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8337”思路
2014-02-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决定》通篇贯穿了创新精神,需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目标和重点等重要论断切入,全面理解《决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
一、牢牢记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而又精练精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这样的概括是第一次。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人民群众公平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发展才能凝心聚力;只有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如泰山。《决定》关于改革目的的重要论断,彰显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回应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新诉求。学习贯彻《决定》,首先要牢牢记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明确改革方向,增强改革自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在现有发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富裕,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所在,更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是贯穿《决定》全篇的鲜明主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其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存在的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蛋糕”分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通过创新制度来加以保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决定》提出的这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创新,都是着眼于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目的正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学习贯彻《决定》,必须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个主题,把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用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的实现程度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
二、全面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而又精练精确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全新提法,是《决定》的重大理论突破和一大亮点,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概括现代化目标;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概括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这样概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治理内涵全面、治理制度成熟、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方式法治的特点。这个总目标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适应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我国已经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我国来讲,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健全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最根本的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完备体系和高超能力,靠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过硬的干部队伍。《决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学习贯彻《决定》,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而又精练精确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何在、怎么改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六个紧紧围绕”的主线和方向,分别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重点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这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着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从而把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表述由“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把“基础”改为“决定”,两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突破。这个重要论断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实现质的提升,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可以说,这个重要论断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与1992年党的十四大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重要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巨大作用。21年前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的重大理论突破,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推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基础性”改为“决定性”呢?因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最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主要内涵和一般规律,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主要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务风险、收入增长缓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问题,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主导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等,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行业产能过剩并不严重。解决产能过剩的最基本途径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也不行。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不同。《决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只有界定清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对政府职能和作用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五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与以前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相比,《决定》表述的政府职能里,宏观调控更加明确,公共服务更加强化,环境保护责无旁贷。这五项职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就必须认清自己的职能,把伸得过长的“有形的手”坚决缩回来,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就必须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四、坚决纠正唯GDP用干部的偏向
《决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而又精练精确地回答了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应纠正什么偏向、考核哪些指标、重视哪些指标、加大哪些指标的权重等问题。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用什么指标考核评价发展成果,用什么工作业绩选拔使用干部,是无形而又最灵的指挥棒。多年来,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都与“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有很大而又直接的关系。以GDP论英雄,就千方百计做大GDP,想方设法引进大项目。为了大项目落地,可以全然不顾市场配置资源,可以无偿划拨资源或廉价出让资源,可以不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其结果是,GDP增速领先了,城乡居民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产能不断过剩,科技创新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长期滞后,人民群众不能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当然,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综合实力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统计指标,对分析和判断经济运行状况、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也不能没有GDP。但是,GDP只是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而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学习贯彻《决定》,必须牢牢记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始终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确立考核评价发展成果的正确导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更大胜利。□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低碳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