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关系研究

2014-02-22张迪

关键词:主体性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张迪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经过主动学习和教育大学生的知与行、受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个性能够有机统一。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指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具有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也表现为人的的学习、思考、体验和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达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大学生 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影响活动,它反映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思想方法以及公民责任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意识以及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社会性、思想性等特征;它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性质和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内心思想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和社会所期望的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目的明确、精心设计、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教育人并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同样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服务于社会进步的需要。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积极的主体群体。正因如此大力倡导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弘扬人的主体性,彰显和谐,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表现为人的心理发展、思想发展、道德发展、政治发展等等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能够给予满足的一种方法。而人的思想道德的发展,是人主动的需求是人成长发展的需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大学生的这个需求?这就要充分体现大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这必须让大学生有具体的、实在的感受。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在人、教育、社会三者关系中,人处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地位,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人也是教育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必须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正面的引导方法最为有效。但是,在一段时期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而在于仅只是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受动的单纯的客体,对其的教育主要从外在的控制出发,要求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不是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当然,这种教育的效果是事与愿违的。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当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宽容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成长愿望强烈,竞争意识、自强意识普遍增强,并呈现出更加务实的趋势。他们越来越关注在教育过程中自己的身份、地位,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认知的实现,越来越看重自己需要解决的认知问题的解决。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以及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认人的力量和能动性,立足于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思想方法、道德修养以及公民责任感、思想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它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意识以及社会价值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对未来接班人、建设者的要求。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是指更具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和人本身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也可以说,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具有的本质特征,集中地体现了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植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贯穿于人的社会关系中、展示在人的言行里,并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因此,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怎样的学习和训练、接受怎样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自我主体性的培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人的知识的获得、良好个性的形成,也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也依赖于主体的学习、思考、体验和实践活动。通过主体的能动活动,才能使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落实在行动之中,内化为主体自身的素质,从而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主选择和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在教与学的相互过程中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构建形成社会所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紧紧把握时代主题,树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引发其内在的需求,调动和激发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育大学生的主体型人格。所以,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加强,影响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为:第一,从满足自身需求出发、从自身内在的尺度或者标准判断、以是否对自己的发展有用接受的教育;第二,大学生依靠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并且自主地选择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体现了人的自主选择性;第三,认识过程中的认识能动性、行为取向上的行为选择性、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第四,主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大学生运用全部知识和智能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层次的素质。这可以使得大学生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创造事物的活动中起极大地促进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提升、精神动力、精神归宿、精神支柱等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了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除了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外,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也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认知、体味教育的内容、提高认识水平、道德觉悟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内心、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主观世界的形成或转变、促进其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创造性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其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何则决定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也决定着自己思想品德的提升和发展。

其次,主体性培育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能动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所在。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大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活动的主体,因此,大学生必须确立主体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二是大学生的成才从根本上讲是主体性的发展、完善,如果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知识信息、经大学生——主体的内化,大学生的成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由思想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而素质形成发展又经历了一个由实践——认识——实践反复循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培育,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的培养和理想信念的自主性教育。主体性重点是大学生的“学”,也即主体精神教育将重点放在尊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动发展。

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客观存在的认知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主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益主体,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

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强调教育是育人,因此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自主的、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关怀,因此,大学生的受教育的主体性即学习的能动性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的必要前提,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而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行、受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个性得到有机统一。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势必激发和树立大学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认识的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的实施成为其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所以,作为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和责任主体,大学生在引导下,自主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过程中,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人格将不断完善。

“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着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主体意识,努力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培育其主体人格、始终以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的融入教育活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形式下,必然是面向大学生本身、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认知的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的认知问题,发展他们的能力。这是非常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种关心人的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必然是一种具有辉煌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7年第1期。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版

[5]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浙江诸暨)

猜你喜欢

主体性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