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宣传:如何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
——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一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2014-02-23李庆英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北京日报普世党报

□ 文/李庆英

理论宣传:如何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
——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一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 文/李庆英

《北京日报》7月7日独家首发的一篇原创理论文章,是理论宣传中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的一个成功案例。分析和研究这个案例,对于新媒体时代党报如何引导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理论宣传 北京日报 案例分析

不久前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党报,7月17日同一天刊发了《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一文(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国学所所长张维为教授);随即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诸多网站上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转载风暴”。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主流媒体宣传中非常少见,从中至少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充分显示了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和影响;二是充分体现了新闻宣传部门对这篇文章的高度认同和重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北京日报》于今年7月7日独家首发的一篇原创理论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北京日报》理论宣传中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的一个成功案例。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在思想认识领域,“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纷呈迭起,出现了一些关于“老话题”的“新看法”“新观点”。例如,在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中就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把“自由、民主、人权”视为“普世价值”。这种观点极易造成一种误导和困惑,即:我国思想理论界在批驳西方“普世价值”的时候,很容易使人误认为把“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价值理念也一起批驳、抛弃了,因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自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就有“民主”,现行宪法中就有“人权”,批驳“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岂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吗?

面对这样的误导和困惑,党报理论宣传有必要策划相关选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正确的辨析、解答和引导。多年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在宣传实践中始终坚持“两手抓”方针,即:一手抓好“规定动作”,认真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有关精神和部署,积极做好相关重大主题宣传,及时宣传和阐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其作为理论宣传的主题和主线,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手抓好“自选动作”,注重探索和培育党报理论宣传的增长点和生长点:在版面规划上,相继设置了“理论与实践”“观察与思考”“学习与答疑”等版面,开辟了“提问与答疑”“热点思考”“独家观察”“热点话题”等栏目;在内容上,注意把选题的目光投向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投向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投向思想认识领域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引导舆论。《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一文,就是理论周刊在今年5月初为主动引导“普世价值”争论中出现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而确定的一个重要选题。

这个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关注度,但是在实践层面仅仅抽象地谈论这些价值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紧密联系一个国家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国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和揭示这些价值理念的实现程度和内在本质。那么,“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在西方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在西方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成为西方推崇的价值理念的?然而,这些问题却在“普世价值”讨论中或被忽略,或阐述得不够明白透彻。因此,从西方历史特别是殖民史角度来进一步揭示“自由、民主、人权”的“前世今生”,对于人们认清“自由、民主、人权”的历史真相,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重要。

二、文章的诞生与影响

在党报理论宣传中,确定选题或者设置议题,只是意味着确定了理论宣传的战略方向或者说是找到了理论宣传的切入点,要把观念形态的“选题”切实转化成现实形态的“舆论”,最终实现理论宣传的根本目的,还必须科学地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选择好“命题作文”的作者。理论周刊作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的理论宣传阵地,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此在作者选择上非常慎重和严肃。这对于党报理论编辑来说,意味着不但要熟知文史哲、政法经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还要明察这些专家学者的“政治倾向”。具体到《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一文的选题,编辑部之所以把这篇“命题作文”的最佳作者人选确定为张维为教授,是因为对其学术专长和研究背景都比较熟悉和了解,而且他又是理论周刊的一位老作者,此前曾应约为理论周刊撰写过《“文明型国家”:诠释中国崛起的文化理念》《中国崛起与文明型国家的逻辑》等多篇重头文章。

二是把握好“选题意图”。对于同一个选题,不同的作者可能写出风格不同、甚至观点迥异的文章来。把握好选题意图是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必要前提。在落实选题过程中,党报理论编辑既要告诉作者“写什么”,又要告诉“怎么写”。就《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一文来说,编辑部首先必须按照选题意图认真确定好约稿提纲和约稿要求,然后把选题意图和约稿要求清楚明确地传递给张维为教授。大约过了半个月时间,张教授将一篇题目为《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历史真相》稿件发给了约稿编辑。编辑部立即对稿件进行初审,意见是:稿件有鲜活的材料、新颖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但内容有些单薄,未能完全体现出编辑部的选题意图,因此需要进行充实和完善,特别是应多运用历史事实,进一步厘清“自由、民主、人权”的历史脉络。于是,约稿编辑又与张教授进行沟通。大约又过了三周多的时间,张教授终于把修改稿发来。与初稿相比,修改稿的内容更充实,论据更充分,说理更透彻。

三是掌控好编辑流程。在党报理论宣传中,对于作者撰写的“命题作文”,在正式见报之前还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编辑流程——审稿和包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历史真相》这篇稿件上了大样后,在版面上又作了几个重要改动:一是将标题改为《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二是在正文中增加了三个醒目的小标题;三是从文中提炼了三条“语粹”。这些无声的“编辑语言”和“版面包装”,是《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赋予这篇文章的独特“标识”和鲜明“印记”,同时也体现着理论周刊对独家原创选题的良苦用心和格外重视。

综上所述,《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一文从选题确定,到约稿修改,再到编排见报,历时近两个月,其诞生过程可谓一次并不轻松的“蝶变之旅”。这篇文章7月7日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发表后,当天就被人民网、光明网、观察者网等众多网站转载。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十天以后这篇文章竟赫然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党报上,并由此在网络上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转载风暴”。

三、案例的思考与启示

《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一文如此大规模地“被关注”“被转载”,充分说明了这篇文章“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具有理论上的彻底性和说服人的真理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也是《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的一个具体案例,从中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其一,把握规律。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23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句至理名言深刻揭示了党报及其他一切大众媒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要条件。对于党报理论宣传来说,只有深入研究、把握和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阅读需求,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实现理论宣传的目的。特别是在当今众声喧哗、“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在机遇与挑战、发展与问题并存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就党报理论宣传而言,尊重和把握理论宣传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不断了解、把握和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及时对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做出权威的回答和科学解释。党报理论宣传才能在答疑释惑、澄清误识、辨明是非过程中有效发挥引导主流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定海神针”作用。

其二,问题意识。学术意义上的问题有“真问题”和“伪问题”之别。这里所说的当然是指“真问题”,也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始终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社会转型等方面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策划选题,组织刊发了诸如《“民主是个好东西”辨析》《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泛道德化”批判反思》《几个流行的民主化理论命题的证伪》等一系列导向正、影响大的理论文章,体现了《北京日报》理论宣传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主动发声、敢于亮剑、积极引导的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

其三,科学态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思想认识领域出现了“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辨明是非。但是,这些问题也是宣传中不好把握的理论难点、敏感点。在这些问题面前,有的主流媒体积极设置议题,敢于旗帜鲜明地“亮剑”,予以有力的回击和批驳;有的主流媒体为了“不出事”“不犯错误”,则采取了一种“不作为”的态度,回避难点和敏感问题,这样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流媒体的“哑语”“失语”现象。要让“敏感”问题“脱敏”和不再成为“问题”,关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事实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把问题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让真理战胜谬误。

其四,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党报理论宣传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而且,随着新媒体形势下党报宣传格局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以思想深度和观点密集见长的理论宣传作用和影响更加凸显。就《北京日报》而言,社领导非常重视对理论宣传进行顶层设计:不但认真对理论宣传中的一些重大主题宣传进行研究和部署,而且还主动对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重视提升主动设置议题能力。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党报理论宣传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障,也是切实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必要途径。

(作者是《北京日报》理论部副主任、主任编辑)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北京日报普世党报
画与理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2020年7亿人每周至少锻炼1次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普世伦理”观
寄小读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