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应从何入手
2014-02-19杨平海
杨平海
“学贵有疑。”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领悟。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准确地掌握学习目标。那么,数学教学中提问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问在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只有把重点逐一攻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基本完成。因此,我们要在教材的重点处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解惑除难。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其重点是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操作,得出==,==后,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组分数,分子、分母变化了,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规律是什么?(2)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3)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4)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5)谁能把刚才的两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6)“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非常重要?(7)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学过的商不变规律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明确、具体,既抓住了重点,又富有启发性,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问在关键处
众所周知,有的老师上课,问题提了不少,但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往往一下子就能作出判断“是”“对”“错”,这样的提问随心所欲、想问就问,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要在教学关键处提问,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巩固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完求平均数的解决问题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6岁”。于是,在讲评作业时可说:“同学们,明天你们上学时和爷爷一起来,让爷爷也来听课,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爷爷平均年龄才7.6岁。”这一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意识到列式错了。求平均年龄,应该用总的年龄数÷总人数。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问在难点处
教材的重点是知识的障碍点,是教学的主攻方向,在此处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突破。例如,学生建立分数概念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单位“1”代表一个整体是“分数意义”这一节核心内容,学生不易接受。这时教师可配合教科书主题图出示下面的问题:
(1)观察直观图,想一想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2)部分占了整体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4.问在衔接处
抓住知识衔接点,沟通知识联系,创造迁移条件,从本质上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避免知识间的混淆现象,在此恰当提出问题能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例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先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加减的道理。然后结合例题提问:(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问在疑难处
在新知的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分析错误原因,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占据和调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当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可拿出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学生“纸袋里装的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①、②号分别装的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但是第③个纸袋答案各不相同,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1)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观察这三种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3)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样一问,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最后教师从第③个袋中分别拿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6.问在深度处
为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知识的深化拓宽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理解知识,探求新的思路,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如练习课中出示下题:“要修一条15千米的公路,头3天修总长度的60%,照这样计算,剩下多少天可以修完?”针对这个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提出下列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你有几种解题方法?(2)比一比哪种思路的解题方法较为简便。
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恰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但失败的提问会扰乱授课的秩序,甚至造成师生对立。那么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宽松的情境
首先,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情境。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撑腰鼓劲。只有心情愉快,大脑思维才最活跃。如果只是为了揪出不会的学生让其出丑,则学生害怕都来不及,怎样集中精力思考呢?
2.恰当的提问
所提问题要明确而简洁,让学生有清晰的思维方向。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冗长繁复的提问,因为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本来就短促,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会紧张,如果还要在记忆问话及理解题意上费精力,是不太适当的。同时,课堂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在短时间内不宜提出思维链过长的问题。
3.广泛的动员
提问是为了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所以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当首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留一段时间,然后再点名学生回答。这样虽然是个别同学回答,可参与思考的是全体学生。
4.明确的总结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及时给出评判,答对的给予表扬鼓励;答错的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切不可讽刺挖苦。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应把正确的答案明确说出来,即使有时同学已回答正确也应如此。因为教师是权威,说出的答案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能重复一遍学生回答的答案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这一点极易被忽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学生才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贵有疑。”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领悟。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准确地掌握学习目标。那么,数学教学中提问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问在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只有把重点逐一攻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基本完成。因此,我们要在教材的重点处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解惑除难。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其重点是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操作,得出==,==后,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组分数,分子、分母变化了,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规律是什么?(2)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3)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4)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5)谁能把刚才的两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6)“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非常重要?(7)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学过的商不变规律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明确、具体,既抓住了重点,又富有启发性,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问在关键处
众所周知,有的老师上课,问题提了不少,但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往往一下子就能作出判断“是”“对”“错”,这样的提问随心所欲、想问就问,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要在教学关键处提问,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巩固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完求平均数的解决问题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6岁”。于是,在讲评作业时可说:“同学们,明天你们上学时和爷爷一起来,让爷爷也来听课,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爷爷平均年龄才7.6岁。”这一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意识到列式错了。求平均年龄,应该用总的年龄数÷总人数。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问在难点处
教材的重点是知识的障碍点,是教学的主攻方向,在此处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突破。例如,学生建立分数概念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单位“1”代表一个整体是“分数意义”这一节核心内容,学生不易接受。这时教师可配合教科书主题图出示下面的问题:
(1)观察直观图,想一想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2)部分占了整体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4.问在衔接处
抓住知识衔接点,沟通知识联系,创造迁移条件,从本质上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避免知识间的混淆现象,在此恰当提出问题能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例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先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加减的道理。然后结合例题提问:(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问在疑难处
在新知的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分析错误原因,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占据和调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当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可拿出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学生“纸袋里装的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①、②号分别装的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但是第③个纸袋答案各不相同,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1)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观察这三种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3)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样一问,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最后教师从第③个袋中分别拿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6.问在深度处
为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知识的深化拓宽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理解知识,探求新的思路,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如练习课中出示下题:“要修一条15千米的公路,头3天修总长度的60%,照这样计算,剩下多少天可以修完?”针对这个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提出下列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你有几种解题方法?(2)比一比哪种思路的解题方法较为简便。
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恰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但失败的提问会扰乱授课的秩序,甚至造成师生对立。那么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宽松的情境
首先,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情境。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撑腰鼓劲。只有心情愉快,大脑思维才最活跃。如果只是为了揪出不会的学生让其出丑,则学生害怕都来不及,怎样集中精力思考呢?
2.恰当的提问
所提问题要明确而简洁,让学生有清晰的思维方向。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冗长繁复的提问,因为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本来就短促,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会紧张,如果还要在记忆问话及理解题意上费精力,是不太适当的。同时,课堂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在短时间内不宜提出思维链过长的问题。
3.广泛的动员
提问是为了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所以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当首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留一段时间,然后再点名学生回答。这样虽然是个别同学回答,可参与思考的是全体学生。
4.明确的总结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及时给出评判,答对的给予表扬鼓励;答错的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切不可讽刺挖苦。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应把正确的答案明确说出来,即使有时同学已回答正确也应如此。因为教师是权威,说出的答案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能重复一遍学生回答的答案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这一点极易被忽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学生才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贵有疑。”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领悟。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准确地掌握学习目标。那么,数学教学中提问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问在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只有把重点逐一攻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基本完成。因此,我们要在教材的重点处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解惑除难。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其重点是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操作,得出==,==后,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组分数,分子、分母变化了,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规律是什么?(2)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3)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4)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5)谁能把刚才的两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6)“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非常重要?(7)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学过的商不变规律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明确、具体,既抓住了重点,又富有启发性,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问在关键处
众所周知,有的老师上课,问题提了不少,但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往往一下子就能作出判断“是”“对”“错”,这样的提问随心所欲、想问就问,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要在教学关键处提问,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巩固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完求平均数的解决问题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6岁”。于是,在讲评作业时可说:“同学们,明天你们上学时和爷爷一起来,让爷爷也来听课,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爷爷平均年龄才7.6岁。”这一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意识到列式错了。求平均年龄,应该用总的年龄数÷总人数。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关键,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问在难点处
教材的重点是知识的障碍点,是教学的主攻方向,在此处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突破。例如,学生建立分数概念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单位“1”代表一个整体是“分数意义”这一节核心内容,学生不易接受。这时教师可配合教科书主题图出示下面的问题:
(1)观察直观图,想一想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2)部分占了整体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4.问在衔接处
抓住知识衔接点,沟通知识联系,创造迁移条件,从本质上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避免知识间的混淆现象,在此恰当提出问题能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例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先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加减的道理。然后结合例题提问:(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问在疑难处
在新知的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错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分析错误原因,摸准疑点,巧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占据和调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当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可拿出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学生“纸袋里装的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①、②号分别装的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但是第③个纸袋答案各不相同,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1)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观察这三种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3)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样一问,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最后教师从第③个袋中分别拿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6.问在深度处
为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知识的深化拓宽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理解知识,探求新的思路,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如练习课中出示下题:“要修一条15千米的公路,头3天修总长度的60%,照这样计算,剩下多少天可以修完?”针对这个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提出下列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你有几种解题方法?(2)比一比哪种思路的解题方法较为简便。
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恰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但失败的提问会扰乱授课的秩序,甚至造成师生对立。那么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宽松的情境
首先,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情境。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撑腰鼓劲。只有心情愉快,大脑思维才最活跃。如果只是为了揪出不会的学生让其出丑,则学生害怕都来不及,怎样集中精力思考呢?
2.恰当的提问
所提问题要明确而简洁,让学生有清晰的思维方向。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冗长繁复的提问,因为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本来就短促,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会紧张,如果还要在记忆问话及理解题意上费精力,是不太适当的。同时,课堂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在短时间内不宜提出思维链过长的问题。
3.广泛的动员
提问是为了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所以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当首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留一段时间,然后再点名学生回答。这样虽然是个别同学回答,可参与思考的是全体学生。
4.明确的总结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及时给出评判,答对的给予表扬鼓励;答错的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切不可讽刺挖苦。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应把正确的答案明确说出来,即使有时同学已回答正确也应如此。因为教师是权威,说出的答案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能重复一遍学生回答的答案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这一点极易被忽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学生才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