两只巨手逐步塑造大教堂的轮廓,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视觉效果,现场观众对这种常见的教堂建筑风格的体验也随之升华。
图8 里昂灯光节②
在很多的灯光表演中,人们关注的是画面的效果和尺寸,而很少尝试运用新的投影媒介,而教堂华丽的装饰和繁富的细节被灯光投影艺术所利用。作为一种媒介承载光影,这不仅对新媒体艺术而言是一种突破,而且凸显了城市形象中重要的元素——标志物,静态的建筑可以呈现无穷的变化,这种融合了建筑艺术、光影表演和数字媒体的独特形式充分展示了新媒体艺术的跨界性和交互性。
随着广州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最近几年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广州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尤其是在201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这一国际性盛事之后,广州的城市基础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花城广场、广州塔和海心沙等系列公共项目的完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年广州灯光节的举办也备受市民的关注,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广州塔”也成了彰显城市形象的重点(见图9)。在广州灯光节举办期间,每晚于固定的时段内,广州塔就有大型的激光音乐表演,因此吸引了大量市民的观看,整个珠江两岸都被映射到灯光的范围之内,通过塔身的LED全彩灯的色光变化加上各种层次的激光灯的运动使得广州塔成为夜幕中的焦点,整个城市随之成了一个新媒体的表演舞台,加上音乐与视觉的配合,人们参与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这对于原本城市形象并不十分突出的广州市而言,此举有力地提升了外在美感层次上的城市形象品质。
图9 广州塔灯光表演
四、结语
从城市意象的理念出发,归纳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形象塑造的五种基本模式,在整体上将新媒体手段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相结合,避免零散和局部的设计方式,这将是未来城市形象建设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重点。新媒体作为迅速发展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将会更加凸显其交互性和连接性的优势,在当代公共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中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新媒体艺术不是绝对的“新”,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加上数字化技术,使传统媒体焕发出新的生机。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地域文化,而新媒体艺术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高科技的形式,它介入城市形象塑造的实践中以突出城市的个性并参与地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为人民大众开辟和营造出更多具有可感知的、可操作的、互动的趣味性作品,从而真正推动城市形象的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http://dmc.seoul.go.kr
②http://www.fetedeslumieres.lyon.fr
[1]何清.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57-62.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5-64.
[3]凌敏.透视当今美国公共艺术的五大特点[J].装饰,2013(9):27-31.
New Media Art Shapes City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Recent years saw a trend that new media art and technology have permeated every aspect of social culture and life and become a fast developing art form that has irreplaceable impacts on city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analyze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city identity by new media art and integrate the theory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with the practice of new media art, which provides new methods and thou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
the image of the city;new media art;city identity
J02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3.007(0032-07)
2014-05-19
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13G07),广州美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项目(13XJC010)。
谭亮,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