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批评与建筑史的个案
——埃菲尔铁塔

2014-02-20夏铸九

世界建筑 2014年8期
关键词:埃菲尔铁塔铁塔现代性

夏铸九

建筑批评与建筑史的个案
——埃菲尔铁塔

夏铸九

“饮食不应该被矮化到只有口感层面,而应使物理性(饱足感)和象征性(口感)两者携手合作。饮食引领感官,而厨师则是为了支撑社会文化体验而建构饮食、打造菜色的建筑师。”[1]

1 为何是埃菲尔铁塔?

回顾20世纪的建筑(architecture),为何挑一栋19世纪的建筑物(building)?或者说,历史回顾所谓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为何由埃菲尔铁塔切入?甚至,由贺龙·巴赫德(Roland Barthes)的《埃菲尔铁塔》一文,还可以回答“什么是建筑设计”这种大哉之问?埃菲尔铁塔虽是19世纪末的建筑物,但是,假如我们不拘泥于基督教葛里哥历形式上的百年限制的话,埃菲尔铁塔揭开的正是20世纪的历史序幕,勾画一种未来的价值观,它代表的力量贯穿了整个20世纪,用我们今天学院里的理论措辞来说,就是“现代性”(modernity)的建构。这是以进步、技术、与理性自诩的现代建筑的根源,值得导览它的实体,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这个当年落成时充满争议,却在日后成为法国、欧洲、甚至是现代性象征的“建筑”(architecture)。以莫泊桑与大仲马等为代表的巴黎艺术家请愿团不但反对它,而且为了不见到它,只有到铁塔上去用餐,虽然莫泊桑不喜欢那儿的菜肴。莫泊桑与大仲马等所难预料的是铁塔不只是成为19世纪建筑的终结者,还竟然成为一个新时代(20世纪)的先行者。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回过身来看,埃菲尔铁塔,已经被视为是工业化社会的代表。用本文的话说,符号,出现在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击”(The Four Hundred Blows)电影片头,顺着巴黎街景移动的镜头中心,被阿城称做“工业乡愁”[2], 也是“20世纪的童年”。埃菲尔铁塔是个既可供“阅读建筑”,而又是“除魅建筑”的好对象。

2 如何导读埃菲尔铁塔?

如何导读?埃菲尔铁塔做为一个营造物(building artifact),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一种真实的空间(real space)。纸上导览实为导读,读者们的欲望一经撩拨,日后终将实地一游。同时,“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 1964/The Eiffel Tower, 1979)又是文学评论家贺龙·巴赫德在1964年法国发表的的一篇文章,1979年在英语世界发行的一本书1),因此,它是一种以文字表达出来的空间。文学的埃菲尔铁塔已经取得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与读者共享正文,借着对埃菲尔铁塔的文字阅读,体会埃菲尔铁塔。短文导读,难尽其意,推荐精读,慢慢体会。最后,最重要的一种空间,是现在要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空间,这是空间的文化形式(the cultural form of space),或者说,空间的象征表现(symbolic expression of space),空间的美学形式展现,这也是建筑的空间特殊性所在。体验生活空间中的建筑设计正是导览埃菲尔铁塔的目的所在。

1 La Tour Eiffel, 1989年法文版封面

2 Roland Barthes. The Eiffel Tower and Other Mythology, 1979年英文版封面

3 埃菲尔铁塔,2007年中文版封面

4 贺龙·巴赫德(Roland Barthes)

3 一些基本数据

先提供一些基本数据,帮助我们进一步阅读:时间上的参考点,1883年12月(光绪9年)至1885年4月(光绪11年)中法战争;1889年(清光绪15年),光绪在这一年亲政,中英藏印条约签订,锡金成为英国保护国,大日本帝国宪法生效,华尔街日报首刊,恩格斯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决议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6年之后,1895年甲午割台,9年之后,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租借九龙……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国亡。埃菲尔铁塔,这个巴黎最有名的象征,在1884年拟议,由曾担任法南、葡、越南的铁桥设计监照、布达佩斯火车西站、纽约自由女神像内部结构设计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 1832-1923),在700份国际竞图标案中脱颖而出,担任设计师任务2),经过2年2个月零5天兴建,300个劳工投入,工殇仅1人,1887年1月28日破土,6月30日基础完工,金属部件组装开工。同时,新闻界组织抗议运动,在时代报上抗议:“无用的、恐怖的埃菲尔铁塔”。1889年3月31日埃菲尔拾级登顶在避雷针尖顶处挂起三色旗,他说:“为了近代科学的光荣,为了更伟大的法国工业的荣誉,我想建立一座凯旋门,它可以和几个世代前为征服者建立的凯旋门同样地激动人心。”5月15日启用,截至2009年3年31日止已累积访客近2.5亿人。埃菲尔铁塔是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入口,也是法国大革命一百年,证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国家正在复兴,法兰西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的历史纪念。铁塔第一层设有一家弗莱明式酒吧,3家餐馆,分别为俄式、英美式、法式。第二层费加罗报社有一间印刷厂与编辑室,维持博览会期间每日发行4页报纸。1900年时,酒吧拆除,改为400人座剧院,1910年除法式餐厅外其余两家餐厅撤销。1989年建成百年时以新电梯直达塔顶,新设全景餐厅。铁塔重7000t,号称300m塔,加上旗杆高324m,因温度变化有15cm误差,以熟铁为主要建材,用了250万个铰钉,120年来曾经历6种色彩计划,目前每7年以深棕色50t油漆一次。在纽约克赖斯勒大楼(1929年)与帝国大厦(1930年)建成之前,埃菲尔铁塔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物(1889-1930年)。铁塔的结构是轻结构中的杰作,轻于周围空气压力,所以,设计4基座,塔3层,中空,避免拔离地面为其结构设计重点。进入20世纪,铁塔建成20年后,1909年几乎拆除,后因可用作电报发射天线用途的理由而保留。1986年开始加上灯光照明设计,历经多次改变。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在塔顶升上纳粹旗,因过大而被吹落,只得更换小幅。后阿道夫·希特勒亲临,仅站在地面而未登塔,战争期间,法人则千方百计登塔悬三色旗,也有人认为铁塔始终未被征服。早在初建成时,一年轻工人夸耀能在第一层梁架上奔跑,当场摔死在未婚妻眼前。1912年,裁缝师身着自身设计的装有弹簧状如蝙蝠翅膀披风飞下当场身亡。1918年兼作无线电通讯或广播转播塔,1957年兼作电视转播塔。1923年一记者竟骑自行车下塔,1926年飞机试图穿塔,撞上附近无线电塔身亡,1945年大战结束时美国飞行员飞机穿塔终于成功。1954年铁塔首次被当作攀岩征服对象,1984年两位英人在铁塔高处背着降落伞,一跃而下。2008年,铁塔西侧铁柱的电梯翻修,报价

1800万欧元,工期两年。由于使用系统独特的水压马达,5年之后到了2013年,已经花费4000万欧元,电梯却仍然无法使用。少了一部电梯的严重后果是游客大排长龙,越来越不耐烦,只有扒手见猎欣喜,不但对游客下手,而且还威胁工作人员,成为泰晤士报报导法国工程师怠惰的丑闻[3]。……铁塔真是个奇妙的地方。

4 埃菲尔铁塔的魅力:象征符号似乎自然存在

埃菲尔铁塔是个有无穷魅力的地方。对巴黎人言,埃菲尔铁塔已经像是自然一般,友善地存在的不变的中心。即使到了2009年,巴黎海滩的海报中仍然少不了它……。对世界上的人言,埃菲尔铁塔是巴黎、法国、甚至是欧洲的普遍象征。在画家毕加索、潘玉良眼中,夏迦尔(Marc Chagall)的诗意想象中,当然都少不了它。还不止于此,埃菲尔铁塔的简单质朴外形,连起了天与地,使得它的意义很容易随着人们的想象,赋予无穷的密码,成为众多事物的象征:通讯、科学、现代性、19世纪的终结、20世纪的先行、火箭、树干、起重机、阳具、避雷针、或是城市夜空中的萤火虫……无穷无尽。当瑞士美度表(Mido)对建筑的热情比拟钟表的价值,埃菲尔铁塔就是指挥官的象征。即使是以上流社会珠宝商王者自诩的卡地亚(Cartier)精品,纪念卡地亚165周年的奥迪赛影像史诗(L'Odyssee De Cartier)——它提供的奇幻旅程与对异域的漫长探索漂泊,以美洲豹(危险、自由、独立所代表的女性)穿行、滑翔机(探险的男性)、古典乐曲、梵东广场(Place Vendome)记功柱、以及巴黎大皇宫的圆顶建筑,共同谱就的创新与激情相互鼓荡,加上莫斯科冬宫、印度象背上的泰姬马哈陵模型、与龙共舞等等,诸多象征符号共同构成了这个惑人魅力的空间,必然少不了铁塔以巴黎代表的角色在天际线现身,为品牌作证。人是唯一不知道他自己目光的,铁塔也像人一样,他自己做为中心时就是整个视觉系统中唯一的盲点。埃菲尔铁塔做为被众人注视的中心,以及,登临眺望极目四野,看人与被看,两者之间的流通性使得铁塔具备一种奇妙的作用,容易吸引意义,不断把意义纳入,造成一种意义生产上的无穷无尽特性。埃菲尔铁塔是一个符号。

5 建筑的双向运动

巴赫德指出埃菲尔铁塔是一个完全的纪念碑,这其实是在说,埃菲尔铁塔是建筑中的建筑,那么,我们倒不妨藉此认识建筑的特殊性。

首先,铁塔是个完全无用的纪念塔。巴赫德说:

“铁塔的无用性一直隐隐约约地被人们看做一桩丑闻,也就是这样一种真实:造价昂贵,不能接受。甚至在铁塔建造之前,人们就抱怨说它是无用的,当时人们认为,仅仅由于这个理由就足以对其加以谴责。一个通常信奉大资产阶级企业的合理性(rationality)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时代精神的人,是无法容忍一个无用物体的存在的(除非他被公开宣称为一件艺术品,而把铁塔看成一件艺术品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古斯塔夫·埃菲尔在对“艺术家请愿团”辩护自己的设计时,审慎地列举了铁塔未来的一切用途。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工程师列举的项目都是科学的用途:空气动力学测量、材料耐力研究、爬山者生理学、无线电研究、电信问题、气象观察等等。这些用途当然是无须争辩的,但是一和铁塔的压倒一切的神话力量相比,和它在全世界所承担的人类意义的神话相比,它们同使人成为真正人性的那种伟大的想象功能相比就

不屑一顾了。但是,人类作品的无意义性是从来不会直接加以宣布的,它在用处这一范畴下被合理化(rationalized)了。埃菲尔把他的铁塔看成是一件严肃的、合理的、有用的东西,而人们却还给它一个伟大的、奇异的梦想,这个梦想极其自然地达到了非理性的边缘。”

8 铁塔的魅力与神话

9 鼓舞铁塔的欲望是一种圣经里的通天塔(B a b e l)情结,“用于”与上帝交流。

5 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 )

6 二战德国占领巴黎期间,阿道夫·希特勒亲临却未登塔

7 1900年后中文报导巴黎铁塔,译为爱法儿铁塔

10.11 铁塔烟火

空间与社会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若真是如此,空间也是社会的一面破镜,空间其实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所以,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自身。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结构的动力所塑造的。建筑是空间的文化形式,是空间的感觉形式的质量,可以说是一种空间的诗学,关系着空间的象征性表现。以致于,社会说了什么,与建筑师要说什么之间,有某种强烈的、半意识的连结,需要敏锐的身体与训练有素的眼睛加以辨认[4]。因此,建筑的双向运动是深刻的,既是梦想,又是功能的体现者,既是某种空想的表现,又是一种求方便的工具。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其梦幻功能是分不开的,然而,用处除了掩饰意义之外别无所为。就埃菲尔铁塔而言,鼓舞铁塔的欲望是一种圣经里的通天塔(Babel)情结:通天塔“用于”与上帝交流。摆脱了功利性支托的升天梦想,最后存留在艺术中,似乎艺术的“功能”只在于揭示物体的深刻无用性。正是:无用之用大矣哉。人们企图使铁塔成为一个“科学庙堂”,但实际上铁塔什么也不是。埃菲尔铁塔达到了纪念塔的“零”状态,不参与任何仪式或礼拜,甚至也不参与艺术。这座空的纪念塔每年的游客竟比罗浮宫还多两倍。参观埃菲尔铁塔是为了参与一场梦幻:

“在这个梦幻中,埃菲尔铁塔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物体,不如说是一种凝聚器(crystallizer)……铁塔并不是一种通常的景象奇观(spectacle),走进铁塔向上爬去,沿着一层层通道环行,等于是既单纯又深刻地临近一种观察,并探索一件物体(对象/客体,虽然是一种镂空雕塑品)的内部,把观光的仪式转换为对眼界(sight)和智慧(intelligence)的历险。”

针对眼界与智慧的历险,经由埃菲尔铁塔的例子,巴赫德先指出建筑的这种功能与梦幻间双向运动的功能,再进一步论述铁塔的主要“象征”功能,后一种功能才是其最终的意义。

6 探索、释明、以及品味——全景视野、结构、以及入族式

埃菲尔铁塔的身躯俯瞰着巴黎。参观铁塔就是让自己登临塔楼的看台,以便知觉(perceive)、理解(comprehend)、和品味(savor)一下巴黎的某种本质。同时铁塔也是一座有原创性的纪念碑(original monument)。埃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城市的中心,登临眺望尽收眼底的是人造的城市。“登泰山而小天下”,然而登埃菲尔铁塔则不是去和历史圣地神交,而是亲和人化了的自然,消费它俯视的城市。

铁塔的俯视,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物质化了在它之前50年左右,19世纪时西欧的共同幻想:俯瞰全景(panoramic vision)。浪漫派作家的诗意写作中,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提供了巴黎鸟瞰图,如米歇莱的编年纪事提供了法国的宏伟图景,清楚地理解,全景图象具有一种理智作用(intellection)与制高地点抚慰人心的奇妙功能。他们好像预感到了50年后铁塔的建造和飞船、飞机这些航空器的出现似的,超越感觉并看透事物的结构。每位铁塔的参观者都可于瞬息之间将一幅鸟瞰图尽收眼底,这图向我们呈现的是被解读的世界,而已不只是被感觉的世界,自己被塞入感觉之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创新动力与发明欲望的眼睛。埃菲尔铁塔的俯瞰全景标志了一种新知觉,一种唯智主义方式(intellectualist mode)在同一历史中浮现。法国、巴黎与世界在铁塔俯视下都成为可理解对象,但是并不会损及其物质性,一如自然科学实验中的石蕊试纸、电子显微镜与非破坏检验。在哲学层次,这是一种新的范畴(a new category),具体的抽象(concrete abstraction)的出现。由19世纪起,以此,马克思由商品堆积中看透了资本积累的社会关系,架构起资本论的分析性视野。阿图塞等则赋予为“结构”这个词,以至于“理论”这个词的意义,贯穿了20世纪。这是一组理智的形式(intelligent form)。

每一位铁塔的参观者都在不知不觉中实践着结构主义。巴黎在他身下铺开,他区分各个地点,再把各个地点再连结起来,运用最后的心智活动亲自将其构造出来。因此,铁塔提供给巴黎的全景并非消极被动的东西。由旅游者一己微弱的目光所传达的这种心智活动的名称就是:释明(decipherment)。全景视野、辨识地标、构造仿真物、发现符号、以求释明意象、心智卷入斗争,这就是历史写作的“解秘作用”(demythification),威尼斯学派的建筑史学者塔夫里再三致意之所在。

由塔顶俯瞰时又会想象眼前地景的改变,沧海桑田,壮丽的空间景象沉浸在时间之中,结果,时间绵延本身也成为全景式的了。正如同是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于是巴黎的史前史、中世纪、法国史、与当代人创造的历史进入我们的视野,交错并列。我们可以清楚见到在蒙马特地区山丘上像奶油蛋糕一般的白色圣心堂。白色天主堂所掩饰着的正是,也需要更多的知识才得以看见的,山脚下郁郁林木所遮掩住的巴黎公社被屠杀后的墓园。

一旦时间与空间已为我们由塔顶上的目光所确定,想象仍可继续填充巴黎的全景图,赋予其结构。对巴黎的空间结构言,铁塔不是大脑与中枢器官,而是与主要街道略有距离的见证人或目击者。巴赫德称其为关乎品味建构的入族式:

“由铁塔的注视所实现的对巴黎的释明,不只是一种心智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入族式’(initiation)。爬上铁塔以便好好眺望巴黎,犹如从外省来到巴黎的少年所做的征服巴黎的初次旅行。幼年的埃菲尔,在十二岁时就随母亲乘驿车来到这里,并发现了巴黎的‘魔力’。这个作为繁华首都的大城市,呼唤着登上那包含着快感、价值、艺术和豪华等高级存在领域的运动。这是一个无比珍贵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使人成熟,标志着你已进入了充满热情和责任的真正生活。铁塔的旅游,仍然能促使我们提出的正是这个神话(当然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神话)。……在外国人或外省人游览过的一切名胜中,铁塔是必需登临的第一个纪念建筑物。它是一座大门,标志着向一种知识的过渡(transition to a knowledge):人们必需通过一种‘入族礼’来临祭铁塔,而只有巴黎人才能找到免除致祭的托词。铁塔的确是这样一个处所,它使人们加入一种竞赛,而且当它注视着巴黎时,它所聚拢的正是首都的这一本质,并将其赠予向它奉献自己‘入族礼’的外来人。”

7 技术与食物的快感、符号——语言的独裁与死亡的象征

现在,我们回到做为一个象征之前,做为一个客体存在着的铁塔本身。游客进入其内,一个熟悉的小世界,商业驯服了空间,建筑物不再令人惊恐,埃菲尔铁塔:

“通过向参观者提供一整套综合性的快感,从技术性的奇迹到高级烹调,包括俯瞰全景,铁塔最终同一切重要人类基地具有的基本功能重新统一起来了:独裁;铁塔可独立自存:你可以在那儿梦想、吃喝、观赏、理解、惊叹、购物;正像在一条大邮轮上一样(这是令孩子们梦想的另一个神话对象),

你会感到完全与世隔绝,但却仍然是世界的主人。”

由技术与食物的快感到符号的重新统一,这是语言的独裁,人们没有不说话的自由。在当前,不只是大邮轮了,全球化的沟通传播与流动力量已经使得飞机场脱胎换骨为一个消费的购物中心,一个吃吃喝喝的地方,通过消费,成为主人。

最后,巴赫德为拉开人类历史序幕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符号做出动人的总结。通过游览者对铁塔的消费快感,他比较西方古典建筑类似洞穴体验的空间包被感与寄身铁塔所支持的空间滑行,由空间形式与材料的时间性,解读出某种有关起源的信息。用钢铁取代砖石,埃菲尔的计划象征着建筑学向工程学的过渡。在当时经济与工业条件支持下,使得想象方式根本改变,联系上资产阶级的未来。在永恒与拆解之间,砖石与钢铁之间,铁与火的神话联系起来,使其象征的价值不在于其重量,而在于其能量:钢铁既坚又轻,由人类的能量、肌肉的能量所制成。钢铁的神祇为罗马火神,其生产地则是车间,是可以运作的材料。埃菲尔以铁塔高耸于巴黎天空,有如奉献于铁的一座巨碑,其中蕴含着巴尔札克与福斯特的世纪热情。

进一步,由铁的广泛应用中,巴赫德看到人际交流的意义。由桥梁、车站、运河闸门、航空器等的交通,不但世界变小,地理改变,钢铁使得人们排除自然加诸于人际交流的障碍,快速运动中射越障碍物,这就是时空压缩。再加上自由女神内部的钢铁骨架,于是冶金、交通、民主三位一体,埃菲尔铁塔作为一座直立的桥梁,为这3种征服事业提供了物质性象征。

巴赫德指出最后的问题是美学,铁塔,表现了一种即将征服未来世界的新价值,功能之美,虽然铁塔是无用的,它却从技术世界中借取了必要性,即,铁塔的美是由必要性秩序中产生的。这真是巨大的革命,只能由一位工程师,而不可能由一位建筑师来完成。铁塔,以技术的力量驾驭艺术,不是艺术消失,而是艺术改变了。按照新的规范、新的理由、新的价值、新的经验方式,为世人所承认,这就是现代建筑的领导权建构,现代建筑论述的建构,也是一个语言的独裁领域。

这种对物质与自然的征服力,对时间的征服力,部件与装配的精准运作步骤,所形成的“结构化”性质,即使在铁塔纪念品的微型化过程中都可以象征地看到,是一种奇异制造的幻想。铁塔极其大量地使用,使得铁塔属于全世界,属于一切人的想象世界,铁塔形象已经与财产权的概念无关了,铁塔为公共所有。

巴赫德对于符号象征的分析,深刻地指陈:铁塔是一种象征,可能的象征方式无穷无尽。铁塔由一开始象征的法国大革命与工业,之后则被其他象征取而代之。铁塔已经取代了圣母院成为巴黎的象征,支配、拥有、以及保护着首都。铁塔本身的无用性,丰富了铁塔拥有巴黎的使命,它的空洞性,反而使它宜于成为象征。铁塔成为在换喻表达中的巴黎。尤其,旅游事业趋于民主化,休闲与旅游的现代混合物,使游览巴黎成为一种制度化过程,铁塔就成为制度之象征。相较于历史巴黎林立的古老象征建筑物,“铁塔好像是忽然冒出地面,却注定要使历史时间之存积非神圣化,使新时代的自由观点与历史的妩媚与如此丰富的陷阱相对立。铁塔赋予象征的颠覆性,概念大胆、材料新颖、形式非美学性、功能的无用性。”作为巴黎的象征,铁塔将巴黎征服,凌驾于城市大小屋顶之上。

“只有当铁塔能够消解历史之重负并成为现代性的象征之时,才可真正成为巴黎之象征。铁塔强加巴黎的这种侵犯性本身最终反而成为引发热情之源。结果,铁塔和巴黎一起成为勇于创造的象征,它是现代的行为……。”

12 电影中的场景:铁塔见证外星人来袭

14 铁塔上的餐厅

15 临塔与河致意,塞纳-马恩省河餐厅

甚至当现代派风格已成过去,铁塔也并未退化成老旧过时的纪念碑。现在铁塔已经年老了,已经历史地完成了作为“时代之空虚”的符号的壮举,铁塔成为一个诗学的物体。这也就是说,铁塔的上升象征,关于高度的想象,轻盈镂空,对风的征服,联系上梦想与解放精神的神话,最后归入“植物”的象征之内,以及,动物的变形。铁塔是一位监护巴黎的妇人,却又是阳具的象征。这就是铁塔无穷无尽的隐喻空间,也是想象的自由表现。

13 铁塔上餐厅的点心

巴赫德最后的讨论导向铁塔的死亡象征。铁塔激发人们在此追求一种怪异的成就感。在已经提过的数据中告诉过我们,攀登比赛、驾机穿过、横梁上奔跑结果死于未婚妻足下、裁缝人鸟飞翔折翼摔死……,人们在此和生命竞赌。所以铁塔也是自杀之地,铁塔是绝对的象征,解放了无数生命的形象,呼唤着人类经验中最后的一种形象,死亡。巴赫德锐利地指出铁塔这种激发人们在此追求的怪异成就感就是自杀,埃菲尔铁塔最后的象征确实是“最要命的”。根据1970年代初多事与多话的媒体报导,就已经吸引到350余人由此纵下自杀。埃菲尔的孙子伦奈·埃菲尔说:“我们已在四周修筑藩篱,但是自杀者中有一个是马戏班演员,他却从一个出气孔钻出去跳塔。”在福利国家社会顶峰已过濒临危机的时候,自杀风气在巴黎变得如此严重,法国医药与

刑事学会特别指派了5位精神分析专家来研究这个问题。精神分析专家德赛博士说:“对某些人,尤其是女人,自杀极有迷惑的力量。正如生有一定的方式,死亡也有一定的方式。”过去在巴黎,寻死者常由赛纳河的桥头跳下自杀。德赛说:“当法国人在教育与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游泳之后,跳河自杀变得不易。赛纳河畔的居民如果救出跳河者或者报警都可获的奖金。”布鲁德尔博士说,有一段时期疗养院高墙上的角楼上吊甚为流行,后来院长封闭了角楼,因而阻止了更多的自杀。然而,埃菲尔铁塔无法封闭。虽然也有人从第二层或最低层跳下,大多数的自杀者都是由顶层一跃而下,可谓防不胜防。因此德赛博士认为,“这样除了想死之外,一定还有别的动机。”一个铁塔职员记得,有一次一个跳塔的女人被拦阻着了,但是第二天警卫却发现她于塔底的水池中溺毙,池水深不及一尺。正是这种激发人在铁塔追求的怪异成就感使得铁塔成为要命的地方。最引人话题的象征神话莫过于法国星相家们的执迷了。有些星相学家坚称,天蝎宫与白羊宫当令的人不应登塔。星相家李亚说:“希特勒于1940年征服巴黎时便因这种忌讳未曾登塔一览巴黎全景”[5]。最奇妙的是时间的秘密,希特勒就是生于1889年,埃菲尔铁塔就是在这一年4月15日组装完毕,5月15日正式启用。记录上说希特勒生于4月20日,这一天正是跨白羊宫与金牛宫的交接之日。出生于1889年4月20日10时39分之前者即属白羊,之后就是金牛。官方记录上的希特勒出生时间是下午18时30分,应属金牛,不应如此忌讳登临死亡之地。可是这种私人档案最隐匿的秘密只有希特勒本人方才知晓。

8 结论:现代性神话与永续性,以及质疑父权

巴赫德所面对的战后法国社会与政治已经不是19世纪末的巴黎。他直接质疑的是战后福利资本主义大量生产社会的商品消费与广告世界,以及,戴高乐为了与美国一别苗头所建构的法兰西国(民)族国家的光荣,贺龙·巴赫德选择由埃菲尔铁塔象征符号的解秘,释明法兰西国族认同计划的神话,重新厘清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回顾已经结束的20世纪,在某个程度上,埃菲尔铁塔的核心象征可以说就是“现代性”。在现代性的空间表征对照之下,纪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欢呼着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被真正奉为神祇的是商品和贸易,现代性与机器是1889年博览会展出的技术奇迹,其实也就是资本主义。埃菲尔铁塔在那个时候竖立起来,成为对大革命纪念碑与巴黎的地标,在现代性的旗帜之下,进步与和平地追求财富成为主题。在1870年被新兴的德国击败之后,1871年巴黎公社被淹没于血泊之中,1889年法兰西重新获得了民族自豪感与团结的荣光。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年的7月14日也被伦敦大学的历史学者唐纳德·萨松(Donald Sassoon)在撰写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之时,当作是欧洲社会主义左翼历史的开端:欧洲的社会主义者云集巴黎,他们认为自己真正继承了1789年的革命,第二国际诞生。这是埃菲尔铁塔所隐藏的对抗性象征意义。标志自由民主革命法国大革命巴士底监狱倒塌(1789年)与反对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失败的柏林围墙倒塌(1989年),两者之间的中点的再现与表征空间[6]。

假如我们将近年对现代性的众多讨论做一极度浓缩,现代性被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生动地指涉为:

“一种有活力的经验方式(a mode of vital experience),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潜力与危险的普同经验”[7],这种经验方式是一种“短暂的、无常的生活经验”,却流露出一种“霸气”。这个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反省的商品交换与机器复制力量,以及表现在乔治-尤金·郝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ene Haussmann)所辟建之林荫大道与第二帝国之巴黎都市场景剧烈转变,戴维·哈维(David Harvey)转引自乔塞夫·熊彼得(Josef Schumpeter),将其理论化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8]。这种新的经验方式为一种强制性的物质力量所支持。男男女女逐渐在生产之间连结的更近,科学与技术支持的强大生产力,国家官僚的有效治理,法治的社会组织,为自利与解除限制所驱动之个人生活,几乎可视之为理性胜利[9]。现代性为影响全世界社会生活与组织方式,它是两种不同的制度簇群与组织复合体:民(国)族国家与有系统的资本主义生产。这是两大转化性的作用者(transformative agencies),是推动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西方计划(a Western project)。现代性的基本结果就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及另一端不可被忽视的,反身性知识(the reflexive knowledge)的动态性格[10]。今天在新世纪转换之际,现代性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来自环境运动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与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的破坏,当欧盟在摸索网络国家(the network state)的新形式之际,现代性需要批判性地被重新建构。重新审视工业社会与国族国家的强大的支配性雄性欲望与对环境的破坏性创造,这也是西方批判思想的传统中对现代性的反身性思考。

回首1889年历史的场景,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埃菲尔铁塔挺立。到了1992年西班牙塞尔维亚的博览会,日本跨国公司富士通(Fujitsu)结合了360度球形银幕与立体电影(3-D wrap-around motion picture),几乎可以视为是知觉上的虚拟现实范型转移的开始。传统的前工业社会中长期享有的特征:在知觉层次的地方体触感——在理解层次的地方空间——在品味层次的传统建筑韵味(aura),在全世界的范围,已经被埃菲尔铁塔所代表的现代性,在3个层次所展现的俯视全景视野的眼界——铁塔注视所呈现的结构与具体抽象之智能历——巴黎人的入族式魅力,所破坏殆尽,或是鲁莽置换(见下表)。这是创造性的破坏。

16 铁塔,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再现

知觉虚拟现实之实境虚拟文化理解对地方之体触感地方空间全球经济中信息化城市之流动空间(功能的)品味传统建筑之神韵(aura)俯视全景视野之眼界铁塔之注视——结构与具体抽象之智慧历险巴黎人之入族礼的魅力——工业社会资产阶级的社会区分技术与企业菁英自诩的历史终结——建筑成为都市奇观的象征表现,功能与地方撤废。这是流行城市的致命吸引力,消费符号商品,追求精品品牌身份认同。以货币表现的平等的消费奴仆,如何取得自主性成为全新的不同任务。这也是意义抗争的空间。

17 伊斯兰改造的想象

面对全球信息化城市的流动空间压力,建筑表现的是历史终结,建筑成为都市奇观(urban spectacle)的表现。建筑,以至于构筑(tectonic),竟然变得太承重,象征似乎取得了自主的生命。流动的力量,刻意忽视功能,地方则遭撤废。这是流行城市的致命吸引力,消费符号商品,追求精品品牌身份认同。面对平等的消费奴仆,如何取得自主性成为新的不同的任务呢?我们必须面对意义抗争的空间,这可是再现与表征统治的世纪。

由于博览会在历史上一直就是建筑的盛宴,建筑的表演,博物馆建筑是建筑中的建筑。在21世纪上海,展现出流动空间的巨大力量,台湾馆建筑形式本身就是媒体。建筑客体做为形式(architecture object as form),建筑,西方文化中的建筑,经历文艺复兴以降的漫漫长路,终于取得了生命,成为垄断性的唯一价值,成为一个符号,成为物神(fetish),它就是建筑。上海博览会的台湾馆展现的经验,信息社会的童年,这是爱知博还不到位的全天域(称为IMAX Dome)360度影像无缝搭接,这是多媒体剧场,真假不用再分,建构真实虚拟的文化,建筑变成了媒体。

18 2011年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提出的玻璃金字塔(Le Projet Triangle)构想

19 铁塔眼下的布利码头博物馆

就在这个现代性废墟之上,虚拟现实的新知觉经验——全球经济中信息化城市的流动空间功能性力量——伴随着流行文化的致命吸引力,正在开始席卷全球。这是一个真实虚拟的新文化。我们需要接续前人未竟的智慧历险,开放眼界,在知识上异花受精,更新知与行的工具,转化已经降临的新信息化社会。

9 后记

埃菲尔铁塔已经是神圣的中心,贺龙·巴赫德的“埃菲尔铁塔”试图将它解构。然而,当蒙帕拿司(Montparnasse)摩天楼兴建,这真是个自曝其短,令自身难堪的挑衅。历史上第二次发生的事真注定了是场闹剧吗?1972年,210m高的巴黎蒙帕拿司塔建成,这个法国第一高楼恶评不断,几乎巴黎市民们都认为自己是莫伯桑了。在蒙帕拿司塔顶楼眺望据说是全巴黎最美之处。1977年,巴黎市长的雅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颁布了高度限制令,巴黎市中心的高楼不得高于37m。一点也不意外,对照着巴黎市中心的街景,2008年蒙帕拿司塔被虚拟观光网站的编辑与读者评为世界第二丑的建筑物[11],真是情何以堪。后来,也被巴黎市长贝拉德·德拉诺埃(Bertrand Delanoe)与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批判,既高又丑,破坏街景,令人不快。这个有名的巴黎市中心禁楼令,一方面说明了现代性的尴尬,成年了的现代建筑竟然原形毕露,以创新重塑自身的形象,创造性破坏引起了众怒。禁楼令,在另一方面,何尝不是现代城市自省能力,前述对现代性的反身性思考的表现?

20 历史翻页,看与被看,铁塔探头探脑下的布利码头博物馆(Musee de Quai Branly),哈克总统推动,让·努维尔设计。

21 铁塔俯瞰下的布利码头博物馆

然而,历史改变的轨迹总让人们吃惊。巴黎市中心保存的荣耀却同时伴随着晋绅化(gentrification)与布尔乔亚化3)造成的社会结构改变,而致使市中心活力丧失。高楼只能退居城郊,古雅的巴黎市中心也只有跨国公司能支付得起高昂的房租,假日仅有观光客能享用中心。资本重新征服巴黎,进行空间修补(spatial fix)的历史与政治过程这次有所不同。2001年,代表左翼联盟(联合社会党、绿党、共产党)击败保守党,自1871年巴黎公社之后首次在巴黎执政,以改善生活质量、减低污染、减少自用汽车为目标,成功推动了塞纳-马恩省河滨巴黎沙滩计划、免费单车计划,继续推动电动小车。公开自己的男同志身份的社会党的市长德拉诺埃,做了历史性决定,他要推动城市的经济活力,缓解城市住房短缺问题。2009年起,法国住宅商办的建筑限高放宽。2010年7月,说服巴黎市议会,放宽6个市中心区域允许建造高楼,改变巴黎的天际线。计划建造的6处高楼位于环城四周,限制在巴黎埃菲尔铁塔324m(81楼)的 2/3高度以下。德拉诺埃表示,不让蒙帕拿司塔断了巴

黎以建筑引领其他城市前进的威名,他誓言绝不重蹈历史错误。

2011年3月,第一个通过在案的是完成北京奥运鸟巢之光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Jacques Herzog & de Meuron),他们提出的玻璃金字塔(Le Projet Triangle) 设计。市长德拉诺埃花了不少力气让他口中的巴黎新象征通过。玻璃金字塔的基地位于巴黎西南部凡尔赛门旁,高度50层楼,180m,2012年落成,这里将成为巴黎市中心继埃菲尔铁塔和蒙帕那斯塔之后的第三高建筑。建筑师强调,采用风力与太阳能发电,可提供5000个工作机会,希望设计案能够成为“巴黎经济活力的象征”。然而,法国绿党和主张捍卫巴黎古迹者坚决反对,“捍卫巴黎艺术”组织说巴黎市中心区兴建摩天楼会破坏天际线的协调[12]。几经政治角力,媒体称为“德拉诺埃塔”(Delanoe Tower)所代表的这些改变其实也符合保守党法国总统萨科齐复兴巴黎拉德方斯区(La Defense)金融中心的计划,让更多摩天大楼进驻巴黎西郊。城市复兴,建构都市奇观,竟然成为全球信息化年代法国左右的共识。位居于核心的建筑于2007年发表,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 设计的71层楼高讯号塔(Signal Tower)。这座新塔楼2014年竣工,拉德方斯区被预期为欧洲最大的商业区,每天40万人在此工作、生活,2500家企业的办公室,以及2万人的居所。2013年前,该区有17栋老旧建物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高楼、公园、商店、行人徒步区及自行车道[13]。讯号塔的空间的文化形式本身都算是种传达了意义的媒体,宣称在技术上符合永续发展目标。负责振兴拉德方斯区的公共组织EPAD主管官员帕特里克·德维让(Patrick Devedjian)在记者会中公然宣称:“讯号塔是自埃菲尔铁塔以来,最重要的建筑事件。”这是成功运用的媒体手段,也是必须对照在前之恶例,蒙帕拿司塔是种过去了的、工业社会的,戴高乐主义下压抑而沉重的现代性霸气的旧形式。总之,不论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玻璃金字塔,还是努维尔的讯号塔,分别高度借重于私人资本介入,都可算是在信息化年代的都市再中心化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试图拉开新局面,试与当年埃菲尔铁塔竞争高下,一决巴黎城市的天际线。

历史终于翻页了。2006年在铁塔附近开幕的布利码头博物馆(Musee de Quai Branly)可以说是新世纪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观的对照。推动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的英国学者,查理士·兰缀(Charles Landry)在他的书《创意城市的起源与未来》(The origins and Future of the Creative City)[14]的封面,有意识地以两者并置说明新旧并存与历史翻页。这个新博物馆是前总统席哈克总统推动,也是让·努维尔的设计。这里是保存、推广、以及研究亚非拉与大洋洲文明的博物馆,有意识地显示出人类文化多样化,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开幕致词时的席哈克说,博物馆的建造出于政治意愿,为了结束对欧洲以外人民和文化的长期漠视,给与这些长期不受重视的文明一个公平的位置。这个新政治目标与文化价值需要透过空间的文化形式再现。现在的赛纳河边的布利码头博物馆与昔日的欧洲中心性与工业社会的现代性象征,埃菲尔铁塔,相互对照,让·努维尔不愿意以西方建筑的角度来对待收藏的非西方艺术。于是他提供的营造措辞是,由绿色植物包被住的方形建筑钢架构,地景水池边中种植的像是锈蚀了的芦苇的钢条。它们既不是西方古典的建筑类型,却像是被大自然的与时间的葛藤所消化了的现代建筑的几何语汇,与矗在布利码头博物馆背后“探头探脑”的埃菲尔铁塔之间,再度形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这个包容性的地方是21世纪的新价值再现的空间。

注释:

1)Roland Barthes. La Tour Eiffel, 1964. 英译本以此为基础,加上法文神话学(Mythologies)部分文章,编辑成Roland Barthes. The Eiffel Tower and Other Mythology.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79.中译本参考的是李幼蒸译本(1991)神话学,台北:时报出版社。只是为符合台湾的用语习惯,作者引用原文时略做了一点校正,以下引用时不再一一注明出处。在1989年,铁塔建成100年之后,原摄影师安德烈·马丁(Andre Martin)增加了图片重新再版,李幼蒸根据此法文新版修正了1985年(也就是1991年台版)的原译本,在2007年由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埃菲尔铁塔》的中译本。

2)埃菲尔铁塔官网上载明的建筑师为史戴芬·索维斯特(Stephen Sauvestre),工程师为墨利斯·篑克林(主要的结构工程师)与艾弥尔·努吉尔(Maurice Koechlin & Emile Nouguier) ,营造厂则为古斯塔夫·埃菲尔公司(Gustave Eiffel & Cie)。参考:www.toureiffel.fr/teiffel/uk/

3)在巴黎,全球城市中心区的晋绅化趋势,这个英文措辞其实要改为布尔乔亚化才更清晰。

[1]尚—皮耶·普兰,埃德蒙·那宁克.法国料里的秘密.林惠敏、林思妤译,如果出版,2009

[2]阿城,登昆艳.台北的错,上海能不能少犯一些?. 艺术世界,2000(01):20

[3]陈世钦编译报导.电梯整修龟速,埃菲尔铁塔排长龙,游客怨扒手乐. 联合报,2013(6)

[4]Manuel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Second Edition.Oxford:Blackwell, 2000

[5]世界论坛社.不祥的建筑——艾菲塔.联合报,1971年10月14日,第九版

[6]Sassoon, Donald.One Hundred Years of Socialism: The West European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I.B.Tauris.1996.(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廿世纪的西欧左翼.姜辉、于海青、庞晓明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

[7]Marshall Berman.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London: Verso, 1982:15

[8]Davi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1989:16

[9]Alain Touraine.Critique of Modernity, Oxford:Blackwell,1995:1

[10]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174-175

[11]Travel Picks:10 top ugly buildings and monument. Reuters,see:Tour Montparnasse-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12]欧阳梅芬.巴黎解禁,盖180高塔.苹果日报,2011,4月2日,A31国际新闻版。

[13]准建筑人手札提供的数据,http://forgemind. 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075;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 php?t=14054。

[14]Charles Landry.The Origins and Future of the Creative City.London: Comedia,2012

A Case of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Eiffel Tower

HSIA Chu-joe

猜你喜欢

埃菲尔铁塔铁塔现代性
东方铁塔:氯化钾产品供应紧张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磁与铁的故事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不可思议的埃菲尔铁塔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埃菲尔铁塔是谁设计的
海面上的“一千座埃菲尔铁塔”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基于QT的跨平台输电铁塔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