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善学主张 着力生本课堂
2014-02-19熊开玉
熊开玉
“善学”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大略》:“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为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明代教育家、文学家方孝孺在《见山堂记》中说:“知周乎物而不劳,才裕於用而无穷,斯为善学者矣。”《礼记·学记》中也有关于善学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可见,“善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一直为中国历代学者、教育家所倡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的学习成功者均是善学者。
践行善学主张,我们的行动立足于教师和课堂。
一、砥砺善学,培养一支善教之师
培养善教之师,我们首先依托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进行推进。将制度产生的根深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深植于师生的发展实际,从而发挥其监督、制约、激励的功能,使其所蕴藏的文化品质成为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甚至于一种品牌。
观念的更新和底蕴的充实是根本,课堂的执行则需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前行。学校实行每周1小时的阅览学习制度,设立了“勤学奖”“学习奖”评比制度。学期末,根据教师参与学习的情况及取得的成绩进行评比。学校还努力优化教师的学习环境,阅览室里茶韵飘香,咖啡浓郁,让教师既能享受阅读,也能放松心情。每学期根据学校及教师个体的需求,学校为老师们“量身定购”一批图书,发放到每个人的手中,并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讲述大赛。
与此同时,学校还和大学、进修学校、教育学院进行合作,通过合约的方式,邀请培训机构人员定期来校开展咨询、研讨活动;和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组织骨干教师走进师范院校、科研院所,拜专家、学者或名师为导师,以此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学校每学期都选择两所以上的学校进行合作研讨,以合作学校的共同需求为出发点,以善学课堂的研讨为主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为教师善学课堂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智力援助。
学校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建立信息对接的教研网平台,组织教师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善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教学行动反思为主要形式,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平台,边研究,边行动。这种校本教研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学校还开设了“实小讲坛”,组织教师走上讲坛,以学科中心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畅谈自己的善学课堂和教学体会。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得以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做到一人钻研,全校受益。
二、潜心研究,构建一个善学课堂
1.改变:从备课开始——善学案的开发与实施
我们的教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善学案,看似简单的改名,背后却是思想和行动的改变。它将教学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放在学生善学能力的培养上,共有四个环节:自学—导学—助学—运用。善学案的编制必须是集体智慧的融合与统一,分为教师主备、组员审核、集体修改、定稿成册四个过程,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教师主备和集体修改。主备教师的第一稿的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决定善学案最终的优劣,须严格把关。其他教师在认真研讨主备稿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参与集体备课,对学案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推敲,主备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后定稿。
在善学案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应认真拟定课前预习内容,使预习内容真正体现学生学情。上课前夕,教师抽取部分有代表的学生的预习作业,依此了解学情,并适当进行教学调整。课堂上,要努力实现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发现,概念由学生去总结,错误由学生去订正。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果断地走向前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避免浪费教学时间。
善学案以精讲和训练为主线,要求教师精讲,交流精炼,凡是通过动笔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以动嘴来代替,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整合知识、掌握方法、暴露问题。善学案中的训练主要分两大板块:一是课中练,一是课外练。课中练要做到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要讲究精和准,通过题组将知识融会贯通。练习要有层次和针对性,体现分层要求,基础部分人人过关,提高部分分层达标。
2.课堂:聚焦“善学”,以生为本
善学,顾名思义,善于学习。善学之人,必是想学、乐学、会学、能学、优学之人。 善学课堂应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缺憾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追求的“善学课堂”有如下基本特征:
(1)让学。这是“善学”的前提。“让学”有两个层次:一是“让热爱”,这就意味着我们平时的激趣、引导,也是让学的表现。第二个层次是“让实践”,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想学。这是“善学”的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诱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不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
(3)会学。这是“善学”的核心。教师要注重目标引领,问题导学,方法指路,设疑助探,交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结论的钥匙。
(4)乐学。这是“善学”的最高境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体验过程。
善学课堂首先是学生的课堂。我们提倡教师按照“导、引、探、悟”的要求来设计课堂教学。
(1)导:导基础,帮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导经验,帮学生补足生活与学习经验;导方法,帮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预习方法。
(2)引:引生发问、入思,在最有效率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将精力集中到最值得学习的内容上去。
(3)探: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准确铺垫,寻找学习生长点,寻找知识突破点,教师启思,学生自悟,通过一定的探索过程,发现结论,解决问题。
(4)悟: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要让学生回顾反思学习的过程,形成关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共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善学主张的推行,不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也使得我们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明显的改变:课堂不再拘泥刻板,容量增大,节奏变快,时空拓展,教和学的关系理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更多的学生对学习有了自信,而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成就感更高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