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肉丸多为垃圾食品
2014-02-23赵之德
◎赵之德
市售肉丸多为垃圾食品
◎赵之德
天气冷时,火锅便“热”了。很多人吃火锅时喜欢加些鱼肉丸、牛肉丸和鸡肉丸等,这些肉丸口感丰富,食用方便,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无论是各大超市,还是菜市场和街头摊贩,一到冬天肉丸的销量都大增。
我们在吃东西时,除了要考虑食物的味道,还应该看它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仅从后两个角度看,市场上大部分肉丸都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
市售肉丸大多不含或很少含肉
肉丸,顾名思义主要原料应该是肉,营养价值应该不错的。可实际上,市场上的肉丸多数含肉都很少,有些干脆不含肉。让不含肉的肉丸具有“纯正肉丸”的口感,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在商家那里却并不难。
如果想让丸子更有弹性,就放淀粉、食用胶。淀粉经加热糊化,淀粉颗粒吸收,膨胀而富有弹性。而常用的食用胶,如卡拉胶(海藻提取物)和明胶(胶原蛋白水解产物),更能显著地提供“肉感”,包括增加弹性和黏滞度。
如果想让丸子颜色更逼真,也很简单。想要得到鱼肉的净白,就加漂白剂;想要得到虾蟹和瘦肉类的“肉色”,就加辣椒红或红曲红素。
如果想让丸子带有肉味,可以加入各种香精,加猪肉香精就有猪肉味,加鱼肉香精就有鱼肉味,加牛肉香精就有了牛肉味……总之,基本的原料不用变,只要加入不同的香精调味,就能做出各种口味的丸子。
这些不含肉或者含肉极少的“肉丸子”口感好,价格又相当实惠,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而因为成本比较低廉,利润高,卖得又好,厂家也更愿意生产。于是,市售肉丸大多不含肉或很少含肉也就不足为奇了。
含肉极少的肉丸符合国家标准吗?
目前生产肉丸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倒是有两个由商务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可以遵循。
第一个是《速冻调制食品》的行业标准——按这个标准,鱼肉、虾肉、猪肉、鸡肉只需占丸子重量的10%以上,蟹肉、羊肉和牛肉只要占丸子重量的8%以上就可以叫做肉丸子。
第二个是《肉丸》的行业标准——该标准较为严格。按照该标准,只有含肉量不低于45%才可称为“肉丸”,并按含肉量多少分为∶特级,即含肉量不低于65%;优级,即含肉量不低于55%;普通级,即含肉量不低于45%。
上面两个标准都是非强制性的,只是推荐标准,生产肉丸的厂家有权选择采用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只要按所选择的标准(包装上一般有标注)生产,就算合格。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专门去了两家大型超市(沃尔玛和乐天玛特),发现六个品牌的各种口味肉丸无一例外采用的全是要求较低的《速冻调制食品》行业推荐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即使是合格的“正品肉丸”,含肉量也只有8%或10%,其营养价值与自己家做的肉丸不可同日而语。
市售肉丸还能吃吗?
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除少数门店和自制肉丸外,大多数市售肉丸都是由淀粉和各种添加剂制造的,营养价值很低,属于垃圾食品。
此外,大超市的产品往往来自正规企业,监管比较严格,至少还能按照较低的行业标准生产,肉含量虽然低得可怜,但至少是安全的。虽然含有不少添加剂,但只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就图它美味的话,偶尔吃点也没什么危害,毕竟垃圾食品不是毒药。但如果是从菜市场或街头摊贩那里买来的,且不说含不含肉,安全性就是个大问题,用的什么肉?添加剂的种类是否合法、数量是否超标?是否冷藏(一般要求-18℃以下冷冻)储存?卫生条件怎么样?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考虑到营养价值低和潜在的安全风险高,非正规超市和门店的肉丸更是垃圾中的垃圾,最好不要购买。
责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