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2014-02-20黎绮霞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内科528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9期
关键词:腓总神经病传导

郑 才 黎绮霞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内科 528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病人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现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损害症状,导致病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显著影响,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1,2]。目前,治疗上,方案诸多,不同学者和临床医师的体会尚有差异,未达成治疗共识[3,4]。为此,学者们和内分泌科医师们一直致力于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本文中,笔者采用红外线联合甲钴胺治疗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治疗期间均禁用止痛剂及其他神经营养药物及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6~65(58.36±18.64)岁;病程为4~20(10.59±5.78)年。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40例病人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6~65(58.12±18.24)岁;病程为4~20(10.51±5.72)年。在观察组40例病人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6~65(58.51±18.78)岁;病程为4~20(10.62±5.83)年。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等方面,两组病人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5382)500μg肌内注射进行治疗,1次/d,14d为1个疗程。而观察组则在甲钴胺500μg/d肌内注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处,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安诺治疗仪照射病人局部患处,50~60Hz,150VA,20min/次,1次/d,14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疗效[5](显效:病人自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医师进行跟膝腱反射或深浅感觉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5分;有效:病人自觉临床症状较前减轻,医师进行跟膝腱反射或深浅感觉有改善,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3分;无效:病人自觉临床症状无减轻,医师进行腱反射浅感觉无改善,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3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图仪检测病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设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50%VS 82.5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n(%)〕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为明显,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及ADL评分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病人的中枢神经或者周围神经,使病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显著影响[6,7]。目前,该并发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学者们多认为与遗传因素、缺氧及缺血性因素、氧化应激、多元醇通路过度活跃、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8,9]。治疗上,方案众多,疗效间尚存在一定差异[10,11]。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案,为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终极板电位诱导,显著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红外线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透过糖尿病神经病变病人的皮肤作用于皮下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促进细胞增殖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有利于组织修复,促进糖尿病神经病变病人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显著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红外线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神经传导速度,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李鸿翔,黄照权,李天资,等.广西靖西县居民高血压、肥胖、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J〕.广西医学,2012,34(4):393-395.

[2] Shomali M.Diabetes treatment in 2025:can scientific advances keep pace with prevalence?〔J〕.Ther Adv Endocrinol Metab,2012,3(5):163-173.

[3] Gudala K,Bansal D,Muthyala H,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out-patients〔J〕.Value Health,2013,16(3):A173.

[4] 王寒旭,张德太.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4):248-250.

[5] 付晶晶,赵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16):1468-1470.

[6] 周婕,李松花.2008-2010年本院糖尿病用药情况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97-3498.

[7] 彭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内科,2011,6(3):259-261.

[8] 伍绍铮,曹仁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67-468.

[9] 刘亚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11,39(3):356-359.

[10] 邵高霞.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A):78-79.

[11] 黄麟,孙耀辉,黄健聪.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6):154.

猜你喜欢

腓总神经病传导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神奇的骨传导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越测越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