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电子废弃物的公益性再利用探讨
2014-02-18刘力维吴海华
○张 浩 刘力维 吴海华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气或电子设备,主要包括废弃的电脑、电池、手机等电子产品。由于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果不合理处置,就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因此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将以广州市为例探讨电子废弃物的公益性再利用问题。
一、广州市电子废弃物公益性再利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广州市电子废弃物公益性再利用尚处于萌芽阶段,主要的回收利用模式如图1所示。
当前电子废弃物公益性再利用项目大部分是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原材料主要靠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捐赠,经过维修翻新之后再赠送给贫困地区的学校和人群,其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概括如下。
1、志愿者资源匮乏,缺乏高素质的工作者
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废弃物公益性利用的效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相比而言,中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不足10%,而志愿者资源不足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总量来看,广州市的志愿者规模是很庞大的。2011年12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公众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注册志愿者总数不少于200万人”的目标。可是从结构上来看,志愿者资源分配不合理,有些岗位门庭若市,而有些岗位应聘的人寥寥无几。现有的志愿者队伍能力和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出于功利性动机,缺乏做实事和奉献的精神,假公济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正规回收渠道不畅,健全的市场体系难以形成
图1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
在回收环节,广州市电子垃圾回收行业的主要模式是先由个体回收者回收后,一部分仍能使用的被转移到二手市场上进行销售;剩下的大部分则被运往市区周边进行初步的分类和分解,其他零部件(如线路板)将被运往汕头贵屿或佛山南海等地进行下一步拆解。广州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流入回收站的废弃“四机一脑”约占废弃总数的23.58%,售往二手市场的数量则约占废弃总数的26.16%。
在从业资质上,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可分为“正规军”和“游击队”。“游击队”指垃圾集散中心和拆解户,他们没有法律所要求的行业资质,规模小,人数多,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与之相对的便是“正规军”。尽管按照法律规定只有“正规军”才能从事相关的电子垃圾处理业务,但“游击队”仍然是电子垃圾收集处理产业的主力。而且,很多来历不明的电子废弃物却成了小商贩的“香饽饽”,健全的市场体系难以形成。
3、政府孤军奋战,缺乏高效的调控政策
政府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各自为政。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拟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负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财政、工商、质量监督、税务、海关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仅仅在电子废弃物处理问题上有地方环保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对于电子废弃物的整体回收和处理规划方面,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主管部门。而且,外部监管体制缺乏有效整合,执行不到位,致使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电子废弃物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回收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回收的制度体系不健全,与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第三部门的配合较少等问题使政府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广州市电子废弃物公益性再利用缺失的原因
1、传统产业链根深蒂固,集团内部利益庞杂
目前,广州市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业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回收群体、拆解销售和销售群体,这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市场自发形成的一条产业链。改革开放初期,电子产品等新兴经济体起步发展,很多人借此东风先富起来,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靠买卖电子垃圾为生的群体。他们低价收购民间的电子废弃物等生活垃圾,然后拆解,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例如金属铜线、塑料外壳,甚至金子都可以从中提炼出来。随之用于分解垃圾的小作坊开始兴建起来,渐渐地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链,例如广东省贵屿镇。这条产业链凝聚了很多社会底层群众,包括一些农民工,他们一部分负责回收,一部分负责运输,还有一部分负责分解提炼这些电子废弃物,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
从短期来看,这条产业链没有什么问题,但从长期来看,这条产业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存在很多的隐患,例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要建立一个正规的电子废弃物处理体系,首先要处理好这些利益群体,如果强行介入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社会就业和稳定问题。
2、市场准入门槛高,成本大,盈利难
目前正规的电子垃圾回收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成本和技术。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回收难、回收费用高、物流不发达、处理成本高、税收优惠不够和财政补贴过少等;技术上的主要是有些电子废弃物还没有简单的处理方法,环节复杂,涉及到多项科学领域,人才缺乏,没有足够人力资本投入,也缺乏政府的技术补贴,盈利处于尴尬境地,进退两难。因为技术可以通过购买或自主研发的方式获得,所以问题本质仍是成本和利益分配问题。
要建立正规的处理企业,需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社会职责:“正规军”的社会责任重,但凡注册挂号的电子设备生产商和出售商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条约,承担电子废物收回和处置过程中的社会职责。可是违规运营的小作坊和回收中介,常常凭借本身隐蔽性和灵活性的特色,躲避法律制裁和社会职责,然后致使报价动摇,商场秩序紊乱。二是运营形式:从事电子废弃物的“游击队”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对比“正规军”受制于监管部门注册、税收、环保、公司规模、资金和设备投入等方面的需求,“游击队”本钱更低,盈利更大。
3、政府职责不明确,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近年来,《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广州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条例已经陆续实施。2012年7月7日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垃圾管理建设绿色环保城市的建议》,《废电视机回收技术规范》也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些法规条例推动了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但其管理涉及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多种问题,法规中措施也不尽详实,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将手机电脑和电视机等电子废弃物定为回收产品,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并对生产、销售、消费和回收各环节的义务作了规定,但由谁来支付成本,怎样回收和使用专项资金未作具体说明,这就带来实践过程中的执法乱、执法难和执法缺位甚至越位的现象。广州市环保部门针对电子废弃物回收问题暂时还在处理单位的资质管理上,并没有全面的、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使正规的处理单位难以与地下零散的回收处理作坊相抗衡。
三、完善广州市电子废弃物公益性再利用的建议
1、加强高校内外志愿者队伍互动,合理规制利益集团
现在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志愿者资源匮乏,而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志愿者能够填补这一空缺。广州高校云集,人才济济,青年志愿者协会林立。由于大学生的素质较高,环境保护意识也较强,在引导这些大学生群体正确使用和处理电子产品时,要鼓励他们加入校园内外电子废弃物回收的行列。
合理规制利益集团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产业链的“缺口”。当前电子废弃物的公益性再利用已经成为广州部分公益组织的重要项目之一,内容是将回收的废旧电子产品如电脑,经过翻修翻新之后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学校,这也正是传统产业链中所没有的。高校内部环保社团和志愿者协会可以和这些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志愿者之间的交流,这样既解决了志愿者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建立物联网推广布点,降低回收利用成本
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通过居委会与行业协会的有效对接,使每一户家庭与正规回收企业有机联系起来,将社区打造成为电子垃圾回收网络的终端。例如,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推出物联网电子废弃物回收新模式,与以往的“在线收废”不同,物联网模式可以省去很多物流成本。广州市可借鉴上海经验,将电子垃圾回收与便民礼品或补贴有效结合起来,逐渐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和电子垃圾的回收率,并结合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市民环保卡,将环保内容纳入社会保障市民卡服务功能范围,将垃圾分类回收环保积分与购物、充值、公共服务等联系起来,以各项优惠措施激励市民主动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送往附近指定回收站点,形成有效的市民环保激励机制。
3、明确政府职责,加强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公益创投机制是明确政府职责和加强政策法规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具体运行模式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并以购买服务形式给予补贴;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向社会各界募集运作经费;与资助型组织建立公益创投合作伙伴关系;由NP O专家组成顾问团并借助管理咨询、会计、法律、宣传营销等专业机构的志愿力量向被孵NP O提供咨询服务;受益方为创业和发展期的民间公益组织。通过这样的运作模式,政府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从原来解决电子废弃物环境问题中的被动转为主动,公益组织和企业致力于电子废弃物的再利用,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进一步引导电子垃圾回收企业向公益创投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环保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给予保障,还需要企业、个人的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起高效运作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高楠、何悦:电子垃圾回收:“正规军”敌不过“游击队”[EB/OL].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sz/jjzs/2013714/63023.html.
[2]崔铁宁:再生资源产业政策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曾颖芳、罗嘉安、赖芸:拆开电子垃圾产业链——广州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产业链及市民民意调查报告[EB/OL].http://www.docin.com/p-60190362.html.
[4]李筱婧、万军:利用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0(3).