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手,做好班级破坏型小团体转化
2014-02-19徐宝平
徐宝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有一种较为强烈的自我表现以及被他人认可的愿望,但思想上还不成熟,感情上丰富而脆弱,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学生在班集体中交往是一种自发不自觉的行动。与他人交往,是为了扩大信息量、增加知识、丰富情感。正确、积极的交往可以给学生从多方面带来益处,如增加信息量、健全人格、丰富感情、提高耐挫力等。然而,在班集体的交往中,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身素质的制约,个性特点的不同,有的学生交往圈就出现了问题,一些不良习气在圈中蔓延开来。这些落后消极的交往,极易形成特殊的小团体。通过调查了解得知,班级中一般都存在着小团体。小团体是学生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而建立的。他们有比较固定的关系结构和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有大家公认的“头儿”。如果从与班级的关系来看,小团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积极型、中间型和破坏型三种。第一种积极型小团体主要是指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等,他们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学校和班主任要大力倡导。第二种中间型小团体主要是指对整个班级情况不怎么关心,他们只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加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他们一般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冲突,对这种小团体要积极加以引导,争取向第一种小团体靠拢,引导他们关心班级建设,支持、配合班主任工作。第三种破坏型小团体主要是指与班级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有很强破坏性的群体。这种小团体对班级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及时发现,积极引导,花大力气进行转化。转化这类小团体是班级建设的一项棘手工作。下面就着重谈谈如何做好破坏型小团体的转化、引导工作。
一、破坏型小团体特点
(1)成员结构的稳定性。这种小团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如“小刀会” “青龙帮” “大疤” “眼镜” “黑金刚”等。这种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主要来自成员的心理,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并没有明确的条文,但能“恪尽职守”。
(2)核心人物的自然性。这种小团体的“老大”是在交往中自然产生的,有的是靠“打拼”出来的,所以他们在成员中的威望比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同时还具有一定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共同活动的协调性。成员间的行动整齐划一,“老大”一声喊到底,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面对老师、家长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谁也不愿“背叛”组织。
(4)破坏活动的集体性。他们的破坏活动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和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同学、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也特别严重。
二、破坏型小团体分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小团体在学校中分布比较广泛。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小学高年级有少量分布,初中和高中相对多一点,职业类学校最为明显。有的破坏型小团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的非正式组织(只是少数,但不可忽视,他们已经接近“黑社会”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这种破坏型小团体的影响。
三、破坏型小团体成因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破坏型小团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破坏型小团体的成因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影响
挫伤学生自尊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学生有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教师对学生的歧视,这种教师有色目光的伤害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从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进而形成小团体。
2.同学影响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那么有优越感或者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破坏型小团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到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破罐子破摔而形成破坏型的群体。
3.家庭影响
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藉,继而形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4.社会影响
有的学生效仿古代侠士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做法,凡事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朋友的事都管,只要是朋友的忙都帮,甚至连朋友的错误都瞒。
5.自身原因
由于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精力旺盛,胆大好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又过于单调,他们的精力得不到发泄,再加上他们平时行为表现不良,往往会受到班集体舆论的谴责和老师的批评,使他们误认为这是与自己过不去,并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和孤独感。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他们就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频繁交往,久而久之,小团体就产生了。
四、破坏型小团体危害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与个人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集体的情感处于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他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影响中间型小团体向破坏型小团体转化。这种小团体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及时引导转化,让他们做到幡然醒悟、悬崖勒马,那么,他们将会朝着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犯罪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趋势,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小团体的形成。因此,这种小团体的危害性非常大,必须及时加以引导、转化。endprint
五、破坏型小团体转化
1.管理与德育并举
加强对破坏型小团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破坏型小团体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致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光靠强制管理是不够的,关键是教师要改变用有色眼光来看待这些学生,多鼓励、多关心,有方法、有耐心。家长要与教师密切配合,不能一味责怪孩子,在孩子身上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良好情感和性格的培养,通过榜样示范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人生、挫折的认识,交给他们控制不良情绪的技巧与方法,鼓励他们多参加班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阅读有益书籍,加强性情陶冶,由“要我变”转为“我要变”,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用关爱与信任感化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都有其闪光的一面,破坏型小团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人关注他们了,所以他们才会表现出“破坏性”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转化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们在成功的鼓励下得以顺利转变。
3.营造良好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舆论就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对部分学生歧视性的议论是破坏型小团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破坏型小团体进行教育转化时,要师生协调起来。
4.开展有益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让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课外知识竞赛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从自己的小团体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培养起他们正常的兴趣爱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对它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要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其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健康地成长,保障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小团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