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影像表现和体征相关性分析
2014-02-20谢学胡黄雪华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537000
谢学胡 陈 强 黄雪华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 537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比较常见,及时的确诊及治疗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CT、MRI等影像手段逐渐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符合率较高,但是临床仍有不少CT表现与症状体征不符合的病例,这些病例较易出现误诊、漏诊等[1]。为了进一步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表现与病人症状体征之间的相关性,选择了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男57例,女55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8.23±10.78)岁,病程6个月~32年,平均(18.45±5.00)年。病人入院均经CT扫描确诊,同时症状符合临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病人的临床症状均以双下肢疼痛、腰腿麻木等为主。41例在L3~4腰间盘突出,45例在L4~5腰间盘突出,34例在L5~S1腰间盘突出。
1.2 方法
1.2.1 体征症状的严重程度评估标准[2]。使用评估腰腿痛的量表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的项目有疼痛感觉、肌力、直腿抬高测试、加强测试、行走能力、卧床能力、下肢活动功能等10项。共30分,得分小于10分评为轻度,得分为10~20分评为中度,得分大于20分为重度。
1.2.2 CT扫描。采用多层螺旋CT主要扫描L3~4、L4~5、L5~S1腰间盘,然后对影像中的9个指标、28个表现进行重点分析,包括Chmorl结节的有无状况,髓核病变情况,髓核密度,经骨有无突出,髓核所在矢状面、额状位、水平面的突出大小,压迫神经根形式以及对硬膜囊的压迫形式。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本组112例病人中,体征症状评为轻度51例,中度35例,重度26例。
病人的体征症状与CT影像的Chmorl结节、矢状面突出、经骨突出等表现相关性不显著(P>0.05),与髓核密度、髓核情况、额状位突出、水平面突出、压迫神经根、硬囊膜形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则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表现和与体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情况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壮年为多见[3]。当前,最主要依靠体征症状结合CT、MRI等影像技术进行确诊。但是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符合率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单纯依靠影像表现便确诊病情,因此忽略了解病人的症状及体征。这很可能会引发CT表现与症状体征的不符,从而无法确定病情的轻重程度,不能依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4]。临床报道研究,约有20%~30%的病人体征与CT影像表现不符[5]。CT虽然显示出病人存在椎间盘突出表现,但是其临床体征却不明显。通常是髓核密度越高,骨质骨化越严重,组织骨化后生产骨样结节,从而产生对神经根压迫、磨损等不可逆病理变化,而髓核突出者,周围的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会因为受突出物刺激的影响,疼痛加剧,症状更明显。因此,腰间盘突出的大小或者位置能够较可靠地反映椎管内髓核的突出情况。
由表1看出,CT影像的Chmorl结节、矢状面突出、经骨突出等表现与体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性不高,而CT对髓核密度的检查中,密度≤80的病人多是轻度症状,比重为71.70%(38/53),密度在80~100的主要是中度病人,占64.86%(24/37),密度>100的病人中度、重度均占45.45%(10/22),这表明,在这三个密度范围内,轻、中、重度的评级比例均有显著的意义(P<0.05)。在游离髓核方面,脱出表现中以中度等级的比重与较其他表现的比重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额状位突出方面,a、b域的轻度、中度比重较高,在c、d域则是中、重度为多;在压迫神经根形式方面,以紧贴表现为多的是轻度症状,受压为多是中度,硬囊膜移位表现,重度患者多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水平面突出方面,1、2区多是轻度、中度,3区则主要是中度,4区CT表现较少。综上所述,CT的部分影像指标及表现与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综合二者,能够使疾病的确诊率得到有效提高。
[1] 傅礼洪.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88-89.
[2] 彭华斌,周贤刚.3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9,22(6):849-852.
[3] 郑运松,牛锐.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与CT影像的相关性〔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4):241-243.
[4] 赵国峰.利用多层螺旋CT的MPR替代传统腰间盘扫描方式的方法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4):436.
[5] 毛友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