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媒体为中资企业支招
2014-02-22
本报赴缅甸特派记者 张 旺《环球时报》记者赴缅甸采访期间,就中资企业在缅甸遇到的问题,与缅甸媒体展开讨论,从中得到不少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不少缅甸媒体人士认为,在缅中资企业缺乏透明度,当地人往往对项目了解不多。缅甸《声音》报的记者诺哥哥认为,对于中资企业在缅项目,缅甸政府很少举行项目公示,中企也很少公示。有时他们打电话给中企想了解相关情况,电话却无人接听。如果这个通道能打通,他们报道起来也会更真实。缅甸Myit Ma Kha新闻社首席执行官梅丁江黑表示,中企一般不会发布公告说明,到底向缅甸失地农民发放了多少补偿金,或者为当地建设了哪些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缅甸人也就无从得知。她建议,中资企业应该专门遴选出企业代表或者新闻发言人,会讲缅语或者英语,多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的补偿金数额以及补偿标准。梅丁江黑说,她在前往若开邦某中资企业项目采访前,一直认为该企业没有给失去土地的缅甸人发放补偿金,但去了之后才知道,中企其实发放了补偿金,不过补偿金是发给了缅甸当地的官员。至于这笔钱最终能否落到缅甸民众的手里,能有多大数额,就很难讲了。她认为,给失地农民的补偿金应该是不同的。富饶的土地补偿高些,贫瘠的土地补偿少些。中方应该把这些标准一一列出来,放到媒体特别是缅甸媒体面前,提高项目的透明度,让当地农民更了解详情。不过,即使当地人收到补偿金,也会有很多人不满。原因不是由于补偿金少,而是他们想得到工作机会。但是中资企业往往从中国带来自己的工人,缅甸人很难得到工作岗位。缅甸《11日报》及《11新闻周刊》的执行主编昂妙杜表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对中资企业,对缅甸企业也是一样,即使是缅甸企业,当地人也不会百分之百地说“好”。中资企业更要注意与当地人沟通,并增加透明度。他以某中国企业在缅石油管道项目为例表示,据他了解,有些村民根本不知道管道要经过自己的村庄,村民是在项目快施工了才了解到。当地政府也缺乏透明度。因此,他建议中国企业如果来缅甸进行大的投资,一定要先和缅甸当地的老百姓沟通好。他说,中资企业的工作人员来到缅甸后,通常只呆在自己的营地里,缺少与外界缅甸人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