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2014-02-18李超宋夕

新闻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媒体创新

李超 宋夕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与冲击,但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闻界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 民生新闻 创新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对于传统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收视率下降,受众流失,广告下滑,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模式,赋予平民更大的话语权。而电视民生新闻题材选择上注重“平民化”,传播理念上注重节目的及时性、互动性、参与性、服务性,在电视新闻界迅速发展。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指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每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①纵观新闻发展史,每一次新闻革命的发展都是以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为支撑的,报刊的出现为新闻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广播电视的兴起打破了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新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是新媒体瓜分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市场。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网民区域。②其次是瓜分占有电视广告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53.1亿元,较2011年增长46.8%。新媒体传播更自由更具个性,广告商将目光转向新媒体领域,新媒体廣告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2、新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机遇

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电视行业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推动自身发展。目前国内各大电视台纷纷开设网络平台,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加受众粘度。各频道,各栏目开设官方微博、微信,提高节目的互动性,通过媒介融合策略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优势,改变以往的传播方式,增强节目互动性,及时听取受众反馈意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传播平台是电视民生新闻转变的方向。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信息源。新媒体的开放性打破了话语权结构,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到来,很多网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到网络平台上,新闻记者通过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视频筛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新闻信息的选择性。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对事件的参与者进行采访,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但是这对新闻记者的敏锐性以及信息甄别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新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扩展了平台。目前各大电视台建立了网站,电视民生新闻也通过网站实现了直播、点播业务。通过传统电视与网络结合,打破了线性传播的模式,使得错过直播的受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点播收看,通过网络平台的直播也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增强了网民对节目的关注度。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1、民生新闻的特色

新闻选材的平民化视角。聚焦百姓生活,是民生新闻最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报道角度、栏目设置、新闻语言和记者的平民化。值得一提的是记者的平民化特征,记者平民化包含两层含义:记者由高高在上的信息发布者变成信息收集者;记者具有平民意识,即记者要贴近百姓、贴近受众、贴近生活。

区域地位本土化。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本地区的范围之内,以省会城市为主,辐射全省其他地区。民生新闻区域性报道方式,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报道本地区的事务,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难题,满足受众需求。

新闻功能的服务性。民生新闻以服务大众为定位,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搭建起一架桥梁。有很多问题经过新闻报道后,有关部门出于舆论压力会尽快加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民生新闻的报道促进了政府民生工程的建设。

主持人说新闻。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打破了过去读新闻的方式,突破了字正腔圆的要求,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形式说新闻。有些栏目为增进亲和力采用方言说新闻,这是民生新闻对以前新闻报道方式的一种突破。

传播过程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民生新闻实现了传播观念的转变,由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新闻报道注重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

2、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随后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电视的第三次改革。电视民生新闻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但其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民生新闻出现“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现象。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播出以后,收视率一路攀升。“当时AC尼尔森的收视调查平均达到8%左右,成为全国新闻类节目的奇迹。”③民生新闻极高的收视率吸引了各地电视台的眼球,各大电视台模仿《南京零距离》的模式创办了本土化的民生新闻,但是随着受众视角疲劳,民生新闻收视率明显下降。为了扭转这一状况有些媒体置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于脑后,采用煽情式的报道手法来吸引大众眼球,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

(2)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同质化竞争,报道形式模式化。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创办以后,一些电视台对其栏目从定位到表现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效仿,有的地方不考虑实际情况跟风创办民生新闻,不注重本土特色,导致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民生新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表现形式,报道内容多是邻里纠纷、水管断裂、污水洪流等,这些琐碎化的报道内容长期充斥荧屏,异化了受众的思想,固定的模式造成了受众视角疲劳,继而造成收视率下降。

(3)报道止于浅层导致深度报道的缺乏。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但是对于民生理解过于狭隘造成了报道的肤浅化。民生新闻中过多的内容在报道一些琐碎杂乱的百姓生活,选材没有典型性、代表性。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只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事件有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守望者,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通过新闻报道向社会传达一种导向,引领社会的前进。

三、民生新闻的创新措施

1、树立品牌栏目,打造特色主持人

目前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很严重,难以形成品牌节目。创新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树立品牌栏目要立足本土,注重地域特色。在节目形式上改革创新,可运用如情景再现、同期声或者在节目编排中穿插戏曲、动画,使节目更加生动形象。民生新闻要着重打造主持人的特色,主持人对一个栏目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努力打造特色主持人,有利于品牌栏目的树立。打造特色主持人,可以从主持人的言语、形态甚至眼神等细节着手,同时针对新闻评论,每个栏目的主持人都要立足本土特色,努力在新闻评论形式上实现创新。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节目立足山东,节目主持人小么哥自身就是曲艺演员,他用纯正的济南方言和搭档一唱一和,用说相声的方式播报新闻,对于新闻评论是非分明非常符合山东人的性格特点,赢得了众多受众的肯定。

2、媒体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媒体联动包括了传统媒体间联动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广播电视以及报纸三种传统媒介之间相互联动,不仅可以实现本地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不同区域间的信息共享,而且相互补充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三网融合的推进,民生新闻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拓宽传播领域,改进传播方式,缩短传播时间,使受众能够更加及时便利地接收到新闻信息。2005年新浪网与山东齐鲁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开启了电视与网络合作的新局面。《拉呱》节目以主持人小么哥的名义在新浪开通了微博,通过微博与受众进行互动,极大的方便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拉呱》节目开通了官网微信,通过微信搭建受众与节目互动平台,受众可以在微信上留言,主持人在节目选择部分微信信息进行回复,加强了节目的互动性。

3、紧贴时代特征,加强深度报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开始转型,人们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等相关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政策法规。人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些信息,而且迫切需要新闻媒体对这些政策法规做出深层次挖掘剖析,人们将获取的信息作为生活决策依据。因此民生新闻要紧跟时代特征,把握住受众的信息需求,通过纵深拓展深度报道,挖掘深层次的信息。□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

②《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2013-1-15

③吴军,《电视民生新闻崛起原由探析》[J].《新闻纵横》,2004(1)

(作者:均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新媒体创新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