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日本金融改革的思考

2014-02-23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金融体制管制金融市场

刘 静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 长春 130028;2.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

战后日本金融改革的思考

刘 静1,2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 长春 130028;2.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

战后日本金融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本金融体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使日本金融体制不断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金融改革;金融大爆炸;不良资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金融业主要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金融改革;第二次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的日式“金融大爆炸”改革。这两次大的改革使日本的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金融改革

(一)战后金融体制的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处于极端衰败之中,资金十分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国内国际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对国内金融实行严格的金融限制,从而形成了日本的限制型金融体制。主要特征有:

1.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战后在日本金融中,间接金融占据主导地位。如表1所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1965—1974年年平均18.8万亿日元的资金中介中,91.7%是通过间接金融完成的,只有剩余的8.3%的资金中介是通过直接金融完成的;在1975—1984年年平均52.2万亿日元的资金中介中,89.7%是通过间接金融完成的,只有剩余的10.3%是通过直接金融完成的。可见,在战后经济复苏时期,日本绝大多数的资金中介是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的,间接金融的优势引人注目。

2.金融行政

(1)金融业务领域的限制

日本的银行业务范围实行严格的分业管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长短融资业务分离、银行业与

信托业分离、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这是日本独具的特色,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实属罕见。分业管制也称为行业界限问题,指在各个业务领域之间设置界限,以防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进来。日本存在着如此根深蒂固的管制措施,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着日本特有的、以主办银行制度为代表的金融交易惯例。

表1 广义金融市场的资金中介

(2)利率限制

即对银行存款利率最高限度以及一些贷款利率进行限制。从1970年开始,日本当局对建立在《临时利率调整法》基础上的存款利率上限进行了调整,改为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参照《临时利率调整法》制定并公布的“存款利率指导细则”的上限来确定。[1]与市场利率相比,该上限利率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此,指导利率本身实际上就是银行提供给存款人的存款利率。

(3)外汇管制

即对资金的流出流入进行限制,旨在切断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日本是实行外汇管制比较早的国家之一。1932年7月,日本制定《防止资本逃避法》,实行外汇管理。但是,因其中不完备之处很多,资本继续流向海外,所以,日本参照德国的外汇管制于1933年3月制定了《外汇管理法》,全面实行了外汇管制。《外汇管理法》不仅完全统制资本交易,而且对经常交易也实行管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汇管制进一步加强,直到战后的1947年才部分放松了对民间贸易的限制。1949年12月,日本又制定了《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该法令当时在原则上全面禁止对外交易,其限制色彩很强。这种限制国内与海外的资金交易,分割内外市场的限制,保护了上述的业务领域限制和利率限制,并使其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3.主银行制度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主银行制度的优点被明显地反映出来。主银行是对各企业的主要往来银行,具体而言至少符合下列其中一项的银行,可以称之为主银行或主要往来银行。一是在公司的借款中占有比重最高的银行;二是公司最大股东的银行;三是向公司派遣一些人才的银行。在日本,大的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主银行,就连独立的企业、中小企业一般也具有这样的主要往来银行。[2]主要往来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对企业而言,可以得到主要往来银行资金上的支持;对银行而言,银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银行在有效、安全地运用资金的同时,也可从企业经营利

润中获得良好的回报。主银行制度在英美等国也出现过,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对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改革的效果

尽管日本在经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之后威风不再,但是战后日本金融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经济很快又重新得以恢复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走出了低迷状态。到了20世纪50年代,日本所有的经济指标全面恢复和超过战前水平,这标志着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上自立,为其日后迈入经济强国的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55—1972年短短的十几年之内,日本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据统计,195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 600美元;到了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1 500美元,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过的增长速度。但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日本政府一直把维持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行政的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各种管制林林总总,其中分业管制、利率管制、内外分离管制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制约资本市场发展、削弱银行竞争力等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长期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对外交易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随着日本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过渡,经济模式由投资过剩型向储蓄过剩型转变,国际化进程开始起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率自由化以及放松对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已成为日本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他各种管制也随之逐步放宽。要实现日本金融的国际化,就必须打破原来的封闭和隔离式的金融制度,所以,放松或取消对金融体系管理的金融自由化本身,即金融国际化的内容。

二、日式“金融大爆炸”改革

日本从1993年开始推行金融制度改革,为了金融秩序的稳定,在改革进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针。但当时世界范围的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为了预防日本被世界大潮所淘汰,进一步提高日本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活力,有效运用1 200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就必须大胆放松并废除金融、证券交易中的各种限制。于是,日本政府于1996年1月表示,将以2001年为最后期限,彻底进行金融制度改革。这一金融制度改革被称为日本式“金融大爆炸”改革。日本式“金融大爆炸”改革的目标,是要在2001年3月底之前,将东京市场建设成为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自由、公平以及国际化的国际金融市场。

(一)改革的内容

以自由化、公正化、全球化为原则的日本“金融大爆炸”改革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部分不需修改法律的领域或金融商品先行解禁,实施1997年度通过的改革法案;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扩大金融改革业务范围和增加金融商品数量,分步实施“金融体系改革法案”;第三阶段是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业务领域相互准入,这是改革的最后阶段。[3]

日本式“金融大爆炸”中倡导的放松并废除金融、证券交易的管制措施如表2所示,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全面实现国内外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改革证券市场以外,还包括进一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等内容。这一改革还表明,日本以往放松并废除金融交易管制的速度过于缓慢。这些改革措施多半是与证券市场有关,如从证券公司的营业执照制度发展到登记注册制度,引进证券综合账户等。以上措施大都在1998年12月底之前付诸实施。另外,从1999年10月起,日本政府放开了股票委托交易的

手续费,废除了对各行业子公司的业务限制,日本式“金融大爆炸”改革基本完成。

表2 日本金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改革的效果

从1997年开始,至2004年,日本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一些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经过一番重组和改造,日本银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到2003年年底,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盈利的银行首次扭亏为盈;2002年,日本银行部门的不良资产比率为8%,到了2005年,这种不良资产比率降至3%,平均每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2002年,日本银行部门不良资产余额为43万亿日元,经过一番改革后,到了2005年,这种不良资产余额减少到15万亿日元。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比率的急剧下降极大地减轻了日本银行业的负担,从此,商业银行背负的沉重包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这为商业银行增强其货币创造能力和盈利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5年8月,日本银行贷款在近十年以来首次呈现出正增长的趋势,日本银行等金融集团的经营利润总和达到了1.7万亿日元。这种增长趋势正式宣告了不良资产问题的彻底解决,从而为日本经济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7—2004年的这场金融体制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日本金融行业的命运,使原本趋向崩溃的日本金融体制重新恢复了活力。[4]以此为契机,日本的金融制度必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中,构筑出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极高透明度的金融交易框架。

2004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项关于金融改革计划的文件,这项文件明确了以后金融体制发展方向,明确日本政府将改变以往那种过度注重稳定的金融市场,将以后的金融市场改变成为一个既稳定又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这标志着日本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改革的第一要务,便是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将以“官”为主的金融市场改变成为以“民”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日本政府主管人员认为,最为理想的金融体系应当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合适的价格得到最为优质的服务。要达到这一理想的模式,除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之外,还需要改变这种管理金融市场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金融服务立国”。

[1]戴晓芙,刘舫.日本金融改革的性质及其效果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1,(3).

[2]蔡笑腾.日本金融改革原因探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6,(1).

[3]赵浩.一本书读通金融史[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4]鹿野嘉昭.日本的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 帅]

Thought of Finance Reform in the Post-war Japanese

LIU Jing
(1.Department of Finance,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2.Financ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in Jilin,Changchun 130028,China)

Finance in the post-war Japan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Japanese financi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st-war Japan. Reform could make the system perfect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it still has some disadvantages.

finance reform;finance big bang;non-performing asset

F831.9

A

2014-06-15

1671-6671(2014)05-0031-05

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基地课题(2014JD001)

刘静(1981-),女,山东济宁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金融体制管制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沈阳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各国金融体制比较》评介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政策决定还是市场选择?——基于历史角度的比较金融体制考察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加强银行治理结构完善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基于STAMP的航空管制空中危险目标识别方法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