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松解联合超短波照射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2014-02-22李海涛

山东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超短波针刀椎动脉

张 娟,王 刚,李海涛

(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山东青州262500)

2010年10月~2012年9月,我们采用针刀松解联合超短波照射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6例,男36例,女40例;年龄(57.0±5.2)岁,病程2周~5 a。均符合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①颈性眩晕;②颈部有僵痛、不适症状;③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旋颈实验阳性;⑤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⑥试验前2周未行颈部物理治疗及使用扩血管药物。排除及剔除标准:①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②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③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④有严重精神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其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疾病及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针刀松解联合超短波治疗 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脱水、抗炎、活血、改善微循环等药物;电脑中频治疗:应用北京产HY-D02型中频治疗仪1号,将两个直径4 cm的圆形电极装入温湿绒布垫中置于颈后,采用连调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14 d;运动疗法:包括颈前屈、后伸、左右转动及左右侧屈等训练,每周5次,连续5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辅以针刀松解、超短波治疗。①颈椎痛点肌腱粘连针刀松解[2]:根据神经定位及有关影像学诊断确定病变颈椎节段,选取该节段的棘间、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旁明显的压痛点、硬结或肿胀处及颈肩软组织为穿刺点,患者取俯卧位,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嘱患者低头、下颌内收,充分暴露术区,用甲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在进针刀点周围常规消毒铺巾,以汉章牌Ⅰ型针刀严格按照四步八法进行松解治疗:每次选用4~8点,在每个治疗点各注射2%利多卡因1 mL进行局麻,针刀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平行,针刀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到达相应的病变组织层,分别纵向及横行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有结节者要切开剥离,术者手下有松动感、患者出现酸胀感(部分可向上肢放射)即可;术后注意按压,防止出血,用无菌敷料外贴治疗点。②超短波照射:采用CDL-Ⅰ型超短波治疗仪,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最大输出功率200 W。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将2个规格为20 cm×15 cm的电极板上、下对置于颈部背侧,电极板与皮肤间隔3 cm,设置输出量为微热量至温热量,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连续14 d[3]。治疗期间,两组均避免剧烈活动及劳累,注意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4]。

1.3 椎—基底动脉血流检测及临床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记录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收缩期血流速度。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治愈指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曲度恢复正常,能正常参加劳动及学习,TCD显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显效指症状消失,颈椎曲度基本恢复正常,TCD显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有效指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工作或劳累后病情易复发,TCD显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有所改善;无效指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变,TCD显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 两组治疗后LVA、RVA及BA均显著升高,尤以治疗组为著。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A、RVA及BA比较(cm/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A、RVA及BA比较(cm/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4.7%;对照组分别为25、6、7例及81.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较为常见的病因包括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失稳、关节松动或移位等;发病机制为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导致椎动脉痉挛、狭窄,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征象[6]。本研究76例患者的X线改变主要为颈椎变直或反张、钩椎关节间隙不对称、椎体移位以及钩椎关节增生等,一般认为C3~C4椎体最容易发生颈椎失稳。

目前,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两种或多种方法联用更易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X线片及TCD表现、病理特点等采取针对性治疗,其中减轻局部水肿、改善微循环、控制神经根性改变是治疗的关键。针刀松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源自针灸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椎疾病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疗程短且经济、方便等优点,患者也易于接受;具体步骤是在局麻下对颈椎痛点及颈肩的软组织进行松解、减压,从而恢复损伤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病理性刺激,目的是止痛,解除软组织痉挛及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恢复颈部动态平衡。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LVA、RVA及BA均显著升高,尤以治疗组为著;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机制:①针刀松解法可使紧张或硬化的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恢复张弛功能,从而使受累的神经根、椎动脉等内容物、附着物、约束物相对减压而缓解症状;针刀还具有针刺的效应,且“得气”感比针刺强,能疏通经络、调节肺脏气血功能、激发体内调节作用、产生镇痛物质[7]。②超短波能在不使颈部表浅组织过热的条件下获得深部组织的温度升高,其热效应能降低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血供、减轻缺血性疼痛、加速疼痛物质的排出[8]。③常规药物治疗具有清除神经根缺血所致氧自由基堆积及消除水肿、减轻神经根炎性反应、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0];运动疗法能改善颈肩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淤血、水肿及炎性反应消退,增强颈部和肩胛带肌力,提高患者颈部稳定性、延缓组织退变[10,11]。④中频电刺激治疗可抑制交感神经,影响大脑血管紧张度、调节血管充盈度[12];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致痛物质清除、减轻组织和神经纤维水肿、减轻神经根刺激和压迫、改善脊髓血供,延缓或减轻椎体及关节囊、韧带的钙化、骨化过程,消除关节炎症、提高肌张力。

综上所述,针刀松解联合超短波照射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加快椎—基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1]代成甫,段贤斌,杨左志,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像改变对康复治疗的指导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7):415-417.

[2]孙涛,赵松立,宋敏.针刀疗法[J].山东医药,2005,45(5):62-63.

[3]何成松,杨大鉴,杨敏,等.超短波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物理医康复杂志,2004,26(10):637.

[4]刘定芬.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04-705.

[5]张建宏,范建中,漆松涛,等.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22-224.

[6]殷浩,刘献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1):61-63.

[7]权伍成,朱汉章,张秀芬.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9):18-22.

[8]宫艺,马玉祺.医疗体操联合低调波和超短波治疗颈椎病37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0):5.

[9]王学昌,肖红恩,夏栋才,等.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10):1169-1170.

[10]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论颈椎病的运动锻炼[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81-82.

[11]蔡敏英,吴剑静,吴春雷.康复训练治疗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8,7(5):386-388.

[12]姚宇,曾明安.中频电刺激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的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8):636-637.

猜你喜欢

超短波针刀椎动脉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